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社
分享到: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8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学术交流、短篇 病例报告、学术讨论、综述、护理等。
  • 主管单位:四川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 国际刊号:1007-3256
  • 国内刊号:51-1457/R
  • 出版地方:四川
  • 邮发代号:62-283
  • 创刊时间:1988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56
  • 综合影响因子:0.321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四川精神卫生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双相障碍专题

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3个月引发转躁的前瞻性观察

摘要:目的:前瞻性探讨抗抑郁药物在治疗抑郁发作过程中出现转相的几率。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IV)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中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的190例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在医生针对性选择抗抑郁药物治疗情况下进行为期3个月的前瞻性观察,评价转相发生率。结果①3个月的治疗中,190例患者转相18例,转相率为9.47%。②男性患者转相率为6.56%,女性患者转相率为1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③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患者转相率分别为5.88%和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9,P<0.01)。④应用心境稳定剂与未使用心境稳定剂者转相率分别为13.8%和8.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7,P〉0.05)。⑤服用2种或2种以上抗抑郁药物者与仅服用一种抗抑郁药物者转相率分别为12.96%和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⑥有心境障碍家族史者与无心境障碍家族史者转相率分别为18.4%和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5)。⑦转相时间大约在用药后一个月左右。⑧各种抗抑郁药物转相几率差异不明显。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在抗抑郁药物治疗下会出现一定比例的转相。
1-3

碳酸锂与丙戊酸镁联合选择性5-羟色胺抑制剂对抑郁症的疗效及转躁的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锂与丙戊酸盐联合或辅助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预防转躁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或住院的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APA)《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抑郁症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均给予SSRI类抗抑郁药物,A组接受一种SSRI联合碳酸锂治疗,B组接受一种SSRI联合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评定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副反应。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HRSD评分均下降[A组治疗前(28.5±8.2)分,1周后(23.9±7.7)分;B组治疗前(27.9±7.9)分,1周后(22.9±6.9)分,P均〈0.05],治疗8周后两组HRSD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和痊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1%VS.68.9%;30.6%VS.31.0%,P均〉0.05),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5)分VS.(2.5±1.4)分,P〉0.05],两组转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VS.6.8%,P〉0.05)。结论碳酸锂与丙戊酸盐在联合或辅助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可降低抗抑郁药物相关的转相,副反应相当。
4-6

双相障碍共病强迫障碍患者的SCL-90和MMPI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强迫障碍与双相障碍共病的心理测量学特征,为其早期诊断提供辅助依据。方法以2012年3月-2013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138例强迫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进行测量。结果转相前SCL-90评分:强迫状态(2.51±0.83)分、抑郁(2.69±0.88)分、敌对(2.56±1.07)分等项目出现明显的高峰点;转相后评分:强迫状态(2.65±1.03)分、敌对(2.60±1.30)分、偏执(2.36±0.92)分等项目出现明显的高峰点。MMPI临床量表3点编码型:转相前以2-4-7为最多,其次为2-3-4编码型;转相后以4-7-9为最多,其次为4-6-9、3-4-9编码型。结论转相前后“强迫状态”和“敌对”都呈现明显高峰点。心理变态(Pd)、精神衰弱(Pt)(4-7编码型)很有可能是与共病强迫障碍有关的参考项。
7-10

立莫三嗪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抑郁的研究:国内文献Meta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拉莫三嗪联合抗抑郁药物与单一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对符合标准的5项研究进行分析,评价拉莫三嗪联合抗抑郁药物与单一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抑郁的有效率、症状学变化以及转相率的差异。结果拉莫三嗪联合抗抑郁药物与单一使用抗抑郁药物相比,症状改善更为明显(WMD=-1.81,95%CI:-2.64~-1.71,Z=5.52,P〈0.01),有效率较高(59/109vs.35/106,OR=2.43,95%a:1.38~4.27,Z=3.08,P〈0.01),而且也显著降低了联合组的转相率(7/86vs.21/85,OR:0.26,95%CI=0.10-0.66,Z=2.86,P〈0.01)。结论拉莫三嗪联合抗抑郁药物不仅可以增加治疗效应,而且也降低了转相风险..
11-14

抗抑郁药物与转躁

摘要:心境障碍转为轻躁狂、躁狂或混合发作状态与抗抑郁药物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特别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明确“抗抑郁药物相关的心境障碍”的术语,国际双相障碍协会( ISBD)一直推荐使用“治疗性急性心境转换”来取代“抗抑郁药物导致的转相”。ISBD关于“治疗性急性心境转换”的定义提供了操作性诊断标准,在将转相抗抑郁药物的使用之前,需要充分考虑到时间、病程、严重性等因素,但是无论如何,这种病理现象的存在与抗抑郁药物不无关系,无论是引起( induced)还是相关( associated)。
14-16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论著·基础

