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杂志社
分享到:

山东医药杂志

《山东医药》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57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经验交流、适宜卫生技术推广、个案报告、医院管理、临床病例讨论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立医院
  • 国际刊号:1002-266X
  • 国内刊号:37-115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8
  • 创刊时间:1957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8
  • 综合影响因子:1.03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山东医药 2013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山东医药杂志论著

MMP-2、TIMP-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NHL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特点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NHL患者57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MMP-2-1306C/T、-735C/T和TIMP-2-418G/C 3个SNPs的基因型分布,分析其与NHL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MMP-2-1306C/T和-735C/T的C/C基因型及TIMP-2-418G/C的G/G基因型分布频率较高,分别为69.74%、63.66%和65.22%,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分别为0.110、0.385、0.677)。Ann Arbor分期Ⅲ、Ⅳ期者-735C/T的C/T、TT+C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较Ⅰ、Ⅱ期显著增高(P均〈0.05)。骨髓浸润NHL患者-1306C/T的T/T基因型分布频率低于C/C基因型(P〈0.05)。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较≤5 cm者-1306C/T的C/T、T/T、CT+TT基因型、T等位基因及-1306C/-735T单体型分布频率显著降低(P均〈0.05);-735C/T的T/T基因型在肿瘤最大直径〉5 cm者中的分布频率较≤5 cm者显著升高(P〈0.05)。有B症状者-1306T/-735C和-1306C/-735C单体型分布频率显著低于无B症状者(P均〈0.05)。MMP-2-735C/T的T/T基因型者较C/C和C/T基因型者3年总生存率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 MMP-2和TIMP-2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可能与NHL的易感性有关。
1-5

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并发高血压患者血清ET-1、NO水平变化

摘要: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中并发高血压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 3个月以上的患者18例,根据透析结束时平均动脉压(MAP)是否升高≥15 mmHg分为透析中高血压组(A组)10例和透析中血压平稳组(B组)8例。比较两组透析前后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每搏输出量(SV)、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于透析前后分别留取血标本,检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ET-1、NO水平。结果 A组透析后NO水平低于透析前,ET-1水平高于透析前(P均〈0.05);B组透析前后NO、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透析后SVR、ET-1高于B组,NO低于B组(P均〈0.05)。结论 MHD中并发高血压患者血ET-1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所致的SVR增加可能是透析中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原因。
6-8

颅颈交界区不稳定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颅颈交界区[枕骨髁(C0)~C2]不稳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在国人解剖学数据基础上选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对C0~C2进行CT连续薄层扫描,导入相应软件进行三维几何模型重建,优化模型结构,生成骨性三维有限元模型,补充建立相关韧带结构。设定载荷1.5 N.m测定各脊柱节段单位(C0~C1、C1~C2)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的三维运动范围,位于文献测试结果范围内认为模型建立成功。删减横韧带、寰枕、寰枢关节囊的单元结构,模拟相应损伤,建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模型,并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再次测量各脊柱节段的三维运动范围,若较正常运动范围增大,则认为模型构建成功。结果成功建立正常成人颅颈交界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整个模型共包括86 050个节点和55 371个单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通过对单元结构的删减,各脊柱节段活动范围均较正常增大,成功建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包括82 650个节点和53 370个单元。结论成功建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以用于相关生物力学试验研究。
9-12

《山东医药》对缩略语的使用要求

摘要:文题原则上不能使用缩略语,文中应尽量少用缩略语。公认的缩略语在文中可以直接使用。未公认的名词术语,请按照以下规则进行缩写:原词过长且在文内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若为外文缩略语可于第一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不宜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以下名词术语可直接使用缩写。
12-12

NAC对MTⅠ/Ⅱ敲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金属硫蛋白(MT)Ⅰ/Ⅱ敲除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对脾细胞的影响,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其脾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8周龄健康雄性MTⅠ/Ⅱ敲除小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各15只。I/R组以左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不插线栓,余步骤同I/R组。再灌注24 h后处死小鼠,分离脾细胞,脾细胞悬液给予NAC处理2 h。MTT法检测两组NAC处理前后脾细胞活力、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情况、Ca2+转运情况,酶标仪测LDH活性。结果 NAC处理后,两组脾细胞活力均较处理前增大、MPTP开放程度降低、Ca2+转运减少、LDH活性增强(P均〈0.05)。NAC处理后,I/R组较假手术组脾细胞活力降低、MPTP开放程度增大、Ca2+转运增加、LDH活性降低(P均〈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会导致MTⅠ/Ⅱ敲除小鼠脾细胞功能损伤,NAC可减轻其对脾细胞的损伤。
13-15

