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Sichuan Building Science

  • 51-1142/TU 国内刊号
  • 1008-1933 国际刊号
  • 0.4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是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5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管的学术期刊。四川建筑科学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建筑结构,建筑物鉴定、加固与耐久性,地基与基础,建筑抗震,建筑材料,建筑与节能,施工与管理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7年第S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前言-

摘要:我国近代的历次地震,特别是1975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的震害表明,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是由于建筑物的不抗震或抗震性能不足而破坏、倒塌所致。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最直接的手段。我国是地震灾害量最大的国家之一,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0%,大中城市中有70%位于7度以上地震区,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位于地震烈度7度以上地区,80%的国土面积需要进行抗震设防。四川省181个市、区、县中,不低于9度抗震设防的有2个,8度抗震设防的有13个,7度抗震设防的有90个,6度抗震设防的有63个,抗震设防烈度小于6度的有13个。由此表明,四川省93%的市、区、县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加固。当前,还有不少的既有建筑物存在过去没有抗震设防而需要继续使用、按旧的标准进行抗震设防而目前又要进行改造继续使用、建筑物进行使用功能改造而导致结构性的改造等以及新建建筑物抗震设防措施不当、施工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等等,对于这些既有建筑物,都需要进行抗震鉴定、分析、改造和加固。由此表明,建筑物的抗震加固改造是量大面广且复杂。近几年来,许多建筑科研、设计、加固施工、材料...

深圳中航广场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摘要:介绍了深圳中航广场公寓附楼—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模型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其特点是:主体结构平面呈L形,两肢比例接近1∶1,结构扭转效应明显。试验选定3条地震波,对该模型进行了基于7度的小震、中震、大震共33种地震工况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并且测定了模型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反应,观察了裂缝出现和发展情况。通过1/30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结构整体性较差,两肢扭转不一致,导致两肢交接处拉压破坏比其他位置严重,形成该种平面形式的薄弱环节,需要对个别构件进行适当加强。从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实测数据的分析表明,结构总体上满足抗震设防三水准、两阶段设计的要求,具有抵抗基于7度的罕遇地震作用的能力。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的解析-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的解析,分析了四川农村常见的居住建筑震害和抗震薄弱环节,提出了相适应的抗震措施和建议。

四川村镇典型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研究-

摘要:选取四川村镇房屋中的两类典型建筑,对采取导则[3]第3.2.2条的抗震构造措施前后的计算模型,采用通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 8.0,进行X方向7度多遇地震反应谱响应分析,验证上述抗震构造措施的可靠性。

基于砌体结构案例分析的中国GB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与美国FEMA154/155标准对快速抗震鉴定方法规定的比较研究-

摘要:以村镇大量存在的砌体结构房屋为例,讨论了我国GB50023-9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与美国FEMA154/155标准关于快速结构抗震评估鉴定的相关条文和思路的差别。FEMA154/155采用量化的鉴定评分方法和与抗震规范体系一体的可靠度水准是尤其值得借鉴的。

高层建筑结构的输入地震动问题探讨-

摘要:高层建筑结构,因体量庞大、质量巨大,如果建造于非基岩上,则结构的输入地震动也将大大有别于自由场地震动,其上、下部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本文围绕层状场域内高层建筑的地震动输入问题,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将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整体建模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的整体法,提出了其合理的输入地震动的选取方法,并结合现行规范,为某实际工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的输入地震动进行了选取。

矩形空心墩地震动水效应的求解-

摘要:针对地震下弹性矩形空心桥墩上的动水力,提出了一个近似半解析半数值方法。基于线性辐射波浪理论利用特征函数扩展法分别得到了空心墩内部和外部水体作用于桥墩有限节点上的动水力表达。于是,得到由梁单元有限元方法形成的矩形空心墩桥梁结构与水耦合振动的运动方程。与纯数值方法相比,这一方法计算相对简单、有效,可求解结构整体响应。算例表明,该方法计算具有较高精度。

