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湘中雨季结束日期的异常与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1-6

摘要:利用1961--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ERSST-v3海温资料,研究了湘中雨季结束日期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9a湘中雨季结束日期具有较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呈2.6天/10a的较显著变晚趋势。湘中雨季结束偏早(晚)年在大气环流上的前兆信号表现为前期冬春季北半球副热带高压、鄂霍茨克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强度弱(强),东亚大槽较浅(深),冷空气活动偏弱(强)。前期冬春季中东赤道及以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是湘中雨季结束的重要短期气候预测信号,前期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区域海温偏低(高),北太平洋区域海温偏高(低),湘中雨季结束13期偏早(晚)。

宜昌站1882--2007年径流变化规律分析7-12

摘要:以长江流域宜昌站1882--2007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径流序列各年代年内变化和年际分配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内变化中,宜昌站径流分配不均匀,各个年代径流量集中在汛期;不均匀性和集中程度以20世纪20一50年代最明显,21世纪初最不明显,其他年份均介于二者之间,差别不大。在年际变化中,宜昌站多年径流量呈现减少的趋势,但并不显著;1935年左右为径流突变年份,径流量由突变前的14432m3/s减少到突变后的13471m3/s,减少了961m3/s;多年径流量均存在12a和27a的变化周期。

人类活动对中国区域气候及水循环的影响数值试验13-17

摘要:使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了人类活动(植被分布和CO2含量的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及水循环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表明:在植被退化和CO2浓度增加的共同影响下,春、夏季气温增加明显,特别是北部地区,秋、冬季我国气温降低明显,说明气温的年较差变大,极端气温事件发生的几率也随之变大;我国降水大体上呈现南方降水增多、北方降水减少的趋势,华北、内蒙古地区减少最多,而降水增加区域则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这样的变化趋势将使得降水异常事件发生更加频繁。

洛阳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测算研究18-22

摘要:为完成洛阳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潜力测算,选取了国土资源部采用的最能体现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13个指标、9个子目标和3个目标,构建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潜力测算指标体系。采用特尔斐法确定的权重、理想值等要素进行了一系列计算得出,洛阳工业园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91.26分,扩展潜力为351.36hm2,结构潜力为28.43hm2,强度潜力为132.15hm2,管理潜力为0hm2。根据以上结果,建议洛阳工业园区走外延扩展和内涵挖潜发展之路,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园区节约集约利用程度。

河南省1961--2012年入汛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23-27

摘要:根据河南省100站降水和气温资料,利用REOF分析、M—K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入汛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根据入汛日的不同,将河南省分为5个不同区域,分别为豫北区、豫东区、豫南区、豫西北区和豫西南区。2)平均来看,豫南区入汛最早,豫北区最晚。豫南区入汛日期最稳定,豫西南区入汛日期最不稳定。3)各区入汛时间分别有2~4a、6~8a和8—12a3个周期,但是3个周期出现的时间段在各个区域不尽相同。4)各区入汛日期均有提前的变化趋势,豫南区和豫西南区变化最明显,其中豫南区和豫西南区分别通过90%和95%的置信度检验。突变点在各个区出现时间也不同。

播期对浚单20夏玉米生长状况及产量影响分析28-33

摘要:通过对浚单20玉米新品种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浚单20各个阶段生长状况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首先对各播期发育阶段持续日数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夏玉米全生育期日数随播期推迟而缩短。其次,分析了作物各发育期持续日数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温度升高可以促进夏玉米生长,日照减少可加快夏玉米生育进程,不同生育阶段降水量对作物生长影响不同,其中抽雄一乳熟期降水量增加能缩短发育目数。然后,对比分析了播期对浚单20干物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随着播期推迟,穗长有缩短趋势,单株籽粒重、百粒重、籽粒与茎秆比也随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一平均实产达864.12g/m2,比播期S-高74.56g/m2,比播期三高128.33g/m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浚单20适时早播,有助于产量提高。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诊断分析34-38

摘要: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自动站实测资料,从低涡系统的演变规律及物理机制等方面对2010年9月6—9日发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是在中高纬稳定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地面气旋、低涡和副热带高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东移的冷空气-9西南暖湿气流在巴彦淖尔市上空交绥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充足、稳定的水汽输送和较强的水汽辐合,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强烈的辐散,通过抽吸作用引起低层强烈的辐合,从而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增强,是此次降水天气发生的动力。500hPa层以上大气层结稳定,阻挡暖湿空气向上输送,促使不稳定能量在500hPa层以下积累,为此次强降水发生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850hPa偏东风暖湿气流受阴山的阻挡和抬升,降水量增加,而山后降水量减少。乌拉山与白云查汗山形成狭长山谷,边界层东风气流穿过,狭管效应有利于此地风速增大,将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巴彦淖尔市上空。

基于MODIS—EVI数据的神农架林区植被指数变化特征研究39-43

摘要:对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监测可以提供生态系统状况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检测到人类或气候作用引起的变化。以2003--2012年MODIS的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利用增强型植被指数(EVI),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对神农架林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并与同期的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0a来神农架林区植被覆盖整体呈增加趋势,且东部地区的EVl增幅大于西部增幅,特别是近5a(2008--2012年),除2010年外,植被指数均为正距平。说明神农架林区近5a来植被生长状况较好,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与气候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说明,气温是制约神农架植被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而降水和日照是影响该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气候因子。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综合评述
我国小麦白粉病预报方法研究进展44-48

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对粮食的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小麦白粉病的预测预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小麦白粉病的预报模型中多以气象环境作为主要的预报因子,主要通过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理论、神经网络模型、灰色系统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数学方法建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完善。