博莱霉素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摘要:目的观察博莱霉素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经病理检查证实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5例,先行胸腔内置管引流,待胸腔积液减少后,予博莱霉素60 mg胸腔内注入,并于胸腔注射博莱霉素3 d后行全身化疗。收集胸腔注药前后的胸腔积液,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其白细胞介素-8(IL-8)、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水平,采用免疫微粒电发光法测定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50(SCC-Ag)水平。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博莱霉素注射后1个月,CR 11例,PR 14例,总有效率为71.43%。不良反应比较轻微,主要为发热20例,胸痛6例,胃肠道反应4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胸腔内注药后,胸腔积液中IL-8、PAI-1水平高于治疗前(P均〈0.05);CEA、Cyfra21-1水平低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博莱霉素胸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胸腔积液控制率高,不良反应轻微,其机制可能与博来霉素诱发胸腔内炎症反应、杀伤肿瘤细胞等有关。
16-18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sa-miRNA-133a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hsa-miRNA-133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miRNA流体芯片技术和Real-time PCR法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hsa-miR-NA-133a,分析hsa-miRNA-133a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hsa-miRNA-133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低分化者肿瘤组织中hsa-miRNA-133a的表达低于中高分化者,肿瘤浸润至肌层、外膜者肿瘤组织中hsa-miRNA-133a的表达低于肿瘤位于黏膜内者(P均〈0.05);hsa-miRNA-133a在不同肿瘤直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sa-miRNA-133a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19-21

《山东医药》对医学名词及术语的一般要求

摘要: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经穴部位、耳穴名称与部位等应遵循相应的国家标准。对于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在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西药名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在题名及正文中药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
21-21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NT-proBNP水平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分层的冠心病患者氮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68例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冠脉狭窄情况将其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41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SAP组)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ACS组)58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外周血NT-proBNP水平,并进行GRACE危险评分及分层。结果 ACS组外周血NT-proB-NP水平均高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ACS组GRACE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AP组(P均〈0.05)。NT-proBNP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318,P〈0.01)。GRACE评分高危者血NF-proBNP水平高于中、低危者(P均〈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NT-proBNP水平升高,并与GRACE评分有关,NT-proBNP水平越高,ACS风险越高。
22-23
山东医药杂志基础研究

尼可地尔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KATP通道开放剂尼可地尔对2型糖尿病心肌病(DCM)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实验组42只。实验组大鼠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加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CM大鼠模型(剔除造模失败2只,死亡3只),选取12只大鼠于实验第4周末给予尼可地尔3 mg/(kg.d)预处理(Nic1组),余分为Nic2组12只、DCM组13只。Nic2组于造模成功后给予尼可地尔3 mg/(kg.d)处理。比较各组血脂、血糖指标、大鼠心重指数及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成功建立DCM大鼠模型。与对照组相比,DCM组大鼠心重指数、血清LDH、CK明显升高,血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均〈0.05);与DCM组相比,Nic1组及Nic2组大鼠心重指数降低,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均〈0.05);Nic1组和Nic2组各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尼可地尔可显著改善DCM大鼠的心肌肥厚,对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开放KATP通道、减轻Ca2+超载、减少氧自由基生成、增强心肌抗氧化能力有关。
24-27

孕早期急性感染弓形虫致先天性弓形虫病胎鼠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孕鼠早期急性感染弓形虫RH强毒株致先天性弓形虫病胎鼠模型,观察孕早期母体弓形虫感染对胎鼠脑发育的影响。方法 SD孕鼠42只于胚胎第3天(E3)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地塞米松组各14只。对照组注射灭菌PBS,实验组与地塞米松组以腹腔注射弓形虫RH株,后者同时给予地塞米松饮水。分别于胚胎第14、16天(E14、E16)处死孕鼠剖腹取胎鼠,进行胚胎形态学观察;胎盘压片镜下观察弓形虫体;PCR检测各组羊水、胎肝中的弓形虫B1基因;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对照组、实验组及地塞米松组胎鼠不同发育时期脑组织中的Caspase-3、神经元迁移蛋白(DCX)。结果 3组孕鼠均无死亡。实验组、地塞米松组E14、E16胚胎均有出血、坏死和吸收发生,胎鼠无明显肉眼可见畸形,对照组无死胎、吸收胎出现,3组平均活胎率分别为100%、61%、18%,3组平均活胎率相比,P均〈0.05。仅地塞米松组在E14一窝别观察到2个胎盘压片有弓形虫体,羊水中检测到B1基因表达。实验组及地塞米松组胎肝中均检测到B1基因表达。E14、E16实验组胎鼠脑组织中Caspase-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但较地塞米松组减低(P均〈0.05);实验组DCX表达较对照组减弱,较地塞米松组增强(P均〈0.05)。结论建立了稳定垂直传播的先天性弓形虫病胎鼠模型,弓形虫对胚胎脑发育具有毒性作用。
27-30

