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 51-1142/TU 国内刊号
  • 1008-1933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是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的学术期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建筑结构,建筑物鉴定、加固与耐久性,地基与基础,建筑抗震,建筑材料,建筑与节能,施工与管理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8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西南地区某边坡工程事故原因分析1-5

摘要:为查清西南地区某边坡工程抗滑桩倾倒的原因,在设计计算复核的基础上,现场重点对抗滑桩嵌固段的岩土工程性状进行核验,同时对边坡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抽检。采用地质钻探和取样重构地层剖面、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确定嵌固段土层的力学参数。采用低应变和钻芯法确定抗滑桩桩身完整性、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使用探井法核验桩身是否被折断。对比分析原勘察报告和核验资料在嵌固段岩土工程性状上的差异,采用核验获得的岩土力学参数重新对设计计算进行复核并考虑相关施工质量缺陷。综合分析确定该边坡工程事故主要原因是勘察未对出现的玄武岩划分风化程度和层厚、未提供设计所需的比例系数等岩土力学参数和设计计算有误,设计采用了非勘察报告提供的岩土力学参数;次要原因是桩后填土填料及填筑质量不满足设计要求以及桩后地表未设置完整的截排水系统。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及试验研究6-12

摘要:为得到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动力特性用于识别其损伤,本文基于厚板积分理论提出火灾后以刚度为转换变量的梁自由振动方程,并考虑了弹性模量改变,中性轴上移及配筋率对其产生的影响。然后提出以频率为识别指纹对梁损伤后的位置及程度进行识别的新方法。最后结合梁的火灾试验及动力试验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房屋裂缝宽度变化实时监测研究13-18

摘要:基于MATLAB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房屋裂缝宽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依次对采集裂缝图像进行灰度化、图像滤波、二值化、目标区域分割标记和像素标定等处理,计算获得图像裂缝最大宽度值及单次变化值、人工标志间距离变化值。通过与实测数据相比,运用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获得房屋裂缝检测数据的识别精度为99.19%。利用MATLAB图像处理技术获得人工标志间距离变化值与最大裂缝宽度变化值累计相对误差为0.16%,人工标志间距离变化能够反映裂缝宽度变化情况。对于实际情况中无法寻找裂缝最大宽度处,而进行裂缝宽度变化实时监测时,可用人工标志间距离变化反映裂缝宽度变化情况。

装配式拼装型减震墙板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19-24

摘要:为研究装配式拼装型减震墙板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其影响参数和规律,基于初步试验数据和ABAQUS软件平台建立了试验试件的精细化模型。在验证了有限元建模合理性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减震层摩擦系数、墙板强度、墙板厚度、轴压比对结构整体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的影响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减震层摩擦系数,可显著提升结构的整体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增大墙板强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结构在小震、中震作用下的耗能效果;改变墙板厚度对结构整体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几乎没有影响;增大结构轴压比,可显著增强结构的耗能能力。

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火灾后抗震性能试验研究25-30

摘要:为对火灾后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进行抗震性能的研究,以剪跨比和配箍率为设计影响因素,对4根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并对十字柱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及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进行研究总结。试验表明:(1)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剪跨比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构件破坏形态由剪切破坏转变为弯曲破坏,其极限承载力与耗能能力降低,构件延性变好,同时刚度随着剪跨比的增加退化曲线变得平缓。(2)配箍率的变化对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最终破坏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延性系数随构件的配箍率增加而减小,同时在试件屈服前,配箍率越大其耗能值越小,试件屈服后配箍率对试件的耗能值影响变化不大。

实际和模态加速度约束对高层建筑结构抗风优化设计影响的比较研究31-38

摘要:在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结构舒适度是不可或缺的指标之一,舒适度问题可以通过结构自振频率约束来实现。本文基于CAARC的质点系简化模型,针对风洞实验得到的数据,分别以0°风向角、90°风向角(x与y方向)为研究对象,并对模态加速度与实际加速度反推得的频率值作对比,将频率约束加入到模型中,进行了结构参数确定性的结构抗风设计优化。结果表明,模态与实际情况下的优化结果有所差异,模态加速度约束下得到的频率较低,因此优化空间相对更大,且能够得到第j态的频率而实际加速度约束下得到的频率限值只能满足振型第1阶的,同时模态响应极限状态方程只考虑均方根部分,忽略了峰值因子项,避免了各国规范对峰值因子不同的取值造成的误差,因此本案例的模态加速度约束的反推频率更加适合。