成年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BDNFmRNA和bFGF mRNA的动态变化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mR-NA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mRNA的动态表达。方法将10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假手术组(SC组)、模型组(I/R组),每组再于缺血1h后再灌注于1,3,7,14,21,28d六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于相应时间点同步观察。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大鼠缺血再灌注后1,3,7,14,21,28d缺血侧海马BDNF mRNA和bFGF mRNA表达。结果正常海马区可见少量BDNF mRNA和bFGF mRNA的阳性表达。BDNF mRNA阳性反应主要集中于齿状回颗粒细胞以及CA2、CA3中的锥体细胞胞浆中,bFGF mRNA主要位于海马锥体细胞层、CA1、CA2区。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I/R组缺血侧海马BDNF mRNA表达增加,主要见于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和锥体细胞层。缺血/再灌注后1d时BDNF mRNA阳性反应即有增多,3d时达到高峰(P〈0.01),阳性产物染色较深,7d后迅速下降(P〈0.01),28d时接近正常水平。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I/R组缺血侧海马可见bFGF mRNA的强阳性表达,1d时开始增加(P〈0.05),3d即达一小高峰(P〈0.01),7d开始下降,21d时明显下降,28d时降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可上调BDNF mRNA和bFGF mRNA的表达,有利于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17-21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论著·临床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120例(研究组)及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SPM)、数字广度(DSP)与数字符号(DSY)测验以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选取6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的瑞文推理分数、数字广度分数、数字符号分数均低于对照组;N1、P2、P3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NlN2、N2P2、P2P3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性别与RSPM、DSY呈正相关(r=0.452、0.369,P〈0.01);年龄、EPQ神经质因子均与RSPM、DSP、DSY呈负相关;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N2潜伏期、P2P3波幅均与DSP呈正相关(r=0.302~0.481,P〈0.01);经济状况、Nl潜伏期均与RSPM、DSP、DSY呈正相关;家庭关系、EPQ精神质因子均与DSP、DSY呈负相关;心理因素、病程及疾病亚型与认知功能无相关性;EPQ内外向因子、NlN2波幅均与RSPM、DSP呈负相关;EPQ人格说谎因子与RSPM、DSY呈负相关(r=-0.570、-0.195,P〈0.05或0.01);P2潜伏期与DSY呈正相关(r=0.261,P〈0.05);P3潜伏期与DSP呈负相关(r=-0.237,P〈0.05);N2P2波幅与RSPM、DSP负相关(r=-0.220、-0.293,P〈0.05或0.01)。结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关状况系、人格特质、P300电位,而心理因素、病程、疾病亚型对认知功能没有影响。
22-25

焦虑症患者认知电位P300及感觉门控P50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的认知电位P300及感觉门控P50的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10月在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心理科门诊就诊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焦虑症诊断标准的患者67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版(HAMA-14)评定病情严重程度,并进行认知电位P300及感觉门控P50检测,与4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焦虑症组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长[(378.26±53.47)msvs.(332.65±37.78)ms,(P〈0.01)];②焦虑症组P50抑制比(S2/S1波幅比值)高于对照组[(89±41)%vs.(55±20)%,P〈0.01].结论焦虑症患者P300潜伏期较正常人长,认知功能减退;听感觉门控电位P50抑制存在缺损,不能有效滤过无关信息.P300及P50检测可能成为筛查焦虑症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的辅助指标.
25-27

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对老年焦虑症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老年焦虑症患者的效果与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2013年4月-2014年4月住院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60例焦虑症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治疗.治疗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对疗效、安全性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vs.80.0%,χ^2=0.391,P〉0.05].治疗第1周末后,两组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1.2)分vs.(4.8±0.8)分,t=4.824,P〈0.05].观察组有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类似,但恶心症状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81,P〈0.05),其余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1~0.903,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和文拉法辛对老年焦虑症患者治疗效果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药物不良反应较少.
28-30

舍曲林合并低剂量氨磺必利治疗重度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舍曲林合并低剂量氨磺必利对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的58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分为研究组(舍曲林合并低剂量氨磺必利)和对照组(单用舍曲林),共观察12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后,研究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9.28%和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8、12周末两组HRSD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第2、4、8、12周末,研究组HRSD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作用均较小。结论舍曲林合并低剂量氨磺必利对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用舍曲林,且起效迅速。
31-33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综述

