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社
分享到:
《人文地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进展与动态、文化、城市、社会、经济、旅游、政治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3-2398
  • 国内刊号:61-1193/K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36-75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6
  • 综合影响因子:2.33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人文地理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大城市群内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问题

摘要: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也是涉及到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如何协调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强调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五大发展策略与实施长远目标的关键措施,论证了我国大城市群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针、路径与方法措施,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从国情特点、城乡统筹、产业转型、区域协调、资源环境统筹视角出发,对我国城镇化的合理进程、规模建设与规划布局以及环境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综合性、区域性的研究探索,对我们深入的理解中央有关新型城镇化一系列方针政策理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与实际价值。
1-5

城市收缩现象、过程与问题

摘要:城市并不总是增长。在人口峰值过去后人口收缩将是部分城市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这将是我国和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议题。根据国际上的最新进展,阐释了收缩城市的概念、起源和影响因素,描述了城市收缩的过程及表现,介绍了国外城市的应对措施;指出国内研究主要还集中于资源型城市的衰退方向;强调城市收缩作为客观的城市发展过程,具有不可避免性,也有别于城市衰退,需要更加客观科学地对待。初步介绍和探讨了国外城市在人口减少时采取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包括如何通过公众参与、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和交通住房改造等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和转型提供有益启示。
6-10

国外地方感研究进展与启示

摘要:地方感是人文地理学人文社会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国外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地方感框架,国内对地方感的研究也日益兴盛。论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地方感的维度及层次划分,分析了地方感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总结了地方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同时指出我国的地方感进一步研究在理论建构上应加强地方感的维度、尺度、层次和过程的类型化研究,学科视角上应将地方感引入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上应突出可视化的表达和混合方法,研究对象和案例地的选择上应进一步扩大研究案例和研究主体,在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地方感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
11-17

旅游制度变迁:基于系统科学视角的研究范式与理论研究体系探讨

摘要:现阶段旅游制度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很难辨析旅游制度变迁理论及其个案论争,另一方面由于无法深入研究旅游制度变迁背后的运行机制及其规律性,从而无法形成理论研究体系与范式。有鉴于此,本文以系统科学、博弈论思想为指导,在明晰旅游制度及变迁涵义的基础上,尝试探究旅游制度变迁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其内容包括:1概念界定:将旅游制度界定为一个制度主体之间关系耦合的复杂系统;2研究范式:提出旅游制度变迁研究需摒弃新古典经济学所秉持的"完全理性、均衡、静态制度观",转向一种"有限理性、动态、演化的制度观";3理论研究体系:分析旅游制度变迁动力、变迁机制与规律,构建旅游制度变迁理论研究体系。
18-23

边缘型旅游地研究综述及展望

摘要: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旅游地类型,边缘型旅游地虽是当前旅游发展的"边缘区",却也可能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潜力区"。现有边缘型旅游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边缘型旅游地位置界定与概念探讨、与核心旅游地的差异比较与区域合作、发展模式与发展策略、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与布局模式研究等方面,尚存在系统性阐释不够、边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缺乏,动态演化分析较少等不足。今后,加强内涵与类型研究,重视边缘化水平测度,明晰空间演化过程及机理,探究未来发展路径是边缘型旅游地研究的重要方向。
24-31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对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例

摘要:城市雕塑景观作为最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之一,研究其象征意义对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可分为地方文化、政治意义以及情感意义三个维度;2城市新区居民地方依恋可分为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且地方依赖大于地方认同;3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会影响居民对城市新区地方依赖,进而影响地方认同;另外象征意义也会直接对地方认同产生影响;同时城市雕塑景观象征意义三个维度两两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32-38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中国大城市保障房社区的邻里效应研究——以广州市保障房周边社区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保障房建设速度的加快,保障房社区将对已有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带来深刻影响,其社会效应亟需深入探讨。本文以邻里效应为切入点,基于社区调研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广州市保障房社区对周边社区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保障房社区并没有为周边社区带来负面的影响,也不存在"贫困同质化"的现象。然而,保障房居民与周边社区居民缺乏人际交往,其社会融合度也比较低。结果表明,提升保障房社区的社会认同度,消除不同社区居民相互间的隔阂,对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39-44

