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家杂志社
分享到: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科学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博导新论、哲学与当今世界、经管新视野、旅游时空_旅游理论与实践等。
  • 主管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单位:桂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2-3240
  • 国内刊号:45-1008/C
  • 出版地方:广西
  • 邮发代号:48-48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86
  • 综合影响因子:0.458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社会科学家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社会科学家杂志名家访谈

如何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信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李向平教授访谈

摘要:为人须知足,做事知不足,问学不知足。李峰:李老师您好!很高兴能再次和您讨论一些宗教社会学的议题,据我所知,您最初是从事思想史研究,此后您还从事过近代佛教史的研究,后来进入宗教社会学领域,上海大学设立社会学博士点后,您一直招收宗教社会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您能简单谈谈此中的学术历程吗?
3-7
社会科学家杂志本刊特稿

信仰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信仰——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变迁的基本趋势

摘要:文章通过对当代中国宗教-信仰基本演变趋势的分析和总结,认识把握今后中国社会、中国政教关系、中国宗教一信仰的主要走向。
8-13
社会科学家杂志博士论坛

马克思科技的社会功能思想的特点

摘要:马克思比较早地关注到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其思想特点集中表现为四点: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展现;科学技术是变革社会历史的根本力量;教育是一项"再生产科学"活动;开启了科学的社会研究先河。
14-17

从环境美学到生态美学——论现代西方环境美学的未来走向

摘要: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美学而非生态美学成为西方美学的生长点,并非是生态美学较之环境美学先天处于劣势,而是受西方哲学、美学传统影响以及当时对生态的理解不充分所致。利奥波德开创的生态美学传统在环境美学中得到延续,环境美学的理论现状表明生态维度乃是其最重要的理论维度。受生态哲学、过程哲学以及非西方语境下的各种生态理论资源的影响,环境美学将会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维度的关注,同时也为当代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18-20

冲破家庭牢笼束缚 走向社会广阔天地——中国近代言情小说的演变

摘要:中国近代言情小说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起初还是停留在"情"的小圈子里,只注重个人的感受与体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言情小说才逐渐走出个人内心世界的狭隘范围,作家们也不再单纯为了写"情"而把社会作为简单的背景,开始将自己的感情与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认识到言情不能不言社会,使言情小说具备了向社会言情小说转变的条件,同时,近代言情小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1-23

日本现代主义诗歌发生新论

摘要: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萌芽或源起,一直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是在日本本土,有的认为是中国的大连。文章认为殖民地大连奇异的摩登景象、浓郁的现代气息、文化多元的国际性特征,以及殖民地文化特点共同构成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萌生的基盘,孕育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从大连的日本诗刊《亚》萌芽,《亚》诗人群的诗歌创作折射出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的独特特性:既有西方现代主义特性,又有殖民主义特性。
24-27

晚清理学特征刍议

摘要:"重义轻利"是二千多年来的义利之辩的共同偏向,这一偏向导致义与利的过分对立而无法调和。贬抑个人私利,注重对精神生活、道德情操的追求、鄙薄物质享受成为儒家至高无上的道德追求,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与宗法血缘关系的社会维系方式是该道德关系权重的价值合理性基础。但晚清嘉道之后,中国社会遭逢重大变局,儒家"重义轻利"道德观的价值合理性基础遭到动摇,"义理经济"思想应时而生。以曾国藩为首的理学士人一手高张程朱理学的旗帜,一手又打出"经世致用"的旗号,用"义理经济"合一思想对走向衰落的儒学进行调整,使晚清理学在近代社会变革潮流冲击下既保持了儒学的正统性,又增强了应变性。
28-30

论清末守旧派的“夷夏观”

摘要:清末守旧派的"夷夏观"以"人禽之辨"为基点,要求人严名教之大防,克己省心祛除功利之心,反对学习西方,避免邪说诬民以致廉耻沦亡而"以夷变夏",试图借助先进的交通工具促进中华文明的输出,最终达到"以夏变夷"、将圣道远播海外的结局。从本质上来说,守旧派的"夷夏观"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认同意识,目的在于固守封建的纲常伦理、卫护封建统治。
31-34