大跨体育馆抗震性能鉴定与加固研究-

摘要:对已有建筑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对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采取适当的加固改造措施,可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以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为背景工程,简要介绍大跨公共建筑的抗震性能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方法。首先,针对不同建筑的结构特点,采用适当的检测手段,并结合理论分析,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再根据其抗震性能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地加固方案,对加固后结构进行地震作用下的强度和变形计算。针对五台山体育馆存在的问题,提出设置消能支撑的加固方案,分析表明,消能支撑可有效降低结构地震反应,保障原结构的地震安全性。

江苏省抗震加固工作回顾与展望-

摘要:对江苏省抗震加固工作情况做了简要介绍,着重介绍了抗震加固技术在江苏省的研究和应用,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及抗震加固工作面临的形势,供同行参考。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指标-

摘要:通过分析结构变形与损伤的关系,选取层间位移角作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指标。统计分析了国内15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拟静力试验中的26组关于层间位移角的实测数据和国内外126个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抗震性能试验数据,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平时的量化指标。通过非线性静力分析和时程分析,对提出的抗震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以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设计的框架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其各级性能水平所对应的层间位移角可以满足本文所提出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要求。

某超限高层工业框架结构弹塑性分析及性能抗震加固设计-

摘要:通过对某超限高层钢筋混凝土工业框架结构进行小震、中震、大震下的弹性及弹塑性分析研究,得出了既有建筑物现阶段的实际抗震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尝试采用了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基于抗震性能目标的性能抗震设计理论,对既有建筑物抗震加固设计提供了不同性能目标下的不同加固方案,并且对各个方案逐一进行分析对比,最终确定一种安全、适度、适用、可实施性强、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进行抗震加固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城市防震减灾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在国内城市防震减灾中已广为应用。本文回顾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地震损失评估、生命线工程震害预测、道路交通系统震害预测、建筑物震害预测、震后次生灾害预测、地震辅助决策与应急指挥系统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G IS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BND工程结构抗震粘滞流体阻尼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点工程中应用实例简介-

摘要:介绍了几个应用BND粘滞阻尼器的代表性工程,应用研究表明,粘滞阻尼器可以较好地减小结构的振(震)动响应,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

屈曲约束支撑在结构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摘要:传统的结构支撑在较大压力下有可能发生屈曲,从而限制了其使用功能和范围。屈曲约束支撑在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情况下,表现出相似的滞回性能和优良的耗能能力,在国外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近些年来发展和应用比较成熟的一些形式的屈曲约束支撑。对近些年来这种支撑在一些主要抗震地区的应用也进行了回顾。对于新建高层钢结构的大量应用案例和已有结构的抗震加固的应用表明,此种支撑的使用前景非常广阔。

应用防屈曲耗能支撑进行抗震加固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防屈曲耗能支撑作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耗能减震构件,克服了传统支撑受压屈曲的缺点,地震时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本文阐述了防屈曲耗能支撑的原理,介绍了其类型、性能以及应用防屈曲耗能支撑进行抗震加固的设计方法,给出了防屈曲耗能支撑在结构加固中应用的典型实例,提出了防屈曲耗能支撑应用于加固工程领域中需加强研究的一些问题。

云南宁洱6.4级地震村镇民居震害分析-

摘要:根据地震现场的考察情况,介绍了2007年6月3日云南宁洱6.4级地震的灾害概况,归纳和分析了灾区村镇民居,包括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村镇民居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宁洱6.4级地震砖混结构房屋震害特征及分析-

摘要:2007年6月3日5时34分,在宁洱县发生了M6.4级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本文介绍了砖混结构的典型破坏现象与破坏特征,对其震害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在恢复重建中采取相关措施。

消能减震加固措施在多层装配式框架中的应用-

摘要:预制装配式结构较多地应用于早期的建筑,具有整体性较差的缺点。本文以一个未考虑抗震设防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多层框架结构为工程实例,说明了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的分析方法,文中采用层串模型、杆系模型分别对原结构、加固结构在小震、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和减震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增加合适的耗能减震系统,可以大大提高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