钢管混杂再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39-44

摘要:在定常轴力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对方钢管和圆钢管混杂再生混凝土柱进行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了钢管壁厚等因素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到了试件破坏情况、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试件的变形性能及延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强度退化等抗震性能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钢管混杂再生混凝土柱的滞回曲线饱满,没有明显的捏缩现象,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滞回性能;钢管壁厚对试件的承载能力、延性和耗能能力有显著影响,随着壁厚的增加,试件的水平承载力增加,延性和耗能能力也随之提高;壁厚对刚度退化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退化趋势大体一致;钢管混杂再生混凝土柱亦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粘滞阻尼器连接框架摇摆墙罕遇地震抗震性能分析45-51

摘要:地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地面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是抗震设防的必要条件,"破坏机制"和"层间位移"是控制结构地震响应的先决因素。本文根据某中学的实际设计图,通过弹塑性分析软件SNAP,建立粘滞阻尼器作为连接构件的框架摇摆墙模型,并分析相比于传统框架摇摆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主要结论如下:框架摇摆墙结构较纯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控制层间位移的作用,并且可以消耗更多的地震能量。粘滞阻尼器作为连接构件既可以提供较大刚度又可以有效地消耗地震作用诱发的能量。计算结果表明:粘滞阻尼器作为连接构件可以控制最大层间位移角在抗震规范限值内,且具有良好的破坏机制和可替换性,满足震后薄弱层修复及加固的要求。

钢筋混凝土适筋梁高温后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52-57

摘要:火灾后的构件是整个结构体系灾后安全评估、加固及修复的基础,因此,构件火灾后的剩余承载性能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配筋率和受火时间(单面受火)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共设计了4根试件,试件受火后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配筋率相同情况下,高温作用使抗弯刚度削减;同等受火时间,配筋率越高的试件在相同弯矩下其挠度值较小。基于粘结应力温度折减系数的概念,提出了考虑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衰减的理论计算公式。

FRP筋与HRB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变形及延性性能试验研究58-62

摘要:为了研究FRP筋与普通钢筋(HRB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变形及延性性能,选用GFRP和BFRP筋材,设计制作了8根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和1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分析了试验梁裂缝以及挠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截面延性系数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混合配筋混凝土梁裂缝开展机理与钢筋混凝土梁基本相同,相同荷载水平作用下挠度比钢筋混凝土梁增大约20%~90%;延性系数随着配筋率的增大和FRP筋与钢筋面积比的增大而减小,建议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满足延性要求时配筋率为0.8%~1.26%,FRP筋与钢筋面积比小于1.28。

不同宽高比混凝土扩展基础承载性能模型试验研究63-69

摘要:对宽高比分别为2、2.5、3、4的混凝土扩展基础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主要探讨了常规宽高比与宽高比大于2.5的混凝土扩展基础在不同荷载模式作用下的承载特性,阐述了试验基本现象、主要破坏模式与底板变形特征,并将基础极限承载力试验值与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得出的计算值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基础破坏模式主要为弯曲破坏、弯冲破坏、冲切破坏;对轴压试件而言,在地基土均为砂土的情况下,模型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试验值随宽高比的变化几乎无太大变化;对偏压试件而言,在地基土性质与偏心率均相同的情况下,模型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试验值随宽高比的增大呈现变大趋势。本文结果可为宽高比大于2.5的混凝土扩展基础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RT模式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的确定70-74

摘要:墙背土压力的分布情况与挡土墙变位模式、墙体位移大小密切相关。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分析方法是在已知墙体位移大小的情况下,才能计算墙背土压力的分布。针对RT(绕墙顶转动)模式下的挡土墙,从满足挡土墙倾覆稳定性和基底不受拉力的角度考虑,利用改进的水平层析法,建立倾覆力矩和抗倾覆力矩的平衡方程,得到了墙底位移未知情况下确定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的一种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墙宽有一个合理的取值区间,在区间内墙宽的土压力大致在库伦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之间;随着墙宽的增大,墙背土压力增大,倾覆力矩和抗倾覆力矩随之增大,墙底位移随着墙宽的增大而减小;墙背越光滑,则倾覆力矩越大,满足倾覆稳定所需的墙宽就越大。

