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社
分享到: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学术交流、短篇 病例报告、学术讨论、综述、护理等。
  •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 国际刊号:1007-3256
  • 国内刊号:51-1457/R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283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56
  • 综合影响因子:0.32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四川精神卫生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专题

痴呆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研究述评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痴呆精神行为症状临床研究进展,全文分四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介绍了痴呆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不同类型痴呆患者BPSD的特点;第三部分介绍了BPSD的评定方法;第四部分介绍了Jeyapaul等基于循证医学及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临床治疗指南,提出不同类型痴呆患者BPSD的治疗指南。
193-196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BPSD)的阳性检出率及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痴呆患者,均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AD和VD诊断标准,其中AD患者102例,VD患者100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及神经精神问卷(NPI)进行测评.结果AD和VD患者BPSD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2.16%和8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05).AD组幻觉、激越、淡漠、易激惹、异常运动行为、睡眠夜间行为的阳性检出率高于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VD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于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和VD患者BPSD存在差异,对BPSD测评可能有助于AD和VD的鉴别.
197-199

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精神行为症状(BPS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AD诊断标准的102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采用自制-般情况调查表收集人口学资料和病史资料,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等生理指标,早晨空腹取静脉血5ml,检测空腹血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肌酐、尿素氮、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生化指标,按2007年颁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MS诊断标准诊断MS,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测评BPSD.结果102例AD患者中,符合MS诊断标准者66例,检出率为64.71%.MS组妄想、激越、易激惹检出率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MS对AD患者BPSD有影响.对MS进行干预可能有助于AD患者BPSD的防治.
200-202

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精神行为症状(BPSD)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02例AD患者及80例对照组老年人进行血浆HCY测定,采用神经精神问卷(NPI)对AD患者进行测评,分为伴有BPSD组与不伴BPSD组,分析BPSD与血浆HCY水平的关系.结果AD患者血浆HCY水平为(17.47±1.83)μmol/L,高于对照组(13.08±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63,P〈0.001),伴BPSD组血浆HCY水平(17.48±1.85)μmol/L与不伴BPSD组(17.63±1.60)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9,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参与AD发病机制,而与BPSD的发生无关.
203-205

Beers标准评价住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潜在性不适当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潜在的不适当用药情况.方法以Beers标准(2012年版)为依据,对该院102例AD住院患者进行分析,评价潜在性不适当用药情况.结果102例AD住院患者中,应用于痴呆及认知功能受损老年患者需避免使用的苯二氮艹卓类药物34例(33.33%)、抗胆碱能药物29例(28.43%).应用于痴呆患者需慎用的抗精神病药物75例(73.53%).结论该院住院AD患者存在潜在性不适当用药情况,特别是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及抗胆碱能药物,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不合理用药.
205-207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论著·临床

C-反应蛋白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与精神症状及住院时长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的水平和阳性率以及CRP阳性和阴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及住院时长的差异.方法选取广州市脑科医院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90例,对其入院后1周内血清CRP水平进行回顾分析,以CRP〉10mg/L为界,将患者划分为CRP阳性组和阴性组.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入院1周内及出院前1周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入院时CRP阳性患者15例(16.7%),血清CRP平均浓度为(26.8±11.8)mg/L;CRP阴性患者75例(83.3%),平均浓度为(4.8±1.7)mg/L.入院时两组患者PANSS阳性、阴性、一般病理学分量表评分及PANSS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PANSS分量表评分及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阳性患者住院时间长于CR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水平在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较高,CRP水平与精神症状严重程度没有相关性.CRP阳性患者住院时间长于CRP阴性者,炎症反应的存在可能会影响住院时间.
208-211

CBT联合小剂量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心理学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小剂量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神经心理学评估.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与CBT干预组(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利培酮片治疗,研究组予以CBT干预的同时给予对照组药物剂量的1/3治疗,分别于入组时、治疗6个月及随访6个月采用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WCST)、听觉注意测验(AAT)、临床记忆量表(CMS)进行认知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及随访6个月除正确反应数外两组的WCST、AAT、CMS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随访6个月时两组WCST总测验数、AAT测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T联合小剂量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持续性和远期疗效可能优于单用利培酮治疗.
211-214

