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社
分享到:
《人文地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进展与动态、文化、城市、社会、经济、旅游、政治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3-2398
  • 国内刊号:61-1193/K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36-75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6
  • 综合影响因子:2.33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人文地理 201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

摘要: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而言,城市空间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资源,因而也是一个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文章以南京市典型的城中村江东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生产的历史性变迁、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制造的新空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透视在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对人群分层和环境的差异性制造,以及对村民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江东村最终被城市强力改造成为了中产阶层社区,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建立,其生产和塑造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社会的新界限。
1-6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国外高铁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动态

摘要:高铁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外学者关于高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铁发展的动因、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高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等方面,呈现出以经济学为主体,融合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点。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在理论性和系统性方面明显不足,在高铁外部性、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
7-12

国外社会旅游研究回顾与评述

摘要:诞生于欧洲的社会旅游,在以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福祉、推动社会平等为宗旨的社会公共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外有关社会旅游的英文研究文献,从‘社会旅游’术语的由来入手,对社会旅游的缘起及其特征进行了归纳;研究详细评述了社会旅游的概念、运作机制、发展缘由、价值及效益评价和在各国的发展模式等:最后对未来研究亟待深化之处作了简要展望,以期为在我国的制度环境下推行社会旅游公共政策及其研究的本土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13-20

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研究综述

摘要:区域旅游差异研究是国外旅游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为充分了解其研究成果与动态,本文通过检索国际权威旅游学术期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Management》1979-2012年期间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的研究历程呈明显的阶段性,从区域旅游资源差异、市场差异、竞争力差异、文化差异、利益相关者行为差异等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在总结其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做出评价。认为国外区域旅游差异研究体系完善,尤其擅长在案例研究中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展开微观层面及软指标的调查探析,但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缺乏对欠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关问题的关注,国内研究则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与地域特点,借鉴国外研究经验,并规避其不足。
21-28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网络信息时代女性居民日常活动时空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引起了地理界及规划界对空间性别差异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女性居民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本文利用时间地理学的方法,对2012年南京市网络信息时代居民行为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借助GIS工具分别对女性居民工作日、休息日的24小时活动路径进行三维可视化显示,同时对其时空特征进行三维核密度分析。论文研究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南京市女性居民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并分析了不同信息化水平女性居民的时空间特征分异,从而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更人性化的参考依据。
29-34

城市商住混合型社区中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特征——以北京市华清嘉园居住小区为例

摘要:自2001年SOHO现代城的完工引领了我国商住混合型社区建设的潮流,但国内关于商住混合型社区内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研究十分匮乏,不足以指导城市社区环境的规划设计工作。本文选取北京市海淀区华清嘉园居住小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问卷法和观察法,总结归纳出商住混合型社区主要环境特征及其6-12岁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特征,并运用GIS软件进一步分析功能混合状态对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
35-40

基于社会关系网络视角下宗教旅游地社会空间演化研究——以甘肃郎木寺镇区为例

摘要: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关系的变化可引发社会空间的响应。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开发导致的社会关系变化已日渐成为影响社会空间的重要力量。为揭示社会关系对社会空间的影响机理,本文以郎木寺镇为例,以社会关系网络为研究视角,深入分析了旅游影响下郎木寺内外关系、内部关系和交互关系的种种变化,重点论述了社会关系变化对传统社会空间(宗教空间、民居空间和商业空间)影响;最后总结了社会关系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研究展望。
41-47

中国小产权房开发的社会网络研究——以杭州市城乡结合部村庄为例

摘要:本文选择了杭州市城郊结合部某村的小产权房开发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探索此处小产权房从网络构建到销售为止一系列的开发过程,来反映“小产权房”产生的背景与制度环境因素。研究发现,此案例小产权房的开发依托于社会网络形成并且运作。并且在开发的最后阶段,开发商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小产权房的进一步集中与出售,保证了小产权房的开发出路。作为时代的“产物”,小产权房有其不合法性,也有其合理性。本文对小产权房的研究,对未来小产权房的进一步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合理治理小产权房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8-52

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机制:以杭州为例

摘要:经典休闲满意度定义衡量的是个体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主观感受,实质上是休闲活动满意度,而不是个体对于其整个休闲生活状况的综合评价。文章因此提出了休闲生活满意度的概念,并以杭州为案例,对中国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状况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满意度总体偏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休闲时间、休闲参与频率、休闲活动满意度对休闲生活满意度都有一定正向影响,其中休闲时间、休闲参与频率的影响较大,而休闲活动满意度的影响较小。
53-60

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摘要:以成都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选择私家车作为通勤工具的比例较高;大部分居民的通勤时间在30分钟以内,通勤距离小于5km。和北京、广州等东部大城市相比,西部大城市职住分离现象还不是非常严重;不同属性居民的通勤时间存在差异,西方空间错位假说反映的城市社会空间不平等现象在中国西部大城市同样存在并逐步显化:通勤空间组织特征与城市结构以及城市功能分区存在密切的关系;西部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居民日常通勤影响较大。
61-68

