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杂志社
分享到:
《人文地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6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进展与动态、文化、城市、社会、经济、旅游、政治等。
  •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3-2398
  • 国内刊号:61-1193/K
  • 出版地方:陕西
  • 邮发代号:36-75
  • 创刊时间:1986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56
  • 综合影响因子:2.331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人文地理 2012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文地理杂志进展与动态

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几次重大转折

摘要:理解空间思想的演变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思想史角度出发,可将人文地理学空间思想的演变划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康德从哲学角度第一次系统地界定地理学为专门的空间科学,抬升了地理学的学科地位。赫特纳-哈特向承袭康德的空间观,将空间科学的抽象规定与方志传统的实际历史结合,把地理学研究对象归约为区域。其后,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想出现了四次重大转向,分别是空间几何学、人文空间性、激进的空间、空间的生产;它们体现了人文地理学与数学、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紧密关联与交叉。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空间思想某种程度上契合康德空间观,但在哲学理念和侧重点上存在很大差异。由于不同空间认识论都有其价值,价值大小也难以评估,所以人文地理学学科地位与身份问题的争论已趋于淡化,这提示了人文地理空间研究可采取多重面向。哲学和其他学科在为人文地理提供依据和工具,使得人文地理学身份陷入迷离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了活力和魅力,这是人文地理学面临的最大机遇与挑战。
1-5

中国当代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与社会风险

摘要:趋势和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远滞后于空间城市化。其实质为社会、文化、制度的构建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究其缘由,除了政策制度的因素外,资本和权力的勾连以及“经济达尔文主义”是其“质料因”和“动力因”。这种对城市化经济性的过度追求必将带来土地金融危机、社会极化、空间区隔和“原子化社会”,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缺乏尊严感和安全感,集聚社会风险。因此,城市化发展应从规模的追求转向到对质的追求,构筑一种“城市如家”和“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化。
6-12

重大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进展与管理对策

摘要: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举办重大事件已成为许多城市进行重新定位或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途径。重大事件为综合运用结构主义、制度主义等多种方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与重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重大事件对举办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特别是对于事件背景下城市空间要素怎样发生演变以及城市如何借助事件契机对空间结构进行优化的研究还很薄弱。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重大事件对举办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文献,初步厘清了重大事件对举办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式,进而为事件举办城市提出了指导性的战略管理框架,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
13-19
人文地理杂志社会

基于可达性的县域医疗服务均等化分析——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

摘要: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估并表达不同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结果表明:(1)在县域尺度,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情况;(2)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上存在空间同型特征;(3)聚落中心、交通沿线可达性较高,而交通的改善会显著降低空间阻抗系数,促进均等化进程。
25-29
人文地理杂志文化

近代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景观演变研究——以大连旅顺太阳沟为例

摘要:以大连市旅顺太阳沟为例,采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借鉴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考察了殖民地时期、原苏联红军接管时期和现代社会三个时期下文化景观的表征变化,得出三个结论:①话语和权力是景观表征的主要决定因素,日俄殖民者、原苏联红军、军队和政府及开发商是三个时期景观表征的权力主体;②利益相关者在景观和空间的塑造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③殖民城市有屈辱历史,但不代表有屈辱文化。保护太阳沟文化景观刻不容缓,首要任务就是进行体制创新;太阳沟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30-35

上海市中心城空间意象的媒介表征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民对巨型城市空间要素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材料的传播,各类媒介所建构的城市功能等级序列表征了特定群体对空间意象的选择性传递。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媒介文本中地名词频的统计分析,来探索不同的互联网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研究首先回顾了媒介语言与城市空间意象关联的理论,追溯、梳理了采用媒介材料进行地名采集分析空间意象的方法,并建立了比较不同类型媒介所蕴含的空间意象的理论基础;第二,实证研究中,对经济新闻文本中的地名进行词频捕捉,按照标志性建/构筑物、道路、河流、地段进行分类统计,并通过空间累积计算描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意象;第三,研究进一步比较了经济新闻报道与市民网络文本在空间意象方面的异同性。
36-41

龙游石窟的成因及遗产价值分析

摘要:龙游石窟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中心,是中国南方罕见的红砂岩洞窟,其成因迄今尚未形成共识。持采石观点的既有研究主要从地质岩性、开采技术和石料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以龙游县域乃至浙西地区为空间范围,在充分查阅文献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从区域历史、红砂岩采石传统、区域地形、采石成本四个方面论证了龙游石窟作为历史时期采石遗迹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之上,文章分析了龙游石窟较之相关世界遗产项目所具备的比较特点,认为龙游石窟符合世界遗产的第(i)、(iv)和(v)条标准。
42-47
人文地理杂志城市

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城市现代化与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缓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城市发展面临的主客观因素复杂,发展协调性问题日益突出。大城市尤其是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城市盲目蔓延,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发展严重不协调。针对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协调性问题,对其发展背景、挑战、研究的必要性和创新模式构建等根本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以全面促进我国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48-53

矿业城市生命周期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摘要:在对矿业经济和城市发展生命周期判定的基础上,选取石油城市大庆、有色金属城市金昌、煤炭城市大同等典型矿业城市作为研究样本,梳理矿业城市发展生命周期,重点研究矿业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化演进的一般规律。文章认为矿业城市经历“矿业经济-新型制造业-综合性”的完整发展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对应整体演进过程也呈现出“矿业经济的点状离散-新型制造业的分区极化-综合性城市的多组团圈层”的阶段性特征。在矿业经济时期内部又呈现“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转型期”,且对应不同阶段在城市人口、职能、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的特点。矿业城市空间演进整体上体现出“矿业经济是空间发展的初期主导,空间结构随城市职能的升级而演变,空间作用呈现集聚与分散的交替”的有序化发展规律。
54-61

