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0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综述
田鼠种群波动的原因和时间209-218

摘要:本文总结了橙腹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和草原田鼠(M. pennsylvanicus)25年的种群统计学研究结果和结论.探讨了田鼠种群波动周期性、诱发种群波动以及导致波动期间峰值变异的因素.并对种群存活值和繁殖活动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两种田鼠种群波动周期性、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以及特定年份峰值的高度等特征,证明两物种波动均具有不稳定性.两种田鼠存活值的变化是由特定年份是否发生波动以及波动峰值出现的时间决定.增加初始阶段的种群密度及时间长度是造成两种动物种群波动峰值不同的主要原因.橙腹田鼠种群停止增长的原因是存活值降低,而草原田鼠则是繁殖活动减少.据推测,与种群波动初始密度相关的种群死亡率的差异是由捕食者的净效应(Net effect)决定的,调控两种群密度的因素均为非密度的其它生态学因子.由于特定年份田鼠种群捕食压力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橙腹田鼠和草原田鼠种群波动的不稳定性.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黄海伪虎鲸mtDNA控制区序列的测定和初步分析219-223

摘要:测定了黄海7头伪虎鲸mtDNA控制区5'端533 bp的序列,共发现54个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元型.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的系统树均把单元型聚为2分支.两支之间没有共享单元型且无姊妹关系.分支间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显著地超过了其它海豚类种间的序列差异水平,提示传统意义上的伪虎鲸可能包括了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不同物种,迫切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兽类学报杂志会议消息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dent Biology and Management August 28 1 September 2006 Hanoi, Vietnam223-223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塔里木兔种群遗传结构的初步探讨224-228

摘要:塔里木兔作为中国特有种,其种群遗传结构直到现在还未知.我们从采自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个种群的25号样品中扩增得到529 bp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共发现存在76个多态性位点.全部样品中定义了19个单倍型,每个种群都显示了很高的单倍型多态性.进一步分析表明,3个种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和较低的基因流.通过错配分布和Fu's中性检验分析发现,阿克苏(AKS),若羌(RQ)和疏勒(SL)种群相对比较稳定.

云南西双版纳尚勇保护区亚洲象对栖息地的选择229-236

摘要:以西双版纳部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GIS、GPS、RS)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亚洲象喜欢海拔1 000 m以下的区域,坡度小于10°的区域,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坡向为南、北两个方向.偏好的植被类型有竹阔混交林、灌丛和高山草甸.研究还发现尚勇保护区及周边区域亚洲象栖息地的丧失和日益增加的非法盗猎活动已经严重威胁到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种群的生存.

笼养黑叶猴拟母亲行为的观察237-241

摘要:2002年3~12月,采用焦点动物观察法和全事件行为记录法对南宁动物园人工饲养的5群黑叶猴的拟母亲行为进行了观察.5群黑叶猴中,有幼体9只,成年个体19只.观察发现非母雌性黑叶猴的拟母亲行为有怀抱、携带、接近、理毛、吻婴5种类型;各种行为类型发生的频次从高到低分别为接近(46.19%)、怀抱和携带(24.14%)、吻婴(20.36%)和理毛(9.31%).通过比较还发现:1)幼体出生几个月内(4~8月龄),黑叶猴拟母亲行为经常发生.2)拟母亲行为的强度与幼体的年龄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与非母雌性的育婴经验有关,育婴经验缺乏的非母雌性对幼体表现出比有育婴经验的个体更强烈的兴趣.3)拟母亲行为发生受幼猴母亲的默认程度的影响,有些母亲不允许其它雌猴接触幼体.4)拟母亲行为有助于缓解群内雌性个体间的冲突,调节群内个体间的关系.

高原鼠兔间断性移动模式与反捕食对策分析242-247

摘要:本文采用直接观测法,测定了高原鼠兔地面移动频率及每次移动距离.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地面移动频率和每次移动距离依繁殖时期、年龄及性别而存在极显著的差异.繁殖早期,成年雄体地面活动频率大于成年雌体.繁殖后期,第1胎雄性幼体大于同年龄的雌体.繁殖早期,成年雌体地面活动频率高于繁殖后期,而幼体与成体之间无显著的差异.繁殖初期雄体每次移动距离大于雌体,其它时期雌、雄体之间则无明显的差别.雄体每次移动距离逐月降低.雌体每次移动距离无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暴露于风险环境中的植食性小哺乳动物,主要采取间断性移动模式,增加反捕食时间投入,降低风险的假设.

