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人文地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man Geography

  • 61-1193/K 国内刊号
  • 1003-2398 国际刊号
  • 2.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人文地理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人文地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进展与动态、女性主义地理学专栏、社会、文化、城市、乡村、经济、交通、旅游

人文地理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国内外乡愁相关研究进展及启示1-11

摘要:对国内外已有的乡愁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并结合自身学科背景,从旅游地乡愁建设角度,提出几点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对乡愁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可治愈的生理病症、到复杂的心理学现象、再到对现代话反思三个阶段。国外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消费者行为学、文学、民俗学、地理学等角度,已形成对乡愁情感本身、乡愁的触发要素、影响乡愁体验的因素、乡愁在实践中的应用的系统研究。我国乡愁研究起步较晚,早期主要集中在文学和社会学领域,2013年后,乡愁逐渐得到地理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关注,目前在乡愁的概念界定、乡愁的理论化、乡愁的触发要素识别、乡愁价值开发等方面形成了初步成果。

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乡村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12-18

摘要:提高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一直是国内外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等不同学科关注的热点课题。近年来乡村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国内外基于地理学视角的乡村生活质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形成机制、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控与优化等方面内容。从理论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国内外乡村生活质量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并展望了地理学研究框架下乡村生活质量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的方向。

国外城市涂鸦研究进展与启示19-28

摘要:城市涂鸦自1960年代在世界各大城市普及以来,在环境指示、社会沟通、权力表达、身份构建、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成为一种典型且有争议的城市社会文化现象,吸引了国外学者的密切关注。借助文献计量分析法,以Web of Science为数据库,对国外城市涂鸦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重点回顾了涂鸦的内涵、涂鸦与城市环境、涂鸦的街头表达、涂鸦与空间构建、涂鸦与城市响应等主要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从研究内容、学科、方法与数据、理论基础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评与展望。最后,分析了国外涂鸦研究对我国研究的启示,从我国涂鸦的诞生背景、涂鸦者群体和涂鸦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涂鸦研究对国际研究可能存在的意义,也指出了未来我国涂鸦研究的方向。

新世纪国际人文地理学发展格局与多样性:基于2000-2017年SSCI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29-37

摘要:本文以2000-2017年人文地理学的SSCI论文为基础数据,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了国际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格局、地区差异和多样性。结果显示:①国际人文地理学存在着高度极化的发展格局,其中英美占据绝对的优势,欧洲国家构成了第二圈层,中国是唯一进入世界人文地理大国的发展中国家。②根据不同国家的学科结构,全球人文地理学大国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阵营——盎格鲁国家、亚太国家、中南欧国家和北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学科分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③最后,本文发现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多样性与单位研发投入的SSCI论文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学科结构越均衡越有利于学科的创新和高水平论文的产出。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地理学的安全感研究:基于地点的综合理解、应用及展望38-45

摘要:安全是人们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基本需求,簧全感则反映了人们希望免于危险的主观感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地点的安全感研究成为社会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重要议题,学者们重视探索地点的物理、社会-文化环境特征与人的安全需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运用地点理论开展安全感研究,一方面倡导建构具有情感、价值、意义的安全地点,另一方面为预防犯罪的跨学科安全空间综合研究提供了平台,促使人文地理学通过整合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完善社会-生活空问理论,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质量。本文通过回顾地理学、社会学、犯罪学、环境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对犯罪地理与安全感的主要研究成果,梳理了不同学科的研究兴趣及其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人文地理学基于地点理论研究安全感的主要方向及趋势,旨在建构基于地点理论的安全地理学研究框架,为人文地理学社会-生活空间研究提供借鉴。

巴马盘阳河流域季节性移民社区类型与形成机理46-54

摘要:季节性移民聚居现象受到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而我国鲜有研究。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巴马盘阳河流域“一地多类”的季节性移民社区的形成过程、类型特征与作用机理进行归纳与揭示。研究表明:①季节性移民社区演变历经萌芽、快速参与和转型发展三个阶段,社区人口结构、聚居空间、经济业态、景观设施及人文氛围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②季节性移民社区形态存在差异,可以归类为交融性社区、优势性社区,共享性社区,纯粹性社区。③季节性移民社区是差异化的“美好生活”需求、独特的长寿资源及乡村生活环境、外来商业资本、地方政府调控和利益共生等“五力驱动”的结果,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动力和作用方式存在差异。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家之物品、情感与意义——以火灾后的贵州温泉苗寨为例55-62