大气科学类核心期刊综合评价指标的比较研究49-53

摘要:归纳统计了10种大气科学类核心期刊2004—2011年共计8a的资料,对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这5个指标作了简单比较。结果表明:各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平均引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响因子呈波动变化,其中《气象》和《气象科技》的影响因子2011年是2004年的近4倍;他引率在8a中变化不大,平均值大致在0.5~0.7之间,但各个期刊的他引率数值差别很大;基金论文比相差不大.大部分期刊都在0.9左右。通过几种指标的分析与比较.反映出了目前玻围六与科学拳核心期刊的痔羼蜘妯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DZN2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常见问题分析54-57

摘要:根据DZN2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运行情况,结合在全国12个省(区、市)收集的设备故障和维修信息,从供电系统、采集器、传感器及数据异常变化等方面分析和说明了常见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方法,提出了设备维护及场地维护的注意事项,旨在提高台站技术人员对设备的维护和检修能力,为仪器的日常维护检查、故障排查提供参考,也为提高自动土壤水分站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提供基础技术支持。

基于最小二乘二次曲线的土壤水分数据质量控制系统设计58-62

摘要:为满足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河南省气象局自2009年开始布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截至2010年年底在作物地段安装127部,在固定地段安装11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网覆盖了全省120多个县区,形成了土壤水分与干旱监测网络。为确保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可靠,根据土壤水分数据采集基本原理,在分析大量土壤水分历史数据、确定土壤水分数据规律的基础上,基于最小二乘二次曲线的差值判断等算法,设计了土壤水分数据质量控制系统。系统可自动对水分数据进行判断,从而实现了实时的土壤水分数据质量控制,提高了土壤水分数据的可信度。

西峡县设置地面燃烧炉的可行性及放置位置研究63-68

摘要:根据西峡县1971--2000年的降水资料,12月一次年2月的月平均降水量不足20mm。降水量偏少,为山区火灾埋下隐患。因此,利用地面燃烧炉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可抑制森林火灾。西峡县冬季有降水时,桦树盘西南山坡盛行南一西南风,气流在耍荷关开始被山坡抬升,因此桦树盘海拔1424.89m山顶处放置燃烧炉,沿山坡的上升气流可把碘化银烟粒送至云中-4℃以上高度,实现催化增雨(雪)目的。

河南省新一代国内气象信息系统的本地化应用分析69-74

摘要:新一代国内气象信息系统省级系统,包括信息收发、信息监控、数据存档、信息服务和信息管理5个子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负载均衡集群技术和集群文件系统,基于SAN存储架构和数据网络将4台PC服务器和存储连接,实现气象数据及时、准确、高效的传输。根据河南省气象数据传输业务的实际情况对该系统进行本地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该系统的收集分发效能,同时确保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对新一代国内气象信息系统出现的典型故障进行分析,找到解决办法,给出对河南省新一代国内气象信息系统日常维护的重点。

市级人影作业地理沙盘辅助指挥调度系统设计与应用75-79

摘要:地市级气象部门主要通过高炮、火箭、地面燃烧炉等方式实施人工增雨、人工防雹作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三门峡市气象局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制作了3m×3m高精度的地理沙盘立体模型,开发了基于GIS技术的市级人影作业地理沙盘辅助指挥调度系统。指挥人员分析卫星、雷达等资料并确定作业区域和时间后,系统利用计算机串口与地理沙盘上的专用数控电路相连接,把作业状态分析结果通过灯光颜色变化实时显示在每个炮点上,便于工作人员结合地形开展辅助指挥调度作业。

714CD天气雷达监控故障分析诊断技巧80-83

摘要:故障分析诊断技巧对气象大型装备可靠业务运行保障具有重要作用。714CD天气雷达在一次安装调试过程中,出现了伺服监控虚警的复杂故障。这次故障的特殊之处在于所有虚警点都与雷达的一个负2°状态继电器状态有关,在故障分析诊断过程中,透过相关报警内容的表面现象,找出故障共性的因素,依据伺服监控信号流程和关键点参数测量,最终排除了这一复杂故障,并从中总结出伺服监控三种类型故障分析诊断技巧:1)雷达伺服电路故障导致监控电路进行保护性停机;2)伺服监控电路故障导致雷达停机保护;3)出现监控虚警故障时,雷达运转正常或者错误行保护停机。依据故障现象和监控信号流程,论述了这三种故障的分析诊断技巧,以及故障排除方法。

新一代天气雷达台站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施84-89

摘要:根据雷达站运行环境因素、附属设备等,设计并实施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台站环境监控平台,实现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级环境状态远程在线监控,对环境恶化、附属设备运行参数超限或不正常等问题进行及时手机报警,从而保证雷达运行环境设备能够稳定可靠运行,有效消除雷达故障隐患,减少雷达故障发生。

CINRAD/SB雷达模拟中频接收机动态高端失控故障诊断方法90-95

摘要:模拟中频接收机AGC电路决定着雷达接收系统技术指标,对雷达探测资料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依据CINRAD/SA—SB雷达模拟接收机AGC电路的信号流程、时钟信号时序关系及关键点波形参数,总结了AGC电路调试方法;从故障现象、雷达终端报警信息分析入手,根据相关信号流程和关键点波形、信号检测情况,总结出定位接收机AGC电路故障到器件级的方法和故障诊断流程。通过对信号处理器A板故障和IF衰减量传输器件D4损坏导致的接收机动态高端失控的两个典型故障个例的分析,总结出各自故障诊断特点:信号处理器输出AGC时钟不正常导致IF衰减不起控;IF衰减量编码集成电路D4损坏,虽然IF衰减器可正常控制,但信号处理器不能得到衰减量值,无法复原信号强度,两种故障最终都导致动态高端失控。故障诊断结果表明,依据故障诊断流程可以快速修复接收机AGC电路器件级故障,少走弯路,可有效提高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