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效果的性别差异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效果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116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31例)和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31例).维持原有利培酮治疗方案不变,研究组合并用阿立哌唑20mg·d^-1,对照组合并安慰剂治疗.于基线期、治疗第2、4、8周末检测血清催乳素水平,于基线期、治疗8周末采用UKU副作用评定量表(UKU)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第2、4、8周末,研究组男性、女性分别与对照组男性、女性血清催乳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研究组男性、女性在治疗后第2、4、8周末血清催乳素水平分别与其基线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第2周、第4周、第8周末同组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男性、女性血清催乳素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研究组男性、女性催乳素水平下降率[(79.61±17.81)%vs.(75.54±12.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男性高催乳素血症治愈率(92.9%)高于女性(58.1%)(χ2=9.39,P〈0.001).结论合并阿立哌唑对利培酮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在治疗第2周显效.在相同剂量下,对男性患者的疗效可能优于女性.
215-218

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不对称性比较

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P)和精神分裂症(SZ)患者的大脑结构偏侧化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12月-2014年10月在广州市惠爱医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31例和精神分裂症患者29例,选取正常对照(HC)32名.采用MRI扫描受试者大脑,使用FreeSurfer软件计算并比较各脑区的偏侧化指数(LI).结果①颞上回的LI,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25,P〈0.001).两两比较,经LSD检验,BP最大,HC次之,SZ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提取颞上回的平均皮层厚度和表面积,平均皮层厚度的LI,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51,P〈0.001).两两比较,经LSD检验,BP和SZ、SZ和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积的LI,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46,P=0.642).结论SZ和BP的大脑灰质体积偏侧化存在异常,这种异常可能主要受到平均皮层厚度的影响.
219-223

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及甲状腺功能特征

摘要:目的探讨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皮质醇(COR)及甲状腺功能特征.方法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A组)58例、不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B组)57例、抑郁症患者(C组)58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的COR及甲状腺功能,以健康对照组(D组)60例为参考.结果A、B两组的COR水平均高于D组(P〈0.05).A、C两组TT4、FT3及TSH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四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C两组FT4较治疗前低(P〈0.05).B组TT4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84.5%、82.4%、79.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COR水平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功能存在-定变化,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与抑郁症状有关.
224-227

心理护理对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肝癌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影响的临床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肝癌患者焦虑、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6月-2014年4月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科确诊的4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心理护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一般健康教育,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干预组除了常规护理外,实施了6周的心理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干预前后测评两组的焦虑、抑郁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后,干预组SAS和SDS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缓解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肝癌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227-229

老年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随访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及其对老年抑郁症转归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于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SD组,n=64),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选择同期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为正常对照组(NC组,n=60).于基线期和24个月后对两组进行颅脑CT检查和尿液中AD7c-NTP的含量检测,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抑郁等精神症状.结果24个月时,SD组HAMD评分低于基线水平,但仍高于NC组(P〈0.01);SD组MMSE评分低于基线水平及NC组(P〈0.01);24个月时,SD组患者尿中AD7c-NTP含量较基线期和NC组水平高(P〈0.05或0.01);基线期SD组、NC组MMSE评分均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P〈0.05),24个月后,SD组MMSE评分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HAMD评分呈负相关(P〈0.01),NC组MMSE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抑郁症患者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抑郁症状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恢复,可能是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230-233

抗抑郁剂与抑郁症患者白细胞减少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抗抑郁剂治疗与白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病例组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抑郁症患者,入组后分别予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米氮平、舍曲林单药治疗4周,采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测定正常对照组及病例组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前与治疗4周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为(3.75±1.30)*10^9/L、(3.34±1.12)*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3);其余病例组治疗前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抑郁症患者中性粒细胞数量。
234-236