移动信息化时代居家网络依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日新月异,ICT对家庭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而人们在家花在ICT时间比重也越来越高。本文针对居家网络活动,尝试提出居家网络依赖概念,以2012年南京市居民个人信息网络问卷调查为基础,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居民居家网络依赖程度的时空特征,属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居家网络依赖程度分为3种,不依赖,轻度依赖和重度依赖,网络活动集中在休息日的17点至23点;空间上呈现两中心向递减的圈层模式。居民的个人社会经济属性和职住属性对居民居家网络依赖程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年龄、信息设备水平、职住距离尤为显著。
69-75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珠江三角洲陆路运输网络效率测度及其演化

摘要:构建运输网络效率测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27个县域单元1980年代以来运输网络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相较传统的通达性指标,网络效率指标在识别交通网络发展状况方面更有效;珠三角运输网络效率空间分异模式与通达性空间分异模式有较大差异,网络效率低值点和高值点同时存在于核心和地区;1988--2008年,随着珠三角陆路交通网络的发展,运输网络效率空间格局从原有的南北向“走廊”分布态势,转变为东西向面状均衡分布格局;运输网络效率水平大幅提升,网络效率平均值从4.42减少到1.41小时,变化率达到68.09%。各城市陆路运输网络效率与其城市发展关系表现为高度支撑型、基本支撑型、基本适应型及高度适应型四类。
76-82

我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兼论与制造业分布关系

摘要:本文以城市流描述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和外向功能,以城市流强度来描述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大小,全面分析了我国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外服务能力的规模分布及格局变化。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能力的规模递增趋势明显,全国性中心城市集聚与省域中心城市集聚并存。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能力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各省区的省会及副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集聚与制造业腹地生产的区域性空间组合关系。北京生产性服务功能在不断加强的同时,其制造功能在逐步外迁,长三角、珠三角、山东、福建等省区的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能力与制造功能增长较快,湖北、湖南和江西等省区接受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其生产性服务能力与制造功能也有相对较快的增长。
83-89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联合跨界合作演进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为改善地区间贸易开放程度,提升整体竞争力和促进跨行政边界生产要素流动,欧洲、北美和东亚地区已形成多个联合跨界合作区域。传统区位理论认为边界地区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但联合跨界合作区域受行政边界渗透和隔绝效应的共同影响,面临“市场潜力”和“市场竞争”间博弈,因地制宜形成独特发展模式。从联合跨界合作的动因出发,对影响要素进行研究,总结了典型模式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联合跨界合作需因地制宜,全面分析地区投入产出关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空间管治模式。
90-95

珠江三角洲村镇产业用地整合的策略、模式与案例分析

摘要: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采用案例分析与模式总结法,研究了珠江三角洲村镇产业用地整合的策略与模式。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村镇产业用地的整合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或用地改造问题,单一的解决策略、局部或单个地块的改造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必须采取“产业升级+空间优化+城市转型”三位一体的总体整合策略。围绕这一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产业社区、产业新城、有机更新、综合改造等四种产业用地整合模式,并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对比了各个模式的特点以及实施效果。
96-100

高速铁路对湖南城市群可达性的影响

摘要:引入可达性的概念,以现阶段与预期2030年的湖南城市群综合铁路网数据为基础,选取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日常可达性3个度量指标,比较分析了高速铁路的发展对湖南城市群城际间8城市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大大缩短了城际之间的时空距离,将全面提升湖南区域可达性水平,促进区域均衡化空间结构的形成;另一方面,尽管高速铁路将推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但对湖南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分为两个层级,各城市在新的交通格局下应抓住机遇,探寻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108-112
人文地理杂志政治

地图投影与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一种空间认知的视角

摘要:地缘政治分析离不开地图。在全球地缘政治分析中,作为世界地图基本空间框架的地图投影通过变形为人们架起了一座“认知的桥梁”——一种空间认知的视角,包括结构、中心方位、距离和面积四种认知。它们在人脑中组合成世界意象地图,为全球地缘政治分析营造了一个多维的空间思维条件。世界观念研究、地缘动态研究,地区研究和全球性问题研究都离不开全球地图投影。总之,地图投影对于国际关系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13-122
人文地理杂志人口

基于ESDA的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研究——以上海为例

摘要:基于上海的调查分析,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将ESDA方法应用于社会融合水平研究。运用全局Moran’SI指数、热点分析、空间回归等指标和模型,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研究了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上海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但各个区县差异较大;从局部上看,中心城边缘区社会融合水平较高且内部存在关联性,形成了显著的“热点”区域;空间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外来人口社会融合水平空间差异有显著影响,其中公共服务支出、社会保障支出两个因素作用最显著。
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