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类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兽类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 63-1014/Q 国内刊号
  • 1000-1050 国际刊号
  • 0.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兽类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协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兽类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资料、问题讨论、实验方法、书刊评介和学术动态

兽类学报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论文
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93-97

摘要:1998年1~4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共有5块羚牛冬季栖息地,呈斑块状分布,总面积2 305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04%.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亚高山台地)、食物(大宗食物华桔竹和喜食食物杜鹃、腺柳等)、水源(充足)、隐蔽而相对较暖的环境(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便于逃避天敌的生境(密生华桔竹林).冷杉、华山松等的芽苞和树皮是羚牛冬季必需的食物.冷杉林是该处羚牛分布高度的标志植物和防御风雪寒冷的栖息场所.人类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限制了羚牛的分布及活动范围,210国道是保护区内东西两部分羚牛族群间相互扩散的主要障碍.因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立210国道便于扩散的走廊,是实现保护区内(尤其是东部地区)羚牛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十分重要的管理对策.

豢养长江江豚性行为的观察98-102

摘要:2001年12月至2002年11月作者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豢养池中3头长江江豚(1♂,2♀)的性行为进行了持续1年的水下观察.结果表明:雄性江豚生殖器全年均有伸出行为,4~5月和9~10月为高峰期.其生殖器伸出方式主要有侧伸、弓伸、仰伸、下伸和竖伸5种方式.豢养池中的气压、光照、池水透明度和pH值能基本满足江豚性活动的要求.

虎物种特异性鉴定的PCR方法研究103-108

摘要:为了建立可对虎DNA进行特异性检测的PCR方法,应用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的虎疑似样品和保护执法工作中难以检查辨认的虎产品进行物种鉴定,从Genbank数据库下载5个虎亚种及其它6种猫科动物和6种鹿科动物的mt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用Wdnasis(V2.5)软件对上述不同动物的该基因碱基序列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了设计引物的基本原则,选择了虎与其它动物碱基序列上差异位点较多的两个片段,设计出PCR引物(引物1、2).用该对引物分别对从东北虎、华南虎及8种猫科动物和6种非猫科动物的肌肉、脏器组织、皮或毛发中提取的DNA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对虎DNA具有特异性,从而达到了对该物种进行特异性检测鉴定的目的.

从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岩羊和山羊、绵羊的系统发生关系109-114

摘要:本文测定了来自四川和青海岩羊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 140 bp),结合从GenBank中检索获得的山羊、北山羊、绵羊和盘羊4个近缘种细胞色素b核苷酸同源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了碱基组成和变异情况以及核苷酸序列差异.分别采用简约法和距离矩阵法构建分子系统树,得到了基本相同的拓扑结构,从分子水平初步探讨了岩羊的系统起源问题.岩羊与山羊属的山羊、北山羊有着比绵羊属的绵羊、盘羊更近的亲缘关系.岩羊与山羊、北山羊的分歧时间大约在3~6百万年,而与盘羊、绵羊的分歧时间大约在6~8百万年.

林麝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与G-带带型研究115-120

摘要:以林麝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ConA,由此建立了适合其增殖的培养体系.培养75 h后,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确定林麝核型是2N=58,且全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获得较晚的中期分裂相,可以确定染色体是端着丝粒不是亚端着丝粒类型.同时首次应用染色体G-带技术,研究了林麝染色体的G-带带型.

都江堰林区小型兽类取食林木种子的调查121-124

摘要:在都江堰林区,采用活捕喂养法调查了取食栓皮栎、枹树、栲树、石栎、青冈和油茶种子的小型兽类及其对这些种子的选择.结果表明,捕获的小泡巨鼠、针毛鼠、青毛鼠、大足鼠和褐家鼠大都取食这些林木种子,且存在一定的选择差异性.小泡巨鼠对6种林木种子的选择指数均较高,其他鼠种的选择有显著差异.在6种林木种子中,所有鼠种均喜好取食栲树种子,很少取食石栎种子.小型兽类个体的大小、种子质量和取食林木种子所耗用的时间可能是影响小型兽类选择和利用不同林木种子的主要因素.活捕喂养法虽然能够了解小型兽类对林木种子的选择差异,有其优点,但也有局限性.

草原田鼠和草甸田鼠波动种群雌鼠的攻击性125-131

摘要:本文比较研究了草原田鼠和草甸田鼠自然种群在不同密度周期时相雌鼠攻击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时相,草原田鼠种群中攻击雌鼠所占比例以及接近、威胁、进攻、退避,进攻/接近等5种行为变量均无显著的差异,5种行为变量与种群密度亦均不呈显著的线形相关关系. 然而,草甸田鼠在不同密度时相攻击雌鼠的比例差异显著. 低密度时相,雌鼠发生威胁行为的平均次数显著高于上升和衰减时相,进攻行为的平均次数亦显著高于其它时相. 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有关田鼠种群在一个完整的周期过程中具有多态性行为的假设.

