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人文地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man Geography

  • 61-1193/K 国内刊号
  • 1003-2398 国际刊号
  • 2.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人文地理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人文地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进展与动态、女性主义地理学专栏、社会、文化、城市、乡村、经济、交通、旅游

人文地理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复杂理论视角下城市健康地理学探析1-8

摘要:城市公共健康问题是根植于所依托的地域空间背景下的复杂问题,因而,目前学界主要以还原论的模型假设来分析影响城市健康的复杂多因子关系时存在一定局限。本文在分析城市健康地理问题的“地方”复杂性基础上,提出用复杂理论认识城市的健康问题,将城市健康地理系统看作为具有开放性、组分的知识局限性、自组织性、路径依赖、涌现性、正反馈和锁定特征的复杂系统。从复杂理论视角探讨了当前城市健康地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议题,进而提出复杂理论视角下城市健康地理学研究框架及未来研究展望。

土地利用的八维空间解析9-17

摘要:土地的本质是一定范围的空间,土地利用是在一定范围的空间内安排土地用途和土地功能的活动集合。解构土地利用空间维度,构建土地利用从低维到高维转变的土地利用思想,有利于拓展现代土地利用创新理念。基于主题分析法的研究表明:①土地利用存在八个维度的拓展方向,分别是聚点发展、轴线开发、平面发展、立体发展、分时利用、混合用途、功能叠加和空间共享;②土地利用维度可归纳为空间、时间和功能三个层面,并且各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③依据土地利用维度从低到高,以聚点发展为初始维,构建土地利用的八维空间理念。土地利用八维空间理念的明晰,有利于增益人们对土地用途和土地功能空间配置和组合的认知,从而有利于现代土地利用的创新实践。

旅游地理视角下记忆研究的进展与启示18-27

摘要:记忆是当前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同时也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记忆与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潮”和“记忆转向”的兴起,记忆研究日益成为中西方旅游地理研究者的关注领域。本文通过对人文地理学中旅游相关研究中的记忆议题和研究方法的梳理,从记忆、物质景观与地方意义的感知,记忆、仪式与身份认同,以及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与地方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展现充满文化、社会、政治乃至经济内涵的记忆地理问题发展脉络及独特意义,为国内旅游地理学开拓新的研究视野。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个体行为视角下中小城市居民就医空间及社会分异研究——兼议与特大城市比较28-34

摘要:基于日常医疗消费出行调查数据,剖析了中小城市居民日常就医出行空间社会特征,并与特大城市比较,结果表明:中小城市居民日常就医选择以市域最高等级综合医院为中心,形成“一超多强”多中心结构,出行空间呈“三带四圈层”的核心-形态。低收入群体近距离就医特征突出,出行空间小;高收入群体消费选择较为多元,出行时空范围广。中小城市居民日常就医首选私人诊所,出行距离是首要考虑因素,出行空间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特大城市居民日常就医首选区级医院,更重视医疗机构社会声誉,与中小城市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长春市活动空间特征与社区分异研究35-43

摘要:居民时空行为成为透视城市空间的重要视角,本文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研究长春市活动空间及其社区分异,轮廓性的揭示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和消费休闲空间的分布规律,从人地互动的过程与格局的视角认识城市空间。研究发现,居住活动对中心城区依赖明显高于就业和消费休闲活动,就业活动呈现多中心连片发展格局,近郊的欧亚卖场和郊区的净月潭成为人们消费休闲活动的重要选择。就业-居住距离和消费休闲-居住距离的社区分异显著,折射出三类活动空间关系复杂,由此感知城市生活空间质量和社会空间结构。通过对社区分异的空间聚类分析明晰各地域自身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对长春的空间调整优化和居民行为引导提出建议,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空间。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阶层流动:美甲师的空间策略与身份协商44-52

摘要:本文以广州中高端美甲店为案例地,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讨美甲师的职业特性对其阶层与身份的建构与重构,以及其在不同空间转换下所进行的身份协商与阶层流动。研究发现:①在工作空间中,美甲师通过物质装饰刺激、身体消费规训以及与顾客的人际互动,激发了对城市高阶层的窥视欲望与现象模仿,实现了具化的阶层想象;②在城市空间中,美甲师通过身体与符号两个方面的消费“示同”,无法实现身份重构与阶层流动,迫使她们采取“返回来源地”的空间策略;③在来源地空间中,美甲师通过展演“城市人”的日常消费、创业与改变居住地三方面的消费“示异”,实现自我身份的转变与阶层跨越。研究拓展了阶层流动与女性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视野。