近世书生持国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界的“非民治”现代国家建构方案

摘要:民治主义无疑是知识界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民治移植遇到重重阻力的时候,他们也不时把目光投向了"非民治主义",并先后提出了"贤能政治"、"民治的党治"、"专家政治"及"新式独裁"等一系列方案,汇成了一股不大不小、或隐或现的"非民治"潜流,力图以此来构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国家。
35-38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以重庆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为视角

摘要: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在当今已呈现城乡统一和全民保障的趋势。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社会保障事业作支撑。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可能直接照搬或移植任何一种现成模式。重庆市基于现实国情和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市情,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必须以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为切入口,与国家社会保障事业建设的整体目标相适应,以城乡统筹为引领,以城乡一体化为最终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模式与路径。
39-42

矛盾与变量: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析论

摘要:中产阶级是社会秩序"稳定器"的理论属于一种市场主义话语体系。从历史与现实考察,由于西方中产阶级处于矛盾地位,不仅致其群体性格和社会行为具有矛盾性、多面性和复杂性,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秩序与权威发生冲突与挑战,以致社会往往充满各种变数与风险。因此,文章认为西方中产阶级与社会秩序的关键特质是"矛盾与变量"关系。而社会秩序稳定的深刻内涵与重要原则应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中的制度均衡,执政党与政府所发挥的政治智慧与制度想象力,社会各群体在政治系统中的充分博弈与互利共赢。
43-47

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伟大创举

摘要: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的话语体系,是指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政治实践所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华文明从衰落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而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作为逻辑起点,新民主主义政治文明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构提供了基石,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走势。
48-51

资本市场跨越式发展与中国金融崛起

摘要:2005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不仅表现在市值的快速扩张和市场结构的质变,包括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的变化,而且表现在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深化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不仅如此,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整个金融行业的繁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依靠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定价功能、信息披露机制和公司治理机制,银行、保险和信托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金融业的整体结构得到了优化。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新的制度平台,金融危机带来的新的机遇,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流动性充盈、人民币升值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觉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述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带来了中国资本市场历史性的跨越。
52-57

产业层面企业家精神在产业链提升中的作用——以制造业为例

摘要:产业层面企业家精神是产业敢担风险创造财富的创新行为。按照研发环节是否在国内来划分,产业链在我国曾经出现过四种形态:Z型、L型、I型和Γ型链,利用这四种形态的依次演变过程,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制造业产业链提升的企业家精神效用模型,发现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对策为整合生产研发、整合供应链及促进有效需求增加。
58-62

我国本土零售商的盈利模式与规模扩张——以苏宁、国美为例

摘要:文章在对比分析国内外零售商盈利模式的基础上,论证了在我国本土零售商"吃供应商"盈利模式主导下,占用供应商资金实现规模扩张是我国零售商的主要扩张方式,随后以国美和苏宁为例对我国本土零售商的规模扩张方式进行了实例分析。最后,作者指出,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必然逐渐由"吃供应商"的外延发展模式向"吃差价"的内涵发展模式回归。
63-65
社会科学家杂志硕士网站

论高校文化建设中传统与时尚关系的紧张与融合

摘要:随着全社会文化意识的回归,人文教育在高校备受关注。在现代化多元社会和传统文化复苏的双重语境下,高校学生文化建设面临着时尚与传统共建的重要问题。正视二者之间的紧张,研究其动态辩证关系,进而从原则和策略上寻求和谐发展的路径是文章探讨的关键所在。
66-69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教师职前教育改革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教师职前教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的地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主要分析目前教师职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一些关于教师职前教育的设想。
70-72
社会科学家杂志法学与法制建设

从国际引渡制度谈我国反腐败工作机制的新发展

摘要:引渡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国际法中的一项极其重要制度。随着跨国犯罪因素的不断增多,引渡作为一种国家间制裁国内外犯罪的司法合作制度,越来越来受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尤其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并在国际社会受到普遍认同后,引渡制度在打击腐败犯罪方面更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运用引渡打击腐败犯罪的上还存在着制度和实践上的许多缺陷和困境,如何解决这些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引渡这一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全面遏制腐败。
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