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社
分享到:
《人文地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进展与动态、文化、城市、社会、经济、旅游、政治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3-2398
  • 国内刊号:61-1193/K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36-75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6
  • 综合影响因子:2.33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人文地理 2014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

“回家”:关于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的专栏

摘要:随着段义孚的《回家记》中译本于2013年出版,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又掀起了一股关注段义孚与人本主义地理学的风潮,连凤凰卫视也大力推荐了该书。段先生的著作在美国就有荣登畅销书排行榜的历史,这次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不足为奇。
1-2

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

摘要: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在西方学界和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但中国地理学界对其认识还非常欠缺,相关研究更是迟滞。针对目前常见的对段义孚的研究是否属于地理学以及如何把握和推广等问题,本文进行了回应和解释,并探讨了段义孚的思想与学术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一面镜子,段义孚不但具有开创精神,而且40多年的坚持更是令人敬佩;广泛取材于历史、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经验的方法,流畅生动的文风值得学习和推广;对其的专门研究应当得到鼓励;其理论不但具有较大普适性,而且是治疗人文素养和精神欠缺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一剂良药。
3-7

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视野

摘要:段义孚的人文地理学思想,在很多方面来源于20世纪哲学的发展。本文侧重于对他影响最大的实用主义、现象学和符号学三个领域,探索这些哲学思想如何或明确或潜在地影响了他的人文地理学观念。实用主义主要启发了他“日常经验”及其连续性和关联性的关注,符号学为他阅读建筑和城市的一些地理特征关系提供了帮助。而现象学则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影响了他,从他最初批判地理科学的数学化方法,到后来他对时间和知觉问题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方感问题,均在现象学的视野下展开。此外,他以描述和归纳呈现一个“人”的地理经验的视野,也源自与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主张。本文最后提及中国哲学和智慧对他的影响,他有效地融合了东西方的思想,使之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8-12

初论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

摘要:1976年,人本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在《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会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人本主义地理学”这一称法。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出现由20世纪60年代末的人本主义思潮所带动,其通过关注人类自身状况而反映出与地理学学科的其他分支息息相关的各种现象,因而从属于地理学。段义孚将融合了地理学与哲学的、曾被称为“地理知识学”的学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段义孚认为,“对生命意义的探求”是人本主义地理学的实质性核心,也是一直以来推动其进行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动力。正如人本主义研究以人类的经验、意识以及知识为出发点,本文从人本主义视角出发,对段义孚人本主义地理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化梳理。通过追溯段义孚人生经历中对其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经典著作,指出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共同促成段义孚人本主义关怀的形成。
13-18

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研究

摘要:地方与空间思想是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核心,以人的生存为旨归,从人的感官、感情、美学的多重维度,揭示人与地方、空间两种地理环境的本质联系,呈现了人类认识地方、认识空间、重构地方的崭新视角。本文从思想内涵、历史渊源、学界评价及影响、当代价值方面对段义孚的地方空间思想进行了体系性与初步理论建构式研究,认为段义孚地方空间理论以人为本,地方是具有既定价值的安全中心,代表着真实与安定;空间跟时间一样,构成人类生活的基本坐标,代表着向往与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在人的生存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类生活就是穿梭于地方与空间的辩证运动,揭示了人与生存环境的本质关系,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探讨人与地方和空间的内在联系,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为缓解身份危机和环境危机、维护精神生态和环境生态提供新的理念。
19-23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三维视域下的国外地方依恋研究述评

摘要:“地方依恋”一直是国外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地方依恋三维结构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环境心理学为研究视角,以地方依恋的三维结构释义、三维情境整合及三维形成机制分析为研究主线,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国外地方依恋文献的总结一方面能丰富国内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能扩宽相应的研究范围。通过本文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多维的视角。
24-30

LUTI模型原理、实现及应用综述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快速城镇化下的中国,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上日程。为此,期待有力的、可操作的工具用于定量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预测不同政策下城市空间的发展趋势,为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分析了LUTI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思路、实现框架和建立中国城市LUTI模型面临的问题,并回顾了国内外利用LUTI模型模拟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以辅助表明城市空间决策的研究现状,希望能为中国的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模拟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31-35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学生化社区房屋租赁现象研究——以广州南亭村为例

摘要:本研究以广州大学城南亭村为例,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解释“学生化”社区的房屋租赁现象,以期填补国内对“学生化”社区房屋租赁现象的制度环境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不足。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和城中村过度依赖村集体组织的管理模式,各级政府的正式制度安排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正式制度的约束作用不显著。在与正式制度磨合的过程中,基于交易成本的考虑,对不同的正式制度,村民和房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有接受、变通、规避、创新,促成了一些非正式制度,部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违背。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些非正式制度成为南亭村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的保障与动力,维护着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36-43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基于GIS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研究