基于集体记忆的震后北川老县城空间重构53-61

摘要:汶川地震重灾区北川老县城为案例地,以地震受灾群体老县城居民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挖掘灾后遗址唤起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空间,通过认知地图和GIS空间分析对比遗址官方记忆空间、居民集体认知-情感空间、行为空间的差异,揭示现实空间与居民集体记忆空间互动影响机制。灾后日常记忆、灾难记忆夹杂在一起,产生怀旧、创伤等情感,构成居民复杂的集体记忆。尽管具体空间引发的情感以负面为主,但居民对老县城整体还是充满了积极的地方依恋和认同。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城市内部便利性供需空间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62-68

摘要:基于便利性的城镇发展战略对于新型城镇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围绕供需维度构建便利性测度体系,以多源网络大数据为支撑,分析南京市中心城区便利性的供需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心城区便利性供需关系多样,空间分布大体类似,倾向于多类聚合分布,并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集聚特征;主城便利性多供小于求,副城则以低供需平衡及供小于求为主,各公共活动中心便利性发育水平不一;中心城区整体便利性供需水平不高,其空间分布在数量及连续性方面均呈现低供需平衡、低供-中需以及中供-低需依次降低的模式。

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进程与水资源利用响应关系研究69-76

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响应关系模型,对2001-2015年间研究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动态过程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变化特征以及两者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处于快速城镇化和规模扩张阶段,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水平高于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区域用水负荷逐年增加,虽然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但水资源自然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受区域水文条件的影响显著。在2001、2005、2007、2009、2011年,长株潭区域城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系统的约束。协调好城镇化与水资源之间的关系,必须改变规模外延扩张模式,以控制水资源总量、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减弱水资源系统对城镇化发展的制约,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城镇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特征与演化分析77-86

摘要:以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28个城镇为例,构建城镇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各城镇的中心性得分,评价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了1995年、2004年、2014年3个年份各城镇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借助GIS技术手段分析了城镇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评价城镇等级体系演化特征;最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城镇经济空间联系和网络关系的演化规律,得出如下结论:滇黔桂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形成,经济重心由南向北转移,由右江区单中心逐步发展到兴义市、右江区、文山市三中心,再到兴义市发展成为强中心,平果县与靖西市具备发展为滇黔桂次中心城镇的潜力;城镇间的经济联系总体较弱,区域整体网络密度低,但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低等级城镇对高等级城镇的引力与高等级城镇对低等级城市的引力不同,形成两种不同的城镇网络体系,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之间及中心城市与经济强县之间;三角结构的经济联系密度明显较低,对于大多数城镇来说,尚不具备经济辐射能力,辐射效应极弱。

长三角县域房价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87-95

摘要:以2014-2016年长三角135个区县的房价为基本数据,通过数据的空间提取、分异指数测算、热点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县域的房价空间分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房价空间分异格局与其城市体系结构基本一致,呈现出多极核分布特征;长三角整体的房价空间分异的不平衡性正在加剧;冷热点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热点的数量波动下降,冷点的数量波动上升。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要素类型,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长三角房价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影响研究96-102

摘要:近年来,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文献大多从人口维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缺乏多维视角,其结论的参考价值有限。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三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通过位序规模法则以及空间基尼系数,从人口与产业两方面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并进一步研究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影响因素之后,人口呈多中心分布,产业呈单中心分布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经济绩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和人口规模均是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绩效的关键因素。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可运用人口引导产业流动,以推进多中心的发展进程。

