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企业经济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Enterprise Economy

  • 36-1004/F 国内刊号
  • 1006-5024 国际刊号
  • 1.3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企业经济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企业经济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特稿、数字经济、企业战略、管理纵横、行业探讨

企业经济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企业经济杂志特稿
高质量发展的企业绿色创新研究5-12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在企业这一经济主体层面实现创新与绿色发展的高度契合,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本文从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协同出发,梳理了企业绿色创新架构,提炼出企业绿色创新的后果主义、契约主义、行动主义、德性主义和认知主义五种进路,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优化制度设计、规范治理架构、激发企业家精神、营造伦理氛围和注重心理机制建设五种对策建议,以期实现企业绿色创新进路融合,发挥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水平。

企业经济杂志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传统制造型企业互联网转型的驱动机理——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13-19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传统制造型企业开始拥抱互联网以获取竞争优势,打开传统制造型企业互联网转型驱动机理的“黑箱”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文章构建了包含情境颠覆、动态转型能力和制度设计三维度的传统制造型企业互联网转型驱动机理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竞争加剧、技术进步、政策引导、绩效下滑、商业生态构建、企业文化驱动是传统制造型企业互联网转型的驱动动因,包含环境洞察、知识管理、信息交互、迭代优化、敏捷制造、重构整合的动态转型能力是核心驱动力,而组织架构变革和战略逻辑转变起到关键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正确互联网思维、提升企业的特定能力及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机制等建议。

社会化媒体时代公共管理开放式创新20-27

摘要:社会化媒体为公共管理营造了开放式创新环境,使公共管理能够大规模PSI、促进公众参与、加强与公众互动、实现协作,从而增加政务透明度、改进公共服务质量、增进与公众的关系和实现协作性公共管理;同时又使其创新面临信息安全和网络暴力、数据泛滥和信息过载、国家空洞化和集体非理性、政府缺乏社会化媒体使用经验、组织阻力、数字鸿沟和社会排除等挑战。所以,政府要树立公共价值观、培养公众社会意识和深度参与、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形成协同治理机制、健全法律和法规、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拓宽ICT应用广度和深度。

国际双边投资协定新发展对中国的启示28-34

摘要:双边投资协定在数量上占国际投资协定的主导地位,是保护和促进国际投资的有效方式。国际双边投资协定的发展经历了投资保护,投资促进到投资自由化、便利化3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和频繁的国际投资活动,促使现代的双边投资协定更加注重市场自由化、透明度、公共利益等条款义务的细化。通过研究国际双边投资协定发展的趋势,可以有助于中国双边投资协定的完善。目前中国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能力和范围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中国应主动适应国际投资发展的趋势,通过中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以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签订、更新双边投资协定,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国际投资合作。

“一带一路”及自由贸易区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主题基金的视角35-41

摘要:基于2015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第四季度共计10个季度的“一带一路”主题基金和“一带一路自贸区”主题基金面板数据,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基础上引入市场变量、行业变量和基金个体特征变量进行收益率分析,并使用基金规模作为门槛变量,对“一带一路”及自贸区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自贸区建设尚处在初期阶段,二者存在协调发展关系。由此提出三点政策建议:加强“一带一路”相关企业建设;加强自贸区相关企业建设;拓宽“一带一路”及自贸区建设融资渠道。

企业经济杂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栏
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发展历程及趋势42-52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革与实践。本文基于消费视角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历史变迁、发展状况、消费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经历了“老四件”、“新六件”、“现代三件”和“多元化”四个消费阶段,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状况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居民耐用消费品消费呈现出序列式消费、排浪式消费、“阶跃”式消费、普及速度快等消费特征,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消费方式多元化等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发展提出一些新的启示。

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方向及对策——以深圳市为例53-58

摘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经历了持续的转型升级历程。深圳作为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典型,其转型升级的经验具有代表性。本文发现,技术创新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深圳市制造业表现为投资持续增长、规模与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特征。文章通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圳经验”——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实现跨越式的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软化”和形成“大小共存”的竞争有序产业组织结构的总结,指出了“高质量”和“包容性”制造的转型升级方向及关键产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完善技术创新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补充性政策入手,促进技术创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特殊经济区与中国市场化改革四十年59-65

摘要:特殊经济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从特殊经济区的视角,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市场化的空间扩散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通过率先在特殊经济区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市场化改革体系,使其成为我国市场化改革动力最强、改革主体与市场主体发展最充分的区域;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化由特殊经济区向非特殊经济区的渐进式扩散推动了全国的市场化进程,这一扩散过程依次包括起步阶段的跳跃位移扩散、快速发展阶段的邻近等级扩散以及稳定发展阶段的扩展扩散。因此,充分利用特殊经济区的制度创新——扩散系统对于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具有关键作用。

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发展战略研究66-72

摘要: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实现了跨越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其发展现状,指出该行业存在的产品结构失衡、中高档产品竞争力薄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进程缓慢以及企业经营效益差等问题。面对行业发展问题,结合国家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需求,明确“由数控机床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转变”的发展目标;并确定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快数控机床行业智能化发展、聚焦技术创新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数控机床可靠性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成果产业化进程以及加强数控机床行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最后,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行业发展的战略改革措施:政府提供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两者协同实现数控机床行业的升级发展。

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产业融合的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73-80