围栏条件下社鼠的食物贮藏行为248-253

摘要:在北京东灵山地区,用活捕笼从野外捕获社鼠,并在野外建造围栏,以山杏种子和辽东栎坚果为备选食物,对围栏条件下社鼠的食物贮藏行为进行了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 for Windows(version 10.0) 进行.结果表明:1)社鼠主要表现出食物的集中贮藏方式;2)贮藏食物被模拟盗窃使社鼠的食物贮藏活动加强;3)社鼠倾向于选择山杏种子进行贮藏,而对辽东栎坚果则取食较多.文中还讨论了食物类型、模拟盗窃等因素对社鼠食物贮藏行为的影响.

瑞士西部农田周围生态保留带中小型兽类种群结构特征及数量动态的初步研究254-260

摘要:为了评价生态保留带对小型兽类种群的影响,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在瑞士西部Salavaux, Chevroux 和Montbrelloz 3个地区采用标志重捕方法对小型兽类种群进行了研究.在3个生态保留带中,共发现6种1 206只小型兽类,其中普通田鼠、小林姬鼠、中麝捕获数量多.普通田鼠为优势种.普通田鼠的种群数量在生态保留带间有差异,但具有相同的季节性波动趋势,一般种群数量随着植被覆盖度和食物丰富度的增加,春季末开始出现增加,仲夏达到最高水平.种群中雌雄个体年龄结构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成体和亚成体的数量比幼体多,雄性亚成体的数量比雌性多,雌性成体数量比雄性多(x2 =44.09,df=10, P< 0.001,N=203). 普通田鼠种群中雌雄个体体重之间有明显的差异,雄性的体重比雌性大(t-检验: t=5.011, df= 162, P<0.05,N=213).种群性比之间有明显的月间变化,雌性的捕获次数比雄性大.普通田鼠只在短距离范围内活动,在生态保留带中的巢区为350~400 m2,雌雄个体的巢区大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局部环境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影响261-268

摘要:通过建立开顶式增温小室模拟全球变暖的实验,对海北高寒草甸地区实验增温样地及其对照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进行调查,旨在研究局部增温对根田鼠冬季种群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季,实验增温草甸样地和灌丛样地内根田鼠的种群密度均显著高于其对照(P < 0.05);实验增温灌丛样地与对照间性比的差异不显著(P > 0.05);增温样地和对照之间、不同植被类型的增温样地之间、对照样地之间,根田鼠留存率、平均体重及年龄结构的差异均不显著(P > 0.05);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单方向迁移的记录.总之,局部环境增温导致实验样地内根田鼠的冬季种群密度明显上升,而其性比、存活率、种群平均体重以及年龄结构无明显变化;在冬季,根田鼠有从对照样地向增温样地扩散或迁移的趋势.

一种复方避孕药物对围栏内大仓鼠种群繁殖力的影响269-272

摘要:本文报道了由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配伍制成的复方避孕药物(代号:EP-1)对围栏内大仓鼠种群繁殖力的影响.实验分为4个组:对照组、0.001%毒饵组、0.003%毒饵组和0.003%毒饵预处理组,并各设有一组重复.于2001年6月,在每组围栏内各放入5雄5雌成年大仓鼠,检验投放EP-1毒饵后对大仓鼠繁殖力的影响.至9月份,2个对照组新出生鼠数量均为12只,平均每雌繁殖力为2.4;而所有6个EP-1处理组新出生鼠数量均为4只或以下,平均每雌繁殖力在0.4~0.8之间.结果表明,处理组大仓鼠的繁殖力明显受到了不育剂EP-1的抑制.在半自然状况下,投放足量的EP-1毒饵可以有效降低大仓鼠种群的繁殖力和数量.

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兽类调查273-281

摘要:2002年至2003年,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兽类进行了6次野外考察.调查确认,保护区有兽类78种,其中东洋界种类50种,古北界种类25种,广布种3种;有10种分布型.保护区兽类物种分布体现了较高的南北类群渗透性和残遗性;有20种国家I、II级保护动物,其中I级6种,珍稀性较明显;有四川林跳鼠、四川毛尾睡鼠、沟牙田鼠等稀有小型种类;随着海拔增加,兽类分布呈现古北界种类增多,东洋界种类减少的趋势,但在海拔3 200~3 600 m,古北界和东洋界种类都仍然丰富,仍然表现出区系的过渡性特征.