鼠类对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贮藏132-138

摘要: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山杏和辽东栎种子,对两种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活捕饲喂和咬痕比较的方法,对野外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主要是大林姬鼠和岩松鼠;2)山杏种子被鼠类搬运的平均距离大于辽东栎种子,两种种子大多数被搬运至21 m之内,在9 m之内最为集中;3)山杏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较辽东栎种子长;4)在释放处,鼠类对辽东栎种子的就地取食强度(54.83%)大于对山杏种子的取食(0.17%);5)在搬运之后,大部分山杏种子被埋藏起来,仅有3粒被取食;而辽东栎种子大部分被取食;6)鼠类趋向于把种子搬运到灌丛下方或灌丛边缘进行贮藏或取食.山杏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为1~3粒,而辽东栎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均为1粒.

根田鼠母体捕食应激效应与Trivers—Willard模型的关系139-144

摘要:本文研究了根田鼠母体捕食应激对其子代出生、断乳和成体体重、窝性比及死亡率的作用,检验Trivers-Willard 模型的2个前提条件、母体应激激素在母体投资中的作用,以及母体捕食应激效应与该模型的关系.将妊娠根田鼠母体暴露于其捕食者艾鼬,母体应激子代的出生和断乳体重均显著降低;到成体,雄性体重有此效应,而雌性体重则接近对照.出生窝性比无变化,但成体窝性比向雌性偏斜.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率无显著变化,但累计死亡率明显增大.处理雄性子代在断乳和成体时的皮质酮含量显著增高,而雌性子代则无显著变化,从而验证了Trivers-Willard 模型的2个前提条件,提出应激母体激素参与母体对子代的投资观点,并认为,母体捕食应激使根田鼠子代成体窝性比向雌性偏斜的生理投资符合进化稳定对策.

赤狐气味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145-151

摘要:在野外条件下,利用赤狐的粪尿气味增加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研究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衡量高原鼠兔繁殖投入大小的定量指标,成体高原鼠兔的体重变化在捕食风险处理样方与对照样方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随着繁殖期的延长,两样方内雌雄个体的体重均显著减少,说明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的繁殖投入无明显影响,因此,捕食风险对幼体的生长、发育也无明显的作用.捕食风险增加后,高原鼠兔平均每个雌性成体拥有的后代数目、性比和居留率与对照样方比较均无明显不同,但是由于扩散等原因使每个雄性成体拥有的后代数、繁殖期结束后幼体的性比有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并未显示出捕食者气味作为捕食风险对高原鼠兔的繁殖产生抑制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捕食风险的类型不同和研究期间高原鼠兔本身承受的捕食风险较大,高原鼠兔可能通过行为变化调节捕食风险增加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

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的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152-159

摘要:为了解小毛足鼠对沙漠生境的适应特征,对其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非颤抖性产热用皮下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诱导,能量摄入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结果显示:小毛足鼠的热中性区为25~33℃,平均体温为35.7±0.1℃,最小热传导率为0.21±0.01 mlO2/g·h·℃,基础代谢率为2.61±0.04 mlO2/g·h,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为8.53±0.28 mlO2/g·h,非颤抖性产热范围(最大非颤抖性产热与基础代谢率的比率)为3.3.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都高于以体重为基础的期望值,最小热传导接近期望值.小毛足鼠的摄入能为2.26±0.12 kJ/g·d;消化能为2.18±0.13 kJ/g·d;消化率为97±0.2%;可代谢能为2.13±0.12 kJ/g·d;可代谢能效率为94±1.2%.这些结果表明小毛足鼠对沙地生境的适应特征是:基础代谢率较高,体温相对较低,最小热传导率与期望值相当,热中性区较宽,下临界温度较低;较高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和非颤抖性产热范围以及较高的食物消化效率.

兽类学报杂志综述
单配制啮齿动物Pair Bond形成的神经调节机制160-172

摘要:单配制啮齿动物社会结构的神经生物学原理可以通过实验室研究Social bonding而获得.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单配制的草原田鼠(Microtus ochrogaster)作为研究模型揭示pair bond形成的神经调控机制.我们进而探讨了单配制与多配制田鼠之间神经解剖学的差异以及神经化学物质的调节是怎样影响pair bond的.本篇综述还讨论了与pair bond形成有关的神经化学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pair bond形成过程中的两性差异.最后,我们预测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研究social bonding的神经调控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兽类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圈养小熊猫繁殖行为变化及繁殖行为对策173-176

摘要:大多数生活在温带和寒带的动物,为了适应季节性的环境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物种的生存力,都表现出一年一度的季节性生理活动.

高原鼠兔种群的性比177-181

摘要:性比是反映动物种群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成为种群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种群的性比而言,在不同的物种、或同一物种在不同的时期和条件下都有极大的不同[1~4].

依赖粪便材料的大熊猫肠道耶尔森氏菌的检测182-184

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处于濒危状态的原因很多,前期研究表明大熊猫患病死亡是其种群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消化系统疾病最为严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