MECT规范化流程与治疗技术系列培训班

摘要: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将于2015年6月26日-28日举办部级继续医学项目《MECT规范化流程与治疗技术系列讲习班》,项目编号:2015-03-09-118.届时将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邓伟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王小平、谭立文教授、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黄国平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周小东教授等专家授课,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是流程与治疗技术,贴近临床,使MECT进一步得到规范和推广.
33-33
四川精神卫生杂志论著·临床

门诊式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式森田疗法对神经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7月在天津市安定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神经症诊断标准的患者39例,采用门诊式森田疗法进行系统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症状自评。结果门诊治疗39例神经症患者中,显效率为79.5%,总有效率为89.7%;治疗后患者SCL-90的各项评分、SAS和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门诊式森田疗法对神经症有效。
34-36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后Q-Tc、Q-Tc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心室复极的影响,评价治疗过程中心脏事件的安全性.方法对108例精神病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30分钟内和治疗后10分钟内进行心电图检查,对测量得出的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Q-Tc、Q-Td、Q-Tcd[(418.01±27.97)ms、(36.07±18.38)ms、(42.33±21.54)ms]与治疗后[(424.09±40.34)ms、(50.4±16.49)ms、(63.38±21.64)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会使Q-Tc延长、Q-T离散度增大,可能增加患者心脏事件的风险.
36-38

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双盲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 rTMS)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 DSM-IV)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真刺激)和对照组(伪刺激)各32例,在原有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保持不变基础上,分别予2周10次的1Hz左侧颞顶叶rTMS真性刺激和假性刺激治疗。治疗开始前和治疗结束后均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治疗后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学评分、PANSS 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幻觉性行为(P3)的减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能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幻觉性行为。
39-41

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临床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齐拉西酮与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最小不平衡指数法将94例具有急性激越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齐拉西酮组和氟哌啶醇组各47例.齐拉西酮组给予齐拉西酮注射液,起始剂量为10~20mg,根据病情需要4~6h后可重复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40mg/d;氟哌定醇组给予氟哌定醇注射液,起始剂量为5~10mg,4~6h后可重复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30mg/d.均臀大肌深部注射,疗程3天.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兴奋因子(PANSS-EC)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齐拉西酮组与氟哌啶醇组PANSS-EC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29±13.84)%vs.(47.56±14.49)%,t=0.068,P〉0.05].齐拉西酮组与氟哌啶醇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19%vs.48.94%,χ^2=0.072,P〉0.05).齐拉西酮组与氟哌啶醇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vs.49.8%,χ^2=9.035,P〈0.05).结论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的效果与氟哌啶醇相当,安全性优于氟哌啶醇.
42-44

阿立哌唑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不同未治期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不同未治疗期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9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未治疗期〈1年的48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未治疗期≥1年的4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应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联合认知行为干预,疗程8周。治疗干预前后分别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WMS)及河内塔实验(TOH)评定认知行为改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WCST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百分数及持续性应答数和WMS评分均较治疗前高(P〈0.0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持续性错误数和TOH的完成时间和移动次数均较治疗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立哌唑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未治期〈1年的患者的认知行为损害的效果优于未治期≥1年的患者。
45-48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了解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S)检出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时间≥6月、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68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病史、药物使用情况,测量体重、身高、腹围和血压,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68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伴MS有192例(28.1%).其中男性111例(23%),女性81例(33.1%).病程≥5年者138例(30.9%),病程〈5年者54例(2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体重指数、甘油三酯、血压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女性和病程≥5年可能是MS的危险因素.
48-50

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治疗前后变化和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其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住院首发或复发近-年内未用过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研究组),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于入组时、治疗后8周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采用相同方法对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测.研究组于入组时、治疗8周末评定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根据SAPS和SANS评定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阳性与阴性症状组以及治疗有效与无效组.结果研究组TT4治疗前(5.99±1.33)μg/dl与治疗后(6.53±2.10)μg/dl及对照组(6.78±1.91)μg/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治疗前(2.75±0.83)uIu/ml与对照组(3.30±1.05)uI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H治疗前(1.04±0.60)ng/dl与治疗后(1.27±0.43)ng/dl及对照组(1.23±0.51)ng/d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阴性和阳性症状组FT3、TT4、FT3、FT4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在治疗前后TT4和有效组在治疗前后TS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HPT轴功能方面存在-定的异常,以TT4、FT3及TSH降低为主;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与临床症状表现、疗效无关.
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