空间视角下农村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以山东省枣庄市L村“村改居”为例

摘要:以空间为视角,以"村改居"为案例,说明了农村居住空间改观对农村社会关系嬗变的影响。首先,农民集中居住后,公寓楼的阶梯设置造成了垂直方向上行走的高差区分。由于楼梯对身体的规训以及安全性差,导致高差间交往的不便;其次,公寓楼单元化的"门—房"一体结构导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明朗化,缺少了半私密性空间的过渡,空间闭合与开放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农村居民户内交往意愿降低;再次,公共空间相对于私人生活区的外设与远离,导致公共空间使用率下降。农村居民间规模化和混合型交往缺失,公共空间没有承担起公共交往的功能。农村社会关系因此从"分散的不规则集中"变为"集中的均匀分散"。
45-51

中国女性农民工务工活跃度研究——基于全国29省份调查数据与陕西省实证研究

摘要:基于全国范围内(除京沪港澳台地区)女性农民工外出务工调查数据,提出女性农民工务工活跃度新概念,并将该概念分解为四个活跃度因子:务工距离、务工时间、务工地点数以及务工频数,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因子的权重并计算各省市区的活跃度。引入对应各省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回归分析,与多项式模型拟合较好,活跃度随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减小而有增大的趋势。分别对四个活跃度因子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运用聚类分析法进一步探究务工活跃度结合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并在全国范围内划分出7个区域类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用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女性农民工的个人、家庭及其他因素对务工活跃度有较大影响。
52-58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地铁站点可达性、客流与站点商圈零售商业结构关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地铁与城市商业地域的结构存在极大关系。实地调查获取广州15个地铁站点商圈零售商业营业面积、地铁网络等数据,利用栅格分析方法计算不同地铁站点的可达性程度的差异性。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地铁站点可达性、客流与站点商圈零售商业空间结构的相关关系。以广州天河市级商业中心为例,微观上分析地铁站点客流对商业中心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铁站点交通可达性、客流量与站点零售商业营业面积存在较强关联性,但换乘站点的可达优势与客流优势在商业上未能完全体现;地铁客流与较高等级的商业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而与低等级的商业相关性小,甚至负相关;客流的增加促进了地铁附近的商业形态从传统零售业向更高级业种演化。
66-71

城市银行网点及其与人口—经济活动关系的空间分析——以长春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运用Arc GIS平均最近邻、核密度估计和波段集统计等方法,考察长春市中心城区银行网点空间特征和规律,以及银行网点与人口和主要经济活动的空间关系,发现:1银行网点呈明显集聚分布特征,这种集聚主要分布于商业和商务中心及新建中高档住宅小区密集地段;2银行网点核密度与其到CBD距离呈负相关,并随距离地增加呈对数衰减;3银行网点密度与人口—经济活动密度在街道甚至更小空间尺度上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4银行网点核密度与大型商业网点和主要写字楼核密度均呈较强正相关,而与大型制造业企业核密度几乎不存在相关性,说明商业和楼宇经济空间特征对城市内部银行网点布局具有深刻影响,而制造业的微观区位对银行网点布局几乎无影响。
72-78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中原城市群城镇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基于空间引力与客运联系

摘要:以中原城市群县、市区节点为研究单元,基于引力模型与复杂网络模型,根据测定的城镇间引力量与城际直接的客运班次两类数据,对中原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与归纳。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突出了"双中心"与层次结构特征,引力与客运联系网络互为支撑,又各具特色,郑州与洛阳在城市群网络结构中的中心度较高,但对网络并没有绝对的控制力,城市群网络的集团化效应明显。城市群最大联系轴向有序,但空间网络结构并没有呈现较强的"长尾分布",城镇网络结构中心度分布有序性差。城市群引力网络子群体间的联系较弱,内部的联系密切,受行政区划的屏蔽或行政级别差异影响显著;而客运联系网络各子群体之间的联系较强,核心市区功能效应显著。
79-86