摘要:本文选取火灾后的贵州温泉苗寨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访谈调研,应用质性研究方法,来探讨家之物品、情感与意义。研究发现:家中的重要物品、所连接的情感与意义在灾难后得到凸显。家中物品是人们生存所需和人生意义的体现,越重要的物品则其所承载的情感与价值意义越具有独特多重性。情感和意义不仅是时间的积淀,还存在事件发生后的流变,人类通过获得物质能量和心理能量处于饱含无意识的“居家感”状态。以期通过本文的探讨,丰富家的研究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家的深层意义,且对各种灾后救助研究、优化安抚与重建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希望能在民族文化理解与精准救灾方面发挥一定的具体效应。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国家空间选择性、新城新区的开发及其房地产化——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63-70

摘要:本文认为有必要将中国城市新区开发运动理解为新区空间快速开发与城市空间不平衡发展的相统一过程。本文引入国家空间选择性理论视角来理解中国城市新区开发的“双统一”过程。首先,将国家空间选择性理论具体化为三个分析维度——选择性的空间发展战略、选择性的国家权力和国有资源空间配置。进而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从国家空间选择性角度实证解析了其发展的“双统一”过程。主要结论是:国家的空间选择性给河西新城的开发配置了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战略、权力和国有资源条件,引导社会资本的集中涌入,塑造了不平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国家空间选择性主导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河西新城发展的房地产化。

北京房地产中介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71-79

摘要:本文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多尺度考察2001-2010年北京房地产中介门店空间格局演化特征,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2010年房地产中介空间格局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房地产中介集中分布在城六区,数量增速最快功能区是城市发展新区。②空间格局不均衡性增大,空间集聚态势加强。③集聚主核心点出现由“东城”向“朝阳”方向的东推位移,集聚程度加深,主核心区团块面积扩大,次级核心点增多,“两轴、两带、多中心”基本版图形成。④空间集聚现象明显,热点区域扩张,但始终集中在区域中心。⑤驱动效应最大的因素为常住人口,多种驱动因素效应均比较强的街区(乡镇)基本上属于各区县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区域。此外,政府政策对其影响也较大。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我国城乡关系的定量研究——基于城乡投入产出表的视角80-87

摘要:城乡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运用城乡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乡村支持城镇、城镇反哺乡村”的定量模型,分析了我国1987-2012年间城乡间的经济联系。结果发现,从经济联系角度看,虽然城镇对乡村的反哺作用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总体上我国城乡关系仍处于乡村支持城镇阶段。乡村对其他服务业(如教育、医疗)的消费是导致乡村支持城镇的主要来源,且其作用有增大趋势。而城镇对农业的消费、对建筑业的投资以及纺织服装业的出口是城镇反哺乡村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因此,减轻乡村居民在其他服务业领域的支出负担,刺激城镇居民对乡村农产品的消费,保持建筑业投资力度,扩大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城镇反哺乡村的水平。

中国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88-96

摘要:以中国274个地市为样本,引入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外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目前尚不存在大规模外资“逃离”现象,外资利用总量在波动中上升,结构趋于优化。②空间上由集聚集中趋向分散均衡,呈“北进西移”态势,东部高度集中,中西部发展较快。外资高值集聚区逐渐向北推进,低值区向西南收缩;③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专业化经济、FDI累积、市场化水平和开放度均对外资有正向作用。其中,传统因素对外资的吸引作用正逐渐下降,FDI累积的作用上升明显,集聚对外资分布作用显著。从不同区域看,集聚经济和FDI累积效应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在东部外资区位选择中受到更多的关注,而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开放水平等传统因素在中西部吸引外资中作用更大。④中国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制定差异化的外资政策。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中国互联网企业空间演化与城市网络特征研究97-105

摘要: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使得时空压缩,信息流、资金流、人流等要素流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着城市体系。互联网企业及其与实体行业的相互渗透使得它们成为信息时代各种要素流动的综合体现。本文借鉴Taylor等提出的基于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以中国百强互联网企业总部及分支机构数据为基础,引入社会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从企业演化的角度分析互联网企业空间格局与城市网络特性。从2000、2005、2010和2017年互联网企业空间分布、规模与等级分布、“互联网+”/纯互联网企业分布及它们的演化规律分析互联网企业空间格局。研究发现全国层面的互联网企业空间分布极化,城市网络中心性与扁平化并存,网络整体地域性减弱。