摘要:以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四部委联合评审认定的646家“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谷歌地理信息系统(GoodyGIS)定位村落的地理坐标,确定海拔高程等属性。利用Arcgis10.1和GeoDa技术平台,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型分布,在各省份间具不均衡态势,呈现出黔东南—湘西、皖南—浙西—闽西北、晋—冀—豫和滇西北等四个核密度高值区。传统村落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大多数村落处在40—100km的直线范围内。全局及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高程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明显存在着高高(HH)、低低(LL)集聚现象,缺乏低高(LH)、高低(HL)区域,反映出传统村落在空间选址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
44-51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地方政府管治下城市空间拓展——以广州市为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制度变化对地方政府的政府职能和管治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由此对城市空间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近十年城市空间拓展与地方政府管治的关系,发现市级政府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手段、以战略规划为纲领的管治方式主导了城市生产及流通空间的建设;同时,由于各级政府之间利益协调的原因,地方政府管治过程出现了尺度分异,表现为区级政府与房地产市场共同作用下地区空间拓展向北低效蔓延的管治失灵现象。通过对政府管治在城市空间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和成效的探讨,以期对引起人们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管治和城市空间关系的思考。
52-58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珠江三角洲巨型区域空间组织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摘要:选取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数据,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测算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过程,提取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的城市经济、物质空间和人口空间因子。研究发现:1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经历“单中心”向“双中心”的演变过程,并开始呈现多中心网络化趋势;2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经历缓速演变、加速演变和转型演变三个阶段,效率由低级向中、高级形态变化;3从全球化、区域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分权化等维度来解释珠三角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和效率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建议从增强城市竞争力、推进空间均衡和加强资源环境协调等角度引导珠三角空间组织格局演变。
59-65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生产范式变革下集群企业的去地方化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和地方化共同作用下,经济活动的去地方化现象越来越受到关注。与一般的产业转移概念不同,去地方化着重强调企业受到某种作用脱离地方生产网络,进而对地方生产网络产生的影响。目前关于去地方化的研究多集中在欧美国家,且多是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而由企业生产范式变革引起的去地方化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实际上,在中国沿海地区,集群内创新型企业进行生产范式变革,引起企业去地方化现象十分明显,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建立生产范式变革、组织协同与企业去地方化的理论架构,分别以东莞鞋业集群和华宏鞋业公司为例,分析鞋业集群和企业在生产范式变革下的去地方化现象,为地方政府更好地制定实施集群政策和产业转移提供理论依据。
66-71
人文地理杂志乡村

基于空间界面理论乡村社区选址研究——以河南省晴岚社区为例

摘要:空间界面理论是乡村社区选址的适宜理论。在分析传统农村聚落区位选址中空间界面取向及其演变、新形势下农户择居需求等基础上,得出乡村社区选址大致有四种倾向:城镇边缘区、交通沿线、产业集聚区、其他资源指向等。利用空间界面理论中的避害原则、就近原则、功能原则、加成原则,认为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晴岚社区的选址是合理的,接近于理想中的最佳区位。
72-77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农业保险农户采用行为研究——以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施大棚“银保富”险种为例

摘要:以陕西杨凌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的22个行政村223份入户、入棚调查问卷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采用农业保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采用农业保险行为是一个受自身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决策过程,如农户基本特征、农户认知特征、自然灾害特征、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特征、政策环境特征等5个潜在变量对农户采用农业保险行为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即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特征〉政策环境特征〉农户认知特征〉农户基本特征〉自然灾害特征。
78-84
人文地理杂志人口

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基于六普数据的分析

摘要:文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自相关和GIS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福建省城镇流动人口在沿海多而密集、以区外流动为主,开放性和活跃性明显,而在内陆则少而稀疏、以区内流动为主,封闭性和粘滞性突出,但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内部异质性;大城市流动人口密集且来源地广泛、对人口城镇化影响大,中等城市流动人口规模较小,小城镇对区内流动人口有一定吸纳能力。文章还探讨了城镇流动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的驱动机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85-91

吉林省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形成机制

摘要:本文运用集中指数、趋势面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1990年代以来吉林省49个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人口密度以集中式发展为主,在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纵向分布特点;2000年以来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是吉林省人口密度空间格局变化的转折点。吉林省人口密度空间格局演变机制主要缘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格局、政策因素和历史基础等方面。
92-97
人文地理杂志政治

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分析

摘要: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将对世界和中国产生深远的战略影响。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的海洋交通格局,在给中国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战略上的被动性。北极资源开发可行性的增大给中国增添了新的资源采购地选择和地缘经济参与机遇,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挑战。北极地区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将改变现有的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产生新的地缘战略关系,给中国带来复杂的战略影响,中国需加强筹划应对。
98-103
人文地理杂志旅游

知识型旅游目的地管理平台框架及其构建

摘要: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如何通过基于ICT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来满足相关利益方的需求。但是,在目前旅游目的地已积累了大量可用数据的情况下,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却没有被很好的利用。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竞争力和组织学习可以应用商务智能的方法得到显著地提高。本文在总结国外文献与案例的基础上,提出知识型目的地管理平台的一般框架,并基于此框架,引入商务智能方法,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仓库的旅游市场决策支持平台,以期能够服务于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的决策制定与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
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