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人口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Population Research

  • 11-1489/C 国内刊号
  • 1000-6087 国际刊号
  • 4.5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人口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7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人口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建党百年的人口发展与人口理论、生育研究、婚姻与家庭、人口流迁、人口与经济

人口研究 200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人口研究杂志人口与发展论坛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从存疑到求解37-49

摘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以后,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就已经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真假性”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出生性别比问题是由漏报或瞒报女婴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我国的这种性别比偏高是“假性”的,因为这部分漏报或瞒报的女性婴儿事实上已经存活于世,只是在人口普查统计中没有被反映出来,她们会在离调查时点较远的时间里逐渐显现。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于女婴死亡率偏高或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决定的,我国的这种性别比偏高是“真性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以后,中国出生性别比问题就已经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真假性”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出生性别比问题是由漏报或瞒报女婴所造成的,也就是说我国的这种性别比偏高是“假性”的,因为这部分漏报或瞒报的女性婴儿事实上已经存活于世,只是在人口普查统计中没有被反映出来,她们会在离调查时点较远的时间里逐渐显现。也有学者认为性别比偏高主要是由于女婴死亡率偏高或产前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流产决定的,我国的这种性别比偏高是“真性的”,即实际出生的男性婴儿的确比女性婴儿多。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利用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其他专项调研资料,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状况与趋势做了深入研究。综合近年来有关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外学者的看法已经基本趋于一致,那就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出生性别比偏高,

人口研究杂志老龄问题研究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50-56

摘要:本文利用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分析,又与1994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我国老年人中有8.9%生活不能自理,由此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200万人。分年龄、性别和城乡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年龄越大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女性不能自理比例高于男性、农村比城市差、中西部地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远高于东部地区。与1994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总体上略有下降,需要进一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人口研究杂志人口流迁
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57-60

摘要:针对大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的现实,本文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了婚姻家庭问题对于青年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并将外出打工看作是一种特定的“重大事件”来探讨其对农村青年的婚姻家庭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农村外出打工青年婚姻家庭现象的若干议题。

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的生育观念与行为分析——来自深圳调查的发现61-68

摘要:本文利用2005年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深圳外来农村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定量分析了流动前后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生育观念与行为的现状及其变化;并利用调查所得到的城镇户籍人口生育观念信息,比较分析了城镇外来农村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生育观念的差异。研究表明,流动后农村流动人口的期望子女数减少,生育数量偏好与城镇户籍人口无显著差异;理想子女性别偏好观念有所弱化,但仍强于城镇户籍人口;农村流动人口初育年龄推迟,初育间隔缩短,一胎与二胎生育间隔延长,但仍具有较强的男孩偏好特征,男孩偏好行为的改变滞后于观念的变化。

人口研究杂志学术争鸣
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兼答李小平先生69-78

摘要:2004年年底的某一天,我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选刊上读到了李小平“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与对策”的全文,原文出自国内颇有影响的《战略与管理》杂志(2004年第三期)。实际上,我与李小平已在诸多场合(网络、论坛、研讨会等)进行过“交锋”,坦率地说,我十分敬佩他学术上的执着,也丝毫不怀疑他忧国忧民的纯粹;但是,另一方面,我又为我们双方虽多次争论,却未能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达成共识而感到遗憾,我曾决定放弃这种没有结论的争论。不过,当我再次看到他的这些观点,而这些观点还依然有一定的代表性时,再次看到他希望能够得到正面回应时,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拿起笔,将我的观点总结熬理一番,也算是对李小平先生们的再次回答,希望能达到一些共识,也能为制定中国人口长远发展战略做一些益事。

人口研究杂志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
努力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机制——城乡协调推进“三结合”开展“五关爱”活动79-83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我省提出了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经济相结合,同帮助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这一“三结合”的经验,对推动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2003年底我省在整合以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城乡协调推进“三结合”,开展“五关爱”活动。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同发展城乡经济相结合,同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关爱计划生育家庭,强化政策导向,稳定低生育水平;关爱新生儿,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关爱女孩,倡导男女平等,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关爱育龄群众,增进生殖健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关爱计划生育贫困人群,实施扶助创业,推进脱贫致富。

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为何成效甚微?——福建省泉州市综合治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84-88

摘要: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一段时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也开展了必要的专项治理活动,坚决制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等行为,但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和所付出的努力也没有呈正比例关系。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了偏高且持续上升的趋势。1981年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6年上升为110.9,1989年达到111.3,1995、2000、2002年更分别高达115.6、116.9、119.9,严重偏离正常范围;并且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地区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重度偏高(超过117)的省份增加到14个,个别省份甚至超过130(张维庆,2003)。出生人口性别比这种边综合治理边持续升高的现象,其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综合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解振明,2002;李涌平.1993;原新、石海龙,2005)。

人口研究杂志综述
“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89-92

摘要: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主办的“改革开放中的农村青年人口问题”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0-2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行。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王新清教授,中国球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科学文化处刘疆先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副代表杜铭那克女士,共青团中央农青部副部长陈迈,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司长李荣时,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邓文奎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共收到论文100多篇,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科院、社科院、上海华东师大、西安交大、

第二届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成功举行92-92

摘要: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首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北京市人口学会于2005年12月1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人口发展·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第二届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作了主题演讲,副市长孙安民主持大会并发表讲话,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等出席会议。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田雪原教授,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教授,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等到会发言。

人口研究杂志数字人口
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分析93-96

摘要: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收集了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相关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同时结合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有关资料,本文对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受教育年限继续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小学阶段义务教育达到了很高的普及率,文盲率持续下降。但是,我国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仍存在明显差异,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状况也还存在一定差异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图片报道F0002-F0002

《人口研究》杂志投稿须知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