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对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意义重大。研究运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聚类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2013年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周边少,中心多"的态势,空间点分布呈现凝聚特征,空间核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各县市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同样呈现集聚特征,且存在明显的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市场各级主体的共同合作,同时还受到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群优势、政府政策因素以及空间邻近效应的影响。
95-101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中国社会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格局研究

摘要:利用省际数据探讨我国社会服务业FDI的空间集聚特征及格局影响机制,以期从新视角分析各地的对外开放程度。研究发现:1我国社会服务业FDI呈地带性分布特征;2社会服务业FDI的空间布局并不完全追随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3我国社会服务业FDI存在不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其空间集聚程度低于生产性服务业FDI;4近年来空间正相关省份数量明显增多,东中部沿海及长三角的极化作用加强。5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逐渐显示出吸引外资进入社会服务业的优势;6政策及实施细则、经济发展水平和行业属性,是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机制。
102-107
人文地理杂志乡村

江苏省地理景观与美丽乡村建构研究

摘要:乡村审美空间蕴含着内在和深刻的人地关系理念内容,比经济效应有更深的自然情怀,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感情基础,也是现代景观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脉络破坏对于乡村景观是致命的。探讨以多尺度层面的地理景观建构乡村审美空间:在区域大尺度范围内设计地理视域观赏空间;在镇域中尺度范围内将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中;在乡村小尺度范围内造就素雅含蓄的村落景观。江苏省乡村具有四千年的历史,留下珍贵的人地关系文化遗产和审美烙印。从地理景观形态结构、格局演化进程与机理响应对照乡村审美空间景观,建构和谐安宁的画面境界;最终造就广阔地域的"美丽乡村"。
108-115
人文地理杂志交通

中国城市间交通流强度的空间格局

摘要:以全国321个地级以上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间汽车、火车和航空班次联系测算各城市对外联系强度,通过核密度估计、位序—规模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多元交通流视角下城市间交通流强度的空间格局进行提取和解析。研究表明:在整个城市体系中,高位次城市规模凸显,中小规模城市有待于进一步发育。基于公路和铁路联系的城际交通流分别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级减弱、以国家铁路大动脉沿线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基于航空联系的城际交通流表现出高度极化和点状镶嵌特征。
116-122

基于流域尺度的道路网空间组织特征及依赖性分析——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摘要: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在GIS理论方法指导下计算石羊河流域道路网密度,分析了道路网密度与人口密度、GDP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羊河流域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网空间依赖—偏好指数分布及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的道路网密度以金昌市、武威市为中心向外发散,道路网密度呈带状分布,从南部天祝县城延伸至金昌市金川区。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道路网的依赖性很强,其中超强依赖或超强偏好的乡镇有2个,强依赖或强偏好的乡镇有28个,中等依赖或中等偏好的乡镇有44个,较弱依赖或较弱偏好的乡镇有24个,弱依赖或弱偏好的乡镇只有7个;道路网依赖—偏好指数空间分布差异大,变化明显。
123-128
人文地理杂志旅游

流动性视角下打工旅游者行为特征研究——以大理古城为例

摘要:打工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人口流动现象,本文通过对大理古城32位打工旅游者进行深度访谈和观察,发现他们在"工旅结合"动机和有无薪资的工作特点上存在分异,据此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研究其在大理的行为表现。结果表明,打工旅游的出现促使工作、旅游和休闲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打工旅游者在大理的日常活动中,一方面表现出类似游客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又在大理过着悠闲懒散但与日常相似的生活,这种行为的双重性表明他们在日常交往中将不断表现出"主"与"客"的身份转换,并据此提出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12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