摘要:基于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研究利用投入产出法探讨1992-2012年中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各行业的融合趋势,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研究产业融合对于制造业产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制造业行业与信息产业的产业融合度差异较大;产业融合度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国有企业占比、市场集中度以及市场开放水平与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绩效均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提出加强信息产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有效引导外商投资等政策建议,旨在推进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探寻产业融合下提升产业绩效的最优路径。

企业经济杂志品牌生态
品牌成长过程中价值承诺的动态演进——基于罗莱、格力、上上、柳工的多案例研究81-88

摘要:品牌在本质上是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的一种承诺,品牌成长过程中价值承诺的正确演化是推动品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较多品牌的发展效应不佳,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根据品牌成长阶段及时调整品牌价值承诺及建设重点与方式。为此,本文构建以品质-服务-信任-符号为价值承诺核心的四阶段品牌成长框架,基于顾客专业度的不同选取罗莱、格力、上上、柳工4家企业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上述框架的正确性。同时指出,品牌成长中的价值承诺演变和顾客专业度呈反向关系,即顾客专业度越低,品牌的价值承诺最终演进到符号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越高。因此,企业要重视品质与服务,牢固此基础。另外,针对顾客专业度低的产品,企业要在巩固品质同质化的基础上着力塑造个性化的品牌符号。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体育用品品牌生态位势评价89-95

摘要:基于国内消费者认知视角,探寻体育用品品牌生态位结构,评价各维度优势和劣势,有助于品牌管理者发现品牌发展战略关键问题,为品牌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品牌生态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构建了体育用品品牌生态位评价因子体系并测算出各因子权重,建立了BP神经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选取NIKE、Adidas、李宁、安踏、361°、特步6大品牌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在“代言人认同”“体育文化”“服务体验”“个性匹配”“体育联想”5个维度上差距较小,但综合竞争力差距较大。最后,提出国内企业可通过提升身份识别、视觉时尚、产品品质认知、体育功能创新、符号价值、形象认同等方面的表现,来缩小与国外品牌的差距。

我国社交媒体品牌个性维度构建的实证研究96-102

摘要:在用户需求与市场竞争的双重驱动下,我国社交媒体逐渐重视品牌个性的构建与发展。考虑到社交媒体的特殊性,现有品牌个性维度难以适用于对社交媒体品牌进行测量。本文在现有品牌个性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交媒体行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包含45个词汇的品牌个性量表,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384个有效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归纳出6个社交媒体品牌个性的维度,分别命名为“欢乐、时新、消极、关爱、诚信、智慧”。经过对典型社交媒体的比较分析,证实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区分不同社交媒体品牌。最后,从品牌定位、品牌性格、品牌特征和品牌体验四方面对我国社交媒体塑造品牌个性、加快品牌发展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企业经济杂志企业战略
基于跨层次理论视角下集群网络的位置、密度与企业创新绩效103-110

摘要:通过对产业集群网络位置、网络密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文献回顾,借助跨层次理论,提出集群网络位置(微观层次)、网络密度(中观层次)及其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假设,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196家广东省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了相关结论:集群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影响,集群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洞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群网络中心度与集群网络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而集群网络结构洞与集群网络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群网络密度创造的优势依赖于集群网络位置,网络密度能够改变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效果。

战略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策略——基于H公司绩效管理的创新变革实践111-117

摘要: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绩效管理,应在企业战略导向下,从完善企业现有管理制度出发,建立企业绩效管理体系全方位的有机联系,达成战略层面的一致统筹,推动并实现企业持续创新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企业绩效管理方面相关文献,基于案例H公司绩效管理的创新变革,从方法、实践及理论层面归纳了企业绩效管理的实践探索及研究成果,拓展和丰富了绩效管理理念及方法策略。最后,在反思传统绩效管理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基础管理维度强化绩效管理基础、从战略管理维度实现绩效管理提升、构建战略导向的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思路。

企业经济杂志管理纵横
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内涵、机制与特征118-124

摘要:本文在网络经济深化发展背景下,针对实践中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产业转移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热点并理论研究仍以地理空间产业转移为主的现状,利用逻辑演绎分析方法构建出相应理论模型对基于网络虚拟空间实施的产业转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基于网络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可以提升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率。产业环节或发展方式向虚拟空间进行转移的过程中,制定规则的主导力量是互联网平台企业。基于虚拟空间进行的产业转移的使用方式、内容侧重和主体间关系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由此提出推动产业转移虚拟化优化发展的建议:科学制定产业转移虚拟化的战略发展方案、打造优秀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和营造积极的政策环境。

角色压力对顾客接触型员工工作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125-132

摘要:角色压力容易造成员工的工作倦怠,而这一情况特别容易发生在人际接触频繁、密切的服务型职业当中。基于社会支持缓冲效应模型,本研究考察了情感型和信息型社会支持对两种主要角色压力(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与工作倦怠关系的调节作用。采用层级回归等统计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型社会支持能够有效缓解角色冲突导致的工作倦怠,而信息型社会支持则能够有效缓解角色模糊对工作倦怠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注重防范角色压力的产生、鼓励对员工的情感型社会支持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型社会支持等相关管理建议。

高管持股、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133-140

摘要:本文以2012-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高管持股与内部控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责任承担水平与高管持股比例具有倒“U”型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水平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则社会责任履行水平也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高管持股效应具有调节作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弱化了高管持股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负面作用。基于此,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准则并加强监管;企业要合理控制高管持股比例,同时要认真贯彻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治理结构和治理制度两方面去提升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