脑梗死后患者焦虑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为促使其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某三级甲等医院在2014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11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118例非脑梗死者为对照组。分别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测定、焦虑和抑郁测定。结果脑梗死组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组WAIS、HAMA和HAMD评分分别为:轻度(84.13±21.89)分、中度(80.20±20.41)分、重度(81.12±20.49)分、焦虑(11.89±1.68)分、抑郁(12.29±3.02)分;正常组分别为:轻度(102.25±16.24)分、中度(98.87±9.21)分、重度(101.39±13.11)分、焦虑(6.39±1.21)分、抑郁(6.38±1.0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二者可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37-238

氯氮平日剂量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稳态血药浓度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氯氮平日剂量与稳态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服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历,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天津市安定医院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男性218例,女性157例。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住院患者血清氯氮平稳态血药浓度,并按日剂量分组,将其中位数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氯氮平日剂量与稳态血药浓度呈正相关(男性组r=0.951,P〈0.01;女性组r=0.983,P〈0.01)。结论氯氮平稳态血药浓度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日剂量呈正相关。
239-240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论著·预防

认知疗法对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的个案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对一例社会性发展迟滞的大学生L进行连续10周、每周一次的认知治疗。使用贝克的识别自动化思维、识别错误认知与真实性检验技术和梅肯鲍姆的技能获得及复述技术对来访者L进行心理干预,最后通过认知复习使L把咨询过程中所学的东西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在干预前、干预后与追踪期采用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评定量表(SCSS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L分别实施测评,收集她的主观报告。结果认知治疗后,SAS评分较干预前低(36分VS.58分)、PSSS和SCSSD评分较干预前高(56分VS.34分,217分VS.122分)。干预后三个月,SAS评分较干预前低(37分VS.58分,),PSSS和SCSSD评分较干预前高(58分VS.34分,213分VS.122分)。结论认知疗法对有效提升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可能性。
241-243

高职学生自伤行为调查及功能性评估

摘要:目的了解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现状及检出率,并对自伤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为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杭州市2014级900名新人校高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自伤行为问卷调查高职学生自伤行为时的想法、目的及功能。结果853名高职学生有效完成调查,其中52.3%报告有自伤行为,6.4%经常自伤,自伤行为在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7,P:0.977)。67.6%的个体初次发生自伤行为是在12~15岁,19.5%是在16~20岁;自伤方式中,66.7%用手打玻璃或墙壁等硬物体,52.4%用手打脸或身体其它部位;自伤行为功能评估发现81.2%是宣泄情绪,69.4%是弥补过错或者惩罚自己,68.2%是获得关注,16.3%是获得某种快感,13.8%是鼓励或鞭策自己,2.5%是模仿崇拜或喜欢的人。结论高职学生自伤行为的检出率较高;自伤行为发生时间早,实施前考虑时间短,行为冲动;缓解不良情绪是个体自伤最常见的动机;早期创伤经验可能会增加个体自伤行为的发生。
244-247

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态度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山市小学、初中及高中共12所学校983名教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精神卫生与一12,理保健知识问卷、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知识问卷及精神疾病态度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总评分(15.92±2.50)分,总体正确率为79.6%;9种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中掌握最好的是抑郁症(38.0%),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34.2%)和多动症(33.6%),最差为抽动症(13.4%);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35.94±5.52)分。组问比较显示:女性教师精神卫生知识与心理保健问卷总评分高于男性教师,中学组教师在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疾病总评分上优于小学教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教师精神疾病态度问卷总评分与其年龄及工作年限呈负相关(r=-0.07,P均〈0.05)。被调查的983名教师中,有228名(23.2%)反映在其教学工作中遇见过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97.2%(955名)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在知识获得途径方面,新闻、杂志或网络所占比例最高(70.2%),专业讲座或培训(8.6%)及专业书籍(7.8%)较低。结论中山市中小学教师精神卫生知识知晓情况总体较好,具体病种掌握不均衡,对待精神疾病态度有侍改变,可以借助新兴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宣教。
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