非洲港口城市分布特征及其港城规模关系比较103-111

摘要:非洲港口城市是联结中非贸易网络的重要节点,承担了资源配置的重要功能。以城市地理学的角度,着眼于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现状。选取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在5万TEU以上的34个非洲沿海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对非洲主要港口城市的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借助位序规模法则和相对集中指数(RCI),对34个港口城市的体系分布特征,以及在不同尺度下的港城规模关系现状进行比较。研究认为:①非洲主要港口和城市体系满足位序规模特征,大洲尺度下主要港口体系较为合理,城市体系规模较为集中;②非洲大陆港口城市整体布局不完善,国家内部存在港口城市首位度过高的现象普遍;③部分港口城市港城规模脱节现象较为严重;④不同区域港口城市发展差异较大,表现为北非、南非港口体系较为发达,西非、中非港口规模落后于城市规模,东非港城规模较为均衡但缺少大区级港口。结合非洲港口城市发展特点,提出了中国企业开展对非港口投资的建议。

人文地理杂志旅游
治理模式分异对旅游地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阳朔遇龙河景区个案分析112-117

摘要:如何实现有效治理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以阳朔遇龙河景区为个案,归纳其治理模式空间分异的类型与特征,解读不同模式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效应,发现:①村企共治模式中:各治理主体形成互助依赖的伙伴关系,资本互补、信任互惠、层级协同、信息对称、相互监督,能够兼顾效益、秩序与公平,游客满意度最高,呈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态势;②社区主导模式中,治理主体权力失衡、信息不对称、短期工具理性、监管机制难以发挥持续实效,导致旅游秩序最差,游客满意度最低,不利于长远可持续发展;③政府主导模式中,政府公司治理能力不足,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导致商业效益较差,未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共同体视角下民族旅游社区生产主体变迁研究——以岜沙苗寨为例118-124

摘要:从旅游影响相关研究中存在“整体性”缺失和研究假设缺陷等问题出发,以共同体为研究视角和对象,以岜沙苗寨为案例展开历时性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首先,共同体的多元化是旅游发展后社区空间生产内在机制所发生的主要改变;其次,旅游发展后传统的社区共同体规则对社区空间生产路径起着保护作用,减弱了旅游对其传统文化的影响。最后:旅游作为导致民族社区变迁的外部原因之一,在逐渐加快其变迁路径的改变,对于在旅游发展的同时如何引导多元共同体规则的统一,从而保障其传统变迁路径的稳定,将是后续研究关注的重点。

旅游社区治理多主体共生模式研究——基于青海省两个典型社区实例125-131

摘要:旅游社区治理与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密切相关,多元主体和谐共生是旅游社区治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共生理论,选择青海省两个典型社区为案例地,将当地政府、社区居民、游客和旅游相关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从定量评估的角度分析了不同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和模式,通过构建不同主体之间的理论模式,力求把旅游社区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研究从“消极或积极”的态度研究转向各主体“共赢关系”的格局研究视角。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旅游社区治理主体之间:①均存在正向共生关系;②相互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③共生关联的紧密程度有别;④不同旅游社区的政府、居民、企业和游客等共生主体相互之间均属于正向共生模式。其中,湟中县塔尔寺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社区是CRGT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为核心的旅游社区是RGCT对称互惠共生模式。

农垦社区旅游投资意愿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以呼伦贝尔垦区为例132-141

摘要: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垦区为例,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提出社区旅游投资意愿影响机制理论框架,并运用Pearson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垦社区旅游投资意愿具有3个特征:地理亲近性、中青主体性、生计路径依赖。这些特征的形成机制有6种:风险规避机制、前景期望机制、熟人传导机制、制度认同机制、效能促进机制与竞争激励机制。不同特征的形成机制既有相似、也有差异。具有不同客观条件的社群,其主观因素的作用机制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该研究有助于丰富旅游地社区研究、推进中国农垦地区转型发展。

景观空间尺度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及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研究142-151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景观空间尺度、游客体验中的新奇感和愉悦感及游客满意度的关系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景观空间尺度中的实体要素尺度、空间场所尺度、空间序列长度与空间转换频率对游客的新奇感、愉悦感与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②游客的愉悦感和新奇感对游客满意度存在显著的影响;③游客的愉悦感与新奇感通过实体要素尺度、空间场所尺度、空间序列长度与空间转换频率对游客满意度具有中介作用。该文探讨景观空间尺度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扩展了游客满意度理论,并提出面向景观空间尺度的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