考虑基坑锥型拱体的侧压力解析解及工程应用75-80

摘要:土拱效应对挡土墙侧土压力具有重要影响,结合挡土墙位移特征,分析了墙后锥形拱体的形成过程。为了考虑拱体效应对挡土墙侧土压力计算的影响,结合提出的4条基本假设,通过应力莫尔圆及静力平衡方法推导出了考虑锥形拱体效应的侧压力合力解析解及合力作用点函数表达式,发现由于拱体的存在,侧压力的数值与土体内摩擦角、墙土摩擦角及拱体的展开角具有密切关系。针对土体内摩擦角的不同取值,拱体形状随摩擦角的增加而逐渐趋于平缓,计算结果与Paik实验数据较为吻合,然后在土体内摩擦角一定时,拱体的宽度及深度之比随着墙土摩擦角的增加而接近直线变化,且在墙土内摩擦角与土体内摩擦角相等时,计算得到的结果与Paik数据出现差异。结合两种算例,发现考虑拱体效应的水平侧压力随着墙土摩擦角的增加,水平侧压力逐渐转为线性增加;当δ=2φ/3时计算得到的侧土压力数值与徐日庆的模型数据高度吻合。

正交实验设计法在低钙粉煤灰基地聚物混凝土研究中的应用81-86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4个不同因素对低钙粉煤灰基地聚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包括坍落度、吸水率和抗压强度。试验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9组配合比研究碱激发溶液/低钙粉煤灰比值(L/FA)、硅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SS/SH)的质量比例、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摩尔比(CSH)和含砂率(S)4个因素对地聚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程度。L/FA因素对坍落度和吸水率的P值分别为0.000和0.025。CSH在3 d和28 d抗压强度的P值分别为0.012和0.021。结果表明,L/FA对坍落度和吸水率影响最大。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对抗压强度影响最大。随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增加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最佳浓度为12 mol。

用于大厚度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研究87-91

摘要:为降低大厚度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由温度应力产生的墙体裂缝风险,通过对其所用的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确定了水胶比、粗骨料体积分数、矿物掺合料用量、砂体积分数4个因素对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流动性能及抗压强度的显著性影响次序,以及自密实混凝土各项性能与诸因素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综合平衡分析,选定了水化热低、抗压强度及流动性能都较优的材料配比组合,并对该组合的工作性能进行了理论估算。研究成果为用作大厚度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自密实混凝土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PVA-ECC的弯曲韧性试验研究92-96

摘要:ECC抗压强度较高,但韧性性能较差,易发生脆性破坏。为了扩大PVA-ECC的应用范围,提高韧性性能,对纤维体积掺量分别为0%、0.5%、1.0%、1.5%、2.0%情况下PVA-ECC的抗压强度、方板法弯曲性能等进行试验研究,通过采用《纤维混凝土试验方法标准》提出的能量法、韧性指数法和基于板开裂后吸收能量的韧性评价等3种方法分析基体混凝土与PVA-ECC的韧性对比试验数据,研究PVA纤维的加入对ECC韧性性能的影响。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拉压强度计算模型研究97-101

摘要:选取强度等级为C3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25%、50%、75%、100%,钢纤维摻量为0%、0.75%、1.5%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及劈裂抗拉强度具有增强作用,但当钢纤维掺量达到某一数值后,其增强作用不再增大;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针对这一特点,建立了含钢纤维掺量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两个变量因素的抗压及劈裂抗拉强度计算模型以及二者换算模型。

钢纤维混凝土周期荷载作用前后AE及损伤演化对比研究102-107

摘要:对0.5%、1%、1.5%以及2%4种钢纤维掺量下的混凝土进行了周期循环荷载作用前后的单轴压缩声发射(AE)监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钢纤维含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强度呈对数型增长,延性变形能力显著提高;未疲劳荷载时,声发射呈"活跃—平静—活跃—平静"阶段性的"S"型变化特征,周期疲劳荷载后,声发射呈"活跃—平静"的两阶段特征;均质性系数m随钢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表明混凝土越不均质;基于Weibull分布理论,分析得到声发射参数与损伤之间的关系表明:未疲劳荷载前,损伤呈指数型函数增长,并存在明显的损伤阈值,经过周期疲劳荷载后,损伤值在加载前期增长较快,并呈三阶段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