北京市居民通勤特征研究——基于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分析

摘要:在千余份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北京市4个不同居住-就业空间结构样本区进行了不同交通方式、不同样本区居民的通勤距离、时间、效率等特征比较。结果表明:公共交通是北京市居民通勤的主要方式;随着通勤距离的增加,居民最常选择的交通方式从非机动车向公交再向地铁转变;北京市居民通勤时间相比于其他国际大都市偏长;私家车通勤效率最高;换乘对交通效率有较大负影响,在大型居住-就业中心通勤流中这一问题尤为严重;职住平衡的区域较之于居住或就业中心有着相对短的通勤距离和时间,以及相对高的非机动车出行比例。
62-68

基于环境态度的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意向及认知差异——以海口市为例

摘要:居民的行为是社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对环境有着直接或问接的影响。遏制环境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同时与公众的环境态度和行为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态度是否会影响人们实施环境友好行为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在海口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居民所持的环境态度对其环境友好行为意向的影响。采用“新生态范示”量表(NEP)测量居民的环境态度,并根据环境态度倾向,运用K—Means聚类法将居民划分为近生态中心主义者、近人类中心主义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了持不同环境态度者在环境友好行为意向与认知上的差异。
69-75
人文地理杂志区域

江苏省城市化质量的区域差异时空分析

摘要: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及推进城市化的目的,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居民生活城市化、景观环境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城市化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1--2009年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以此为变量,运用差异系数,对江苏县市城市化质量差异的演变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01—2009年江苏区域城市化质量差异总体扩大的基础上呈现先扩大后缩小趋势,且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质量差异、基础设施质量差异和居民生活质量差异,人口发展质量差异和景观环境质量差异则相对较小;在空间上,县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有向环太湖地区不断极化的态势。其中,地级市区以向下收敛为主;苏中和苏北县域以向上收敛为主,而沿海地区县域以向下发散为主;苏南地区的沿江县域以向下收敛为主,环太湖县域则以向上发散为主。
76-82

基于ESDA的新疆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

摘要:本文应用ESDA并结合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等方法,从空间相关的视角分析新疆各县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结果显示,以非农业人口来计算的新疆城市化水平呈现北疆、东疆、南疆逐次下降的空间格局。1978—2009年间:新疆县域城市化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测度Moran’s I由0.2065上升至0.4414,表明城市化水平格局的空间集聚性在不断增强,城市化空间分异的结构化特征明显。从局域自相关分析来看,区域间具有较明显呈现两极分化,说明新疆城市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
83-88

基于Kernel密度解释的江苏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化研究

摘要:城市规模结构研究可以反映城市在不同规模等级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聚或分散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以及该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特征。研究运用Kernel城市空间密度分析方法,直观的反映了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格局的连续变化。分别从城市体系的空间格局、城镇密集带的结构变化和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网络构建等视角对城市规模结构进行探讨,指出全省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的Kernel密度在整体上具有西高东低、南密北疏的态势;城市体系的空间模式由最初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向点-轴-面结构演化;南京都市圈的进一步延伸,将促进长三角多核心巨型城市网络向更大地域范围拓展。由此提出全省在不断优化城市体系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大中城市及小城镇协调发展机制的建设,加强对苏中、苏北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和城市规模布局的均衡,建立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网络城市发展模式,以更好的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89-93
人文地理杂志乡村

中国古村镇保护利用中的悖论现象及其原因

摘要:中国的古村镇保护利用工作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是也出现了因保护而破坏的严重问题。本文尝试从对古村镇定义的修订切入,将古村镇作为一种文化综合体和文化生态系统进行分析,强调古村镇是由器物、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构成的文化综合体,是具有自组织性的文化生态系统,对系统中任意环节的破坏都会造成保护利用的悖论现象。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出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重现建筑特色与消解建筑特色等四重“中国式悖论”,并进一步从社会文化环境、理念认知、管理机制以及开发模式等层面分析了中国式悖论产生的原因。
94-97
人文地理杂志经济

互联网信息对健身俱乐部连锁店空间竞争的指示研究

摘要:以北京浩沙健身连锁俱乐部为例,尝试利用公众在大众点评网、新浪微博等网络社区中的关注度、评价等作为加权因子,分析连锁网点之间的竞争状态,建立了一个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加权因子计算模型,计算各连锁店的市场竞争域,结果显示互联网空闯信息能够对连锁店之间的空间竞争产生指示作用,各分店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力差异;提出对加权Voronoi图区位意义上的地理学新解释:它不仅反映连锁店基本市场域,而且其边线弯曲度和单元面积的变化还可折射各连锁店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吸引力差异。
98-103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分析及其时空特征变化

摘要:ER型指数测算表明,中部地区88个地市(州)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和地区分异;根据2000年、2009年各地市ER指数值,分别将88个地市分为四大类型区,根据2000--2009年各地市ER指数值的变化情况,将88个地市又分为三类地市,综合分析2000--2009年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的时空特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9年,中部地区城乡收入两极分化程度越来越严重,绝大多数地市的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呈现出加速上升或一般化上升趋势,各省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各类型区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省收入极化程度变化不同类型区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
104-109

闽台经济发展动能测算比较

摘要:福建作为我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经济发展备受瞩目。闽台隔海相望,在气候、地形等自然背景和经济、文化等人文背景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得台湾工业化过程的发展政策和经验能够为福建当前和未来的产业结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类比物体动能,对不同工业化时期的闽台经济、三次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动能进行测算比较,并结合闽台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福建经济发展动能起点高、增长快。(2)目前福建第二产业明显领先第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快。(3)闽台在经济发展重点的变化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且当前重点行业具有一定互补性。福建可利用闽台区域条件互补优势,借鉴台湾发展政策,制定工业化中后期产业发展政策。
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