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杂志社
分享到: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科学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博导新论、哲学与当今世界、经管新视野、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等。
  • 主管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2-3240
  • 国内刊号:45-1008/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48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6
  • 综合影响因子:0.45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社会科学家 2012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访谈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当代中国法治的契合——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周世中教授访谈

摘要:周世中教授以其二十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从认识、了解、研究到讲授的经历中,为我们廓清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迷雾,并且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当代法学问题进行了阐述,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法学取得成就和存在的不足,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的前景和走向。访谈还介绍了周教授的研究成果及其未来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计划和构想。
3-7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特稿

马克思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渊源及其现实影响

摘要:马克思法的合理性思想的理论渊源来自于黑格尔的法的合理性理论。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特别是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当马克思的法律思想进入成熟时期以后,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影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法的合理性问题,把法的合理性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建立了法的合理性思想的体系和内容。研究马克思法的合理性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8-12

导语

摘要::随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我国。岁婴儿性别比达到121.21,远远高出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出生婴儿性别比102一107。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已经成为具有重大社会影响,事关人口全局的社会热点问题。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理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期专题邀请的几位专家就人口失衡问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展开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以期能够更深入研究该问题,为未来的综合治理性别比失衡问题出谋划策。
13-13
社会科学家杂志本期专题——“十二五”时期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特征与态势

摘要:自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出生性别比偏高以来,我国已经历近30年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且持续攀升过程,表现出失衡的地域和人群范围逐步扩大;乡村高于城镇;随孩次递增而上升等显著特点。”六普”数据更进一步展现了我国出生性别比的新特征和新态势:出生性别比升高势头有所减缓;镇的出生性别比开始高于乡村;一孩出生性别比开始偏高;出生性别比偏高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这说明,我国出生性别比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14-17

出生性别比治理的公共管理困境

摘要:三十多年来,我国出生性别比一直呈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且始终在高位上运行。目前,随着我国人口情况和人口形势所出现的新情况,出生性别比的综合治理工作正面临着新的问题。从公共管理这一角度来说,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问题面临着新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非”的隐蔽性和考核的指标化给基层工作者带来极大压力;相关部门工作配合的弱化影响到综合治理的实际效果;奖扶标准的滞后性影响到利益导向作用的发挥;普惠政策的硬伤降低了其正向激励作用。
18-21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社会风险、影响与后果

摘要:性别比失衡已成为带有全局性、全程性社会经济后果的严重问题。文章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全面评估了出生性别比失衡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影响及后果,认为:出生性别比失衡不但严重侵害了女童的生存权、损害到女性的健康与发展,而且会导致男性”择偶拥挤”,进而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并可能带来严重的伦理与道德风险。
22-25

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的对策与出路

摘要: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需要根据新形势和新特点,采取新的对策与思路。论文从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利益导向机制功能、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加强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发挥考核工作的激励作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对策措施,并且对其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6-30
社会科学家杂志哲学与当今世界

自生秩序视阈中计划体制批判的成败——以哈耶克《致命的自负》为例

摘要:“市场经济”即经济领域的“自生秩序”。文章以哈耶克的著作《致命的自负》为例,解析自生秩序的政治和经济主张,进而揭示哈耶克对政府计划的批判并非适用任何社会形态的普遍真理,在一定意义影响并启示着中国的制度探索。
31-34

后现代道德与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现实意义

摘要:面对现代工业价值观带来的种种社会危机,迫切需要构建后现代道德与价值体系。上世纪中期兴起于西方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以其以其尖锐的批判性、建设性和前瞻性,为后现代道德与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睿智的理论高度和厚重的思想基础。后现代道德与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后工业文明建设具有方向性和实践性重要意义。
35-39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解读

摘要:文章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全面、客观地对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进行评价,力图厘清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以期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为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40-42
社会科学家杂志政治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官德修养

摘要: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问题,它事关中国共产党持续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作风。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这一标准,并进一步提出“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新标准,以期继续加强官员的道德修养,有效应对“四个考验”和克服“四个危险”。官德修养的目标是快乐施政即乐政,内容包括公正、忠诚、宽容和廉政。为达到官德修养的目标必须要建立健全官德修养机制。关键词:官德修养;乐政;党性
43-46

家庭养老模式的社会网络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传统的家庭养老社会关系网络逐渐被削弱,而这严重威胁到了家庭养老模式的延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越来越严峻,社会养老机构不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需求,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人们的养老首选,那么就有必要重构家庭养老的社会关系网络。论文从强关系、弱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家庭养老社会关系网络的衰落和重构过程。
47-50

完全参与观察者的角色转换

摘要:文章重点讨论了参与观察的重要方式之一——完全参与观察。首先澄清了何谓完全参与观察,指出研究者的角色转换是完全参与观察必然涉及的一个问题,研究者的角色转换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完全参与观察的成败。其次讨论了完全参与观察者同时扮演的两个角色,即参与者和研究者。最后指出了完全参与观察者进行角色转换可以凭借的三种方式,即扮演多种角色、团队策略和研究者的反思。
51-54

从社会认知偏差看腐败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预防

摘要: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是诱发腐败犯罪发生的外因,而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将腐败行为真正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内因。文章试图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探讨腐败发生的内在心理机制,认为个体对权力、期望角色、个人需要和腐败行为的认知偏差是导致腐败发生的内在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腐败应以教育为手段,纠正个体的社会认知偏差,在源头上遏制腐败的发生。
55-57
社会科学家杂志经济新视野

经济转型视角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文章从以往经济发展模式不具可持续性出发,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经济转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利率市场化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具有的积极作用,探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与微观经济效应,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促进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并就利率市场化改革攻坚阶段的模式选择与配套提出相关建议。
62-66

现代性的经济学叙事

摘要:“现代性”问题是当代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谈论现代性话题,离不开对现代性资本社会这个专属时代背景的考量。在这个现代性资本社会中,人类行为、社会活动大多以市场为平台,以商品为标志、以货币为媒介、以利润为目标,这势必造成如下局面:社会物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以社会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背后是现代人功利算计、物欲充斥的生存状态,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已成定局。这一切就构成了对现代性的一种经济学叙事。
67-70

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思路——以湖南永州为例

摘要:在我国十六大报告中,党中央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已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对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短视化、自身工业基础的薄弱、企业信息化的滞后等因素将制约新型工业化进程。只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等措施,才能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步伐,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71-74
社会科学家杂志管理学与企业发展

企业风险形成机理探析

摘要:以往学者对企业风险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企业风险发生后如何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研究,并集中在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则、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的过程等领域,而缺乏对企业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的系统考察。文章将导致企业风险形成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战略、财务、运营和宏观环境四类,并深入分析了企业风险的形成机理。
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