川金丝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282-286

摘要:本实验从金丝猴肝脏细胞RNA中反转录得到cDNA,利用设计的引物M1和M2扩增IGF-Ⅰ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上.经筛选、酶切、PCR鉴定、序列分析,证明该片段为金丝猴IGF-Ⅰ基因的cDNA克隆.该片段由521个核苷酸组成,其中包括一个完整的开读框(ORF),编码一个由15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与GenBank中人、猪、鼠、马、牛、兔、山羊等哺乳动物的IGF-Ⅰ序列比较,其编码成熟肽序列的同源性从93.8%(马)到88.6%(鼠),开放框序列的同源性从94.4%(人)到88.5%(鼠).

大仓鼠DNA指纹谱探针的筛选287-292

摘要:采用一种简便提取高质量DNA的方法,从大仓鼠肝脏组织中提取其总DNA,分别以人工合成的微卫星核心序列(GTG)5和(CA)8做单一引物,进行特异引物PCR反应.电泳检测后回收15条特异性片段.与被标记过的大仓鼠基因组DNA反向杂交结果表明,15个片段中(GTG)5-8、(CA)8-1b和(CA)8-5b产生了较强的阳性信号.我们依据3个片段的测序结果设计适合DIG标记的探针,该探针得到的大仓鼠不同地理种群个体的指纹图谱有较高的个体特异性和种群多态性,而且与传统的来源于其它生物重复序列的探针如33.6和33.15形成的指纹图谱相比得到的变异适中,便于统计.

兽类学报杂志方法探讨
川金丝猴射精标准的量化辅助293-296

摘要:通过对位于秦岭周至部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川金丝猴群的交配行为进行拍摄记录(2003年7~12月),运用NOLDUS公司编制的The Observer 6.0动物行为分析系统对摄像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野生川金丝猴采用腹背式交配方式,交配中(N=285)有单足踩脚踝(54.57%)和双足踩脚踝(45.43%)两种姿势,与圈养观察中仅发现单足踩脚踝交配姿势有别.此外,通过与笼养和圈养条件下报道的射精标准比较,我们将抽插过程分为"抽插前期"和"抽插后期"两个阶段,并试图为川金丝猴交配过程中的射精行为判定提供一个量化辅助.

川金丝猴粪尿中类固醇性激素抽提方法比较297-301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川金丝猴粪尿中类固醇性激素的抽提方法,实验比较了3种尿液抽提溶剂和5种粪便抽提方法的抽提回收率.结果显示,以二氯甲烷为溶剂抽提雄猴尿液中的睾酮、雌猴尿液中的雌二醇和孕酮,回收率分别为79.27%、73.39%和80.28%,抽提效果较其它两种溶剂为好;以乙醇加热法抽提雄猴粪便中的睾酮和雌二醇、雌猴粪便中的睾酮、雌二醇和孕酮,回收率分别为71.33%、85.12%与67.41%、79.58%和77.71%,抽提效果优于其它4种方法,且该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实验表明,以二氯甲烷和乙醇加热法分别抽提川金丝猴尿液和粪便中的类固醇性激素是较理想的抽提方法.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长江湖口至荻港段江豚春季对生境选择的初步分析302-306

摘要:研究表明鲸类的分布领域、集群规模、索食场所及迁移途径与栖息环境的地貌特征及生境因子密切相关(Watts and Gaskin,1986;Baumgartner,1997; RaumSuryan et al.,1998;Karczmarski et al.,2000).距离苏格兰较远的Moray Firth海域,生活的一群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它们常聚集在岛屿附近的狭窄深槽入口处,那儿海床呈斜坡,过往的鱼群通过瓶颈处易被海豚捕食(Wilson et al., 1997).

饲养条件下白豚微量元素的积累307-309

摘要: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是仅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一种珍稀濒危动物。长江水体污染(如有毒元素等)被认为可能是白暨豚种群致危的主要因素之一(Yang,1997)。迄今,有关白暨豚体内微量元素的研究尚很少,只有陆佩洪等(1983)、杨利寿等(1988)曾报道过白暨豚组织中铁(Fe)、铜(Cu)、锌(Zn)、锰(Mn)、镍(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