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人文地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Human Geography

  • 61-1193/K 国内刊号
  • 1003-2398 国际刊号
  • 2.5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人文地理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6年创刊,目前已被上海图书馆馆藏、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人文地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进展与动态、女性主义地理学专栏、社会、文化、城市、乡村、经济、交通、旅游

人文地理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异端空间的生产——福柯对中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启示1-8

摘要:福柯研究对西方地理学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国内地理学界对福柯的引进和讨论不多。本文基于福柯对权力关系和不正常的人的研究,以异端空间的生产为切入点,归纳了异端空间与权力交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其中,权力主要通过特殊化、风险化和知识化取得干预的合法性,而又通过监视、照料或隔离等手段确保对异端的治理。应用谱系学方法,本文总结了四个异端空间生产的原型,并通过将这四个原型应用于一系列中国日常政治地理现象的解释,展示了异端空间生产对理解权力关系的重要意义,揭示了知识一权力与空间生产过程的相辅相成。最后,讨论了异端空间生产的分析对于扩展中国政治地理学理论视角和研究话题的重要性。

国内外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述评9-15

摘要:后现代思潮背景下,性别研究在人文科学领域越来越重要。性别不只是关于个体身份的自然属性,更是一种映射社会变革、社会不平等和反抗特权的社会关系。本文梳理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的相关文献,具体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理论渊源、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和中国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等三方面对女性主义地理研究进行综述。较之于国外同行,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仍显单薄,多数是采借和沿袭西方的相关理论进而通过特定案例加以印证(佐证),某种意义上是对西方同行的回应性研究。未来的我国女性主义地理研究,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从我国传统文化女性发展理论中吸取营养;聚焦女性日常生活世界领域的实践逻辑;女性作为能动者的个体和自组织的集体智慧需要引起注意。

21世纪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述评16-22

摘要:犯罪地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的空间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从21世纪以来SSCI、SCI收录的地理学及相关学科期刊中整理500多篇犯罪地理研究相关论文,分析西方近年来犯罪地理学发展态势,并选取100余篇代表文献重点评述。总体来看,2000午以来,西方犯罪地理研究通过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学科融合等途径推进了犯罪过程和机制的研究,犯罪时空模式、城市社会环境与犯罪的关系、犯罪仿真模拟与地理画像、犯罪空间防控等领域发展迅速,犯罪地理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学科体系和发展脉络日益清晰。以此为鉴,未来国内的犯罪地理学应加强实证研究,以犯罪空间分析为重点,逐步形成包括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空间观的研究体系。

支持性体验与高峰体验:旅游者饮食消费研究——以成都为例23-29

摘要:作为旅游者在目的地进行的不可或缺的活动,饮食消费既是满足旅游者基本需要的行为,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旅游学界对旅游者的饮食消费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者的饮食消费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旅游者的饮食消费主要受“文化象征”、“基本需求”、“人际关系”和“健康考虑”等因素的影响,且这些因素在旅游者的个体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当旅游饮食消费作为一种日常延伸的支持性体验时,其明显受到“基本需求”和“健康考虑”的影响;而作为一种颠覆日常的高峰体验时,受“文化象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较大。基于旅游者的饮食消费体验,提出“旅游者的自我矛盾”的概念。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女性工作场所的身份认同与阶层生产——以某高校食堂为例30-36

摘要: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一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转型期银川市建筑景观伊斯兰化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37-45

摘要:转型期,中国回族聚居区城市物质景观的伊斯兰化过程是文化建设、消费的新导向。对城市建筑景观伊斯兰化的探究,有利于剖析城市发展转型中景观文化的地方竞争策略与机制。以银川市为例,利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获取原始资料,尝试探讨1980-2015年建筑景观伊斯兰化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银川市建筑景观的伊斯兰式风格在逐步强化,伊斯兰式建筑类型趋于多元化,空间上呈现由“单核一心区”向“多核心区”的格局演变模式,这主要是不同层级权力与社会阶层相互合作与博弈的结果。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户籍制度改革中进城农户城市融入感及影响机理——基于定居重庆市主城区472位“新市民”的调查46-52