旱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研究——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106-113

摘要:生态移民过程是各种空间要素在迁入区地域范围内重新组合与再结构化过程。理论上,这种区域空间重构过程客观存在空间冲突及生态风险。旱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系统开展该类型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为空间冲突生态风险突发危机状态下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科学方案。本文以宁夏红寺堡生态扶贫移民安置区为例,采用该区域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五期遥感影像,通过构建空间冲突模型,测算空间冲突水平,探测了空间冲突的生态风险及其主导因素与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1995-2015午生态移民大规模集中安置过程中,红寺堡区生态移民空间冲突指数均值呈前高后低的特点,分别为0.617、0.625、0.454、0.476和0.459,属可控范围,生态风险程度较低,其中稳定可控区的面积比例增加2.1倍。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差异较大,其中的水域、林地、耕地、草地的空间冲突程度较低,而未利用地、沙地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程度相对较高。地理探测显示,该地区的景观脆弱度指数、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指数、斑块凝聚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是影响区域空间冲突的主要因素。

河南省物流业空间格局——基于百度地图和面板数据114-122

摘要:利用百度在线地图和统计面板数据构建物流热度数据和物流热度关联指数,以此探究河南省物流业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①地级市尺度上,经测算2005-2015年间物流业重心及其移动距离,发现河南省物流业经历了豫东平稳发展、豫西快速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以郑州为核心区带状集聚分布。②县级尺度上,河南省物流业呈现以郑州为发展核心以陇海铁路沿线为发展主轴的“点-轴”空间格局,“点-轴”区域之间存在较弱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即区域内部空间关联程度偏弱。最后,结合区位交通条件、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制度导向分析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从优化制度、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议,为物流业的顶层设计和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人文地理杂志政治
环境政治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基于批判地缘政治的视角123-132

摘要:国际非政府组织(ING0)在国际环境政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关键影响要素之一。批判地缘政治关注主权国家之外的非政府行为体,同时对权力概念提出了新的理解。借助其思想,本文指出国际环境政治中ING0的作用,并通过尺度一权力框架分析其行动和角色。发现:①ING0在环境等国际公共事务上作用不断凸显;②ING0在多个尺度上通过不同的权力影响环境政治;③INGO与政府存在依赖、合作和对抗等不同的互动关系。因此,应处理好与INGO的关系,借助其独特的权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人文地理杂志旅游
社会氛围对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影响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133-142

摘要:通过探索性分析,初步建构并检验了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组成结构;以丽江古城为实证研究案例地,关联分析了社会氛围对旅游劳工移民地方融入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经验主义视角下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是人、活动、地方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涵盖感知性融入(地方评价)、功能性融入(活动参与)及情感性融入(地方依恋)三个方面,且三者所建构的地方融入结构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外部有效性;社会氛围与旅游劳工移民的地方融入呈显著性正相关。

旅游口号设计框架构建及其偏离分析:基于衰减器作用视角143-151

摘要:作为建立品牌认知、创建品牌资产和投射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旅游口号在“目的地竞争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于“衰减器”作用机理,构建旅游口号设计规则框架。同时,根据旅游口号评价指标与设计规则的分歧倾向比例来定义偏离级次,实证分析不同地域尺度的旅游口号的偏离程度和偏离分布差异。研究结论显示:①衰减器的内部作用过程包括特征抽取和口号衰减两个阶段;②旅游口号的偏离情况具有地域尺度差异性。省域旅游口号的总偏离程度最高,景域旅游口号的偏离分布差异性最明显,而市域旅游口号和我国旅游口号的偏离分布一致。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再生产权能及其空间正义实现路径——地役权视角下的多案例透析152-160

摘要:针对中国乡村旅游空间实践中存在的空间生产非正义问题及其制度缺陷症结,在空间正义和依法治旅语境下,文章通过对地役权的空间再生产权能、权能空间生产及其空间正义的系统阐释,并结合多个乡村旅游案例的分析,构建了旅游地役权的权能空间再生产与空间正义实现概念模型,以期探寻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正义实现的法理路径。研究表明,地役权可以凭借其需役地和供役地的权能空间再生产及其权利人之间的竞合博弈机制,将物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使当地居民的资源环境权益与旅游开发企业的资本权益实现有法(律)可依;空间生产正义与分配正义的有机统一实乃地役权制度的题中之义,启用地役权正当其时,并将有助于建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正义法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