球囊损伤后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肿瘤抑制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球囊损伤后大鼠颈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肿瘤抑制因子(PHB)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损伤组18只。对照组颈动脉插管但不行球囊损伤,损伤组制作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7、14、28 d各取6只大鼠,取血管标本,HE染色测定各组增殖血管内膜面积;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PHB。结果正常血管内膜仅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中层为呈梭形的平滑肌细胞。球囊损伤后7d,血管中层增厚,新生内膜形成,有4~6层细胞,损伤后14 d内膜层显著增厚,有8~10层细胞;损伤后28 d内膜层继续增厚。损伤组增殖血管内膜面积损伤后28 d〉损伤后14 d〉损伤后7 d〉对照组,P均〈0.05。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仅有少量PHB表达,增殖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PHB在球囊损伤后7、14 d表达增加,28 d表达高峰,PHB表达损伤组损伤后28 d〉损伤后14 d〉损伤后7 d〉对照组,P均〈0.05。结论正常血管平滑肌细胞中有少量PHB蛋白表达,球囊损伤后增殖的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中PHB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有关。
31-34
山东医药杂志个案报告

献血者检出IgM、IgG性质抗-M抗体1例报告

摘要:献血者为女性,48岁,首次无偿献血,育有一子。ABO血型鉴定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O型。红细胞血型鉴定、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均按文献方法进行。红细胞血型鉴定结果见表1。献血者ABO血型为AB型,MN血型为NN型。血浆抗体筛选采用上海血液中心生产的(1、2、3)号筛选细胞进行,
34-34
山东医药杂志临床研究

乳腺癌组织中CD147、p-ERK、nm23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CD147)、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及肿瘤抑制因子(nm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20例导管内癌组织(DCIS组)及10例乳腺腺病组织(腺病组)中的CD147、p-ERK及nm23蛋白,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CD147、p-ERK蛋白阳性表达率IDC组〉DCIS组〉腺病组,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IDC组
35-37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27例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患者27例,均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反酸、胸骨后疼痛及上腹疼痛减轻情况。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行24 h动态胃酸监测、食管下端测压。结果 2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术后出现胆囊床积液、尿潴留、轻度吞咽困难各1例,轻度反酸2例,经相应处理后均治愈出院。随访9~15个月,平均(10.23±3.78)个月,3例可见轻度酸反流,予抑酸药物治疗可控制。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及胆囊结石相关症状均好转,术后6个月、1年食管下端压力分别为(18.79±2.13)、(21.62±1.81)mmHg,均高于术前的(7.14±1.29)mmHg(P均〈0.01)。术后6个月、1年24 h胃酸pH监测DeMeester评分分别为(7.64±2.13)、(7.71±2.34)分,均低于术前的(177.63±11.35)分(P均〈0.01)。结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安全、有效。
38-40

老年患者消化道穿孔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消化道穿孔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3例老年消化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43例患者均以腹痛为主要症状,经X线腹部立位平片、超声诊断、腹腔穿刺检查,确诊为胃穿孔(含癌性穿孔)22例、十二指球部溃疡穿孔9例、阑尾坏疽穿孔3例、小肠破裂穿孔7例、结肠穿孔2例。32例合并1~4种不同类型疾病,主要为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3例行保守治疗,3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阑尾切除3例,单纯穿孔修补术27例,胃姑息性切除3例,胃癌根治术1例,胃大部切除毕Ⅰ式2例、毕Ⅱ式1例,结肠区段切除+近端结肠造瘘2例。治愈39例(90.70%),死亡及自动出院4例(9.30%)。结论老年患者消化道穿孔症状体征不典型,诊断依靠影像学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准确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重视合并疾病及并发症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40-42

老年及中青年患者胃癌临床表现及预后对比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老年及中青年患者胃癌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58例。年龄27~81岁。以年龄60岁为界,分成老年组患者149例,中青年组患者10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程、病变部位、病灶大小、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法、生存率等资料并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首发症状中,上腹部隐痛不适、消瘦、吞咽困难或消化不良发生率相比,P均〈0.05;两组患者肿瘤发生部位、首发症状距确诊时间、肿瘤直径、Borrmann分型、肿瘤转移、治疗方法相比,P均〈0.05;其他指标两组患者相比,P均〉0.05。结论中青年胃癌的临床表现、病情及预后与老年胃癌患者具有显著差别,临床上应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胃癌患者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诊疗手段。
43-45

复合保温改善腹部手术术中低体温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腹部手术中不同保温方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全麻腹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A、B、C组,各40例。手术期间A组患者给予室温液体(24~27℃)输注、冲洗体腔,铺设电热毯(温度控制在37~40℃);B组患者用加温仪将液体加温至32~36℃输注,水浴箱将腹腔冲洗液加温至37℃,未铺设电热毯;C组患者采用加温仪将液体加温至32~36℃输注,水浴箱将腹腔冲洗液加温至37℃同时铺设电热毯(温度控制在37~40℃)的复合保温措施。比较各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平均体温、术后平均苏醒时间及寒战、焦虑恐惧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中平均体温35.3℃,术后苏醒时间平均72.7 min,麻醉恢复期间出现寒战23例,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6例;B组分别为35.9℃、65.2 min、16例、19例;C组分别为36.7℃、48.5 min、2例、8例。C组术中平均体温高于A、B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A、B组,术后寒战及不良情绪发生率低于A、B组(P均〈0.05)。结论复合保温措施能有效降低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缩短麻醉苏醒时间,提高患者舒适度。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