摘要:本文基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以来转户进入主城区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回归分析模型,对定居主城区的农户城市融入感及影响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户定居重庆主城区的农户生活水平有了巨大提高,但城市融入感普遍较弱,大部分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农户要完全融入城市需要一个过程,就时间上来看,18.6%的样本农户只需要1年时间,高达69%的样本农户需要3至5年;影响新市民城市融入感的因素非常多,其中,农户的文化程度、农户的转户进城时间、家庭收入水平、工作情况、居住条件等因素对转户进城农户的城市融入感有正向显著作用,农户的年龄、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老人小孩数量、是否感觉被歧视等因素对农户的城市融入感有负向显著作用。

从神圣到世俗的欠发达地区乡村社区空间异化——国内背包客凝视下的亚丁村53-58

摘要:从旅游凝视理论的已有研究不足出发,利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出背包旅游者对亚丁的多感官凝视内容;通过田野调查并依据表演理论,研究亚丁村社区面对凝视所采取的调适机制及空间响应。最后从背包旅游者凝视和社区调适两方面提出欠发达地区旅游目的地的舞台管理者可能采取的管理路径。针对背包客的多重感官凝视和当地社区的反凝视调适,管理者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背包客自我凝视、改变凝视内容、促进其对村民正向示范效应而进行;另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进行社区反凝视能力建设,帮助原著居民站上舞台,展演其原生文化。本文对多向度凝视及旅游凝视与展演、迷思等的关系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启迪。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北京城市保障性住房居民的就医可达性研究——基于GIS网络分析方法59-64

摘要: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采用GIS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具有中低收入群体特征、居住在保障性住房居民通过公共交通和私家车方式,到达各类医疗设施的就医可达性。分析结果显示:从出行方式来看,采取私家车出行的就医可达性高于公共交通。从就医可达性的医院等级来看,三级医院的可达性明显低于社区医院。从就医可达性的空间分布来看,位于城市中心、北部和东部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居民,其可达性相对较好;位于城市高速路沿线的保障性住房汽车出行可达性较高、但公共交通可达性相对较差。从就医可达性的时间上看,建设年代偏后的保障性住房就医可达性差。通过这些分析发现,居住在保障性住房、选择公共交通的保障性住房居民的就医出行更加不方便。

南京都市圈空间相互作用时空演变分析65-71

摘要:利用改进引力模型并结合GIS方法,分析2000年以来南京都市圈县域尺度空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探讨圈域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结论如下:南京都市圈县市空间联系强度不断增强,南京主城与其它县市相互作用强度最高,其次为沿江各县市间、地级市主城区与其郊县间,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等所辖县市间出现了联系强度较高的网络,有一体化发展趋势;历年县市潜力值都由最高峰的南京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呈圈层式结构,在向外扩展过程中存在空间变异性,高潜力区沿江伸展,随着圈域内其它地区的发展,单一核心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最后总结都市圈发展过程,提出圈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交通、产业措施。

人文地理杂志乡村
大都市边缘区农村居民对宅基地退出和定居的思考——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72-79

摘要:中国的快速城镇化推动了乡村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农村居民对于土地退出、定居的想法正发生着变化。基于2014午在南京市江宁区的问卷及访谈调查,本文探索了发达地区大都市边缘区中农村居民针对宅基地退出和未来定居的意愿。通过运用访谈资料和回归模型,本文发现村庄属性、一些个人主客观因子都影响着农村居民对于土地退出和未桌定居的津策。本文还发现,相当多的农村居民倾向于在邻近小城镇定居,对宅基地退出普遍持负面态度。随着宅基地财产功能的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等方面的变化,关于宅基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基于空间特征的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与潜力测算80-87

摘要:整理分区划定和整理潜力测算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核心内容。本文综合地形位、缓冲区、可达性、景观指数和Voronoi图,引入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定量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实现整理区合理划分;改进潜力测算模型,结合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农户意愿因素,构建整理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秦巴山区竹溪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溪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指数值位于0.0433—0.8038之间:全县农村居民点可分为优先整理区、重点整理区、优化调控区和城镇发展区,现实潜力904.63hm2,仅为传统潜力的65.42%;根据各乡镇潜力系数,划分为3级潜力区。空间分异的潜力测算、整理区和潜力区划分,为确定因地制宜的整理模式和符合实际的整理时序提供依据。

人文地理杂志交通
高速铁路对欠发达地区可达性影响的空间差异——以哈大与郑西高铁为例88-94

摘要:基于时间和经济两种维度,以哈大与郑西两条欠发达地区高铁线路为研究对象,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与经济潜力综合测度两条高铁运营前后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可达性明显改善,哈大高铁可达性综合改善程度强于郑西,且内部可达性变率相对差异较小;哈大高铁可达性交率呈线路中间大、首末小的态势,郑西高铁经济潜力变率呈自东向西递减趋势;哈大高铁明显提升了吉林南部与辽宁北部的核心地位,可达性获益的空间集聚效应凸显;郑西高铁显著拉近了中原和关中地区,以郑州、洛阳、西安为核心的“古都经济带”初露端倪,未来可向西对接“丝路经济带”,打造沟通中国与欧亚大陆跨国经济走廊。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95-102

摘要:本文基于二位数制造业数据,探究了2000--2014年广东省制造业空间格局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广东省制造业以2005年为拐点,总体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征,但行业差异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保持高集聚的趋势,资本密集型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则以不同的扩散速度趋于分散。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及运输成本下降并非广东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原因,市场潜力及产业内联系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抵消了土地等成本提升所带来的负效应。而且,各种影响因素在不同行业的作用不同:市场潜力显著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聚受政府行为影响较大,产业联系则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

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分析103-110

摘要:以人均GDP作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统计分析与ESDA相结合的方法,从时间、空间以及关联性三个方面对2005--2013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福建省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波动性增加,相对差异逐年缩小,其中福建省经济差异的最大贡献者是闽东南地区内部差异;②县域经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但县域经济集聚性呈波动衰退状态,两级分化现象呈减弱趋势;③较发达县域沿四大交通线路呈“口”字型分布;④欠发达县域在部分省际接壤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出现经济落后走廊;⑤县域经济增长对全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表现为收敛;⑥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效应较强,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农业产业化地区基于主体需要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以河南省鄢陵县为例111-117

摘要:以需要理论和激励理论为依据,以不同层面参与主体的不同“需要”为切入点,以河南省鄢陵县为案例,探讨了典型农业产业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体系及激励机制。研究认为:构建激励政策体系必须依据农户、企业、产业和政府部门不同层次的“需要”,找出协同激励的载体模式,才能有效启动激励机制并实现协同激励。相对于以往研究,本研究强调了单个类型主体在提高需要层次驱动下的转型升级及多主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网络渗透、联合行动和协同创新,提出构建激励政策体系所依赖的五种协同激励模式。这些结论对中国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协同激励载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河南省工业企业创新绩效及影响因素分析118-121

摘要: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因素很多,本文从宏观经济、行业、企业、外部力量等四个尺度构建了企业创新模型,利用1991年到2014年统计数据,探讨了人均GDP水平、产业集聚、企业规模、R&D、FDI、技术引进这六个因素对河南省专利授权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企业尺度上,企业规模、R&D经费显著正向影响河南工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在中观尺度上,产业集聚还没有发挥很好的集聚效益;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在统计上并未显著影响创新绩效,甚至是负影响;外部力量尺度上,外商直接投资增强了创新的绩效,而技术引进与创新绩效则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来看,企业创新是一个多尺度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各种力量对创新的影响机理也较为复杂。

重庆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研究122-128

摘要:本文基于2001--2012年重庆市各个区县的人口和经济数据,计算重庆市各区县的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并结合耦合指数,分析人口分布与经济分布耦合特征与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类型,并运用Geoda、ArcGIS软件对重庆各个区县人口与经济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建立人口与经济发展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重庆市的人口与经济整体水平有较好的发展趋势,但区域发展差异明显。②人口集中度和经济集中度总体上呈现“一圈高,两翼低”的特点。③2001--2012年间重庆市人口与经济耦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人口与经济间的耦合作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