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一次冷涡横槽型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1-9

摘要:利用加密探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2年7月12日夜到13日凌晨发生在河南省东北部的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可知:此次过程为典型的东北低涡后部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下摆造成,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和大CAPE的环境条件下,具有干对流特征,850 500 hPa的温差在25~30℃之间,高空冷槽叠加低层暖脊,使得CAPE从当日08时的≤1000 J/kg增大到20时的1000~3500 J/kg;郑州0 6 km和0 2 km的垂直风切变分别是6.06 m/s和2.89 m/s,属弱垂直风切变。地面中分析表明,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地面高温高湿及等温、等露点线密集区和辐合相叠加区。雷达资料分析表明:此次强对流回波自山东南部生成并向西传播影响开封地区,随后与西北和北部东南移的对流回波在新乡地区东部汇合加强,然后西移影响郑州地区;径向速度图上具有明显的辐散系统和大风区,在大风发生时段有中气旋产品出现,中气旋直径为4.50~5.00 km,大风发生前后中气旋的切变值由10×10-3s-1增大到16×10-3s-1,最大值52×10-3s-1出现在00:37,即延津大风发生时和兰考大风发生前19~44 min,为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预警提供了参考依据。SWAN产品虽有偏差,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利用作物模型提取小麦干热风灾损方法探讨10-14

摘要:如何将干热风灾害对小麦造成的产量损失从全部产量损失中提取出来,是目前小麦干热风研究的一个难点。根据小麦生物学特性以及产量结构与干热风发生规律的关系,构建了小麦作物模型,并利用河南省19812004年气象资料与小麦产量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利用作物模型方法得到的小麦产量损失与传统方法得到的产量损失相近,两者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为0.36,平均准确率为68.69%,决定系数(R2)为0.81。这表明利用小麦作物模型来提取干热风灾损是可行的,可以用于干热风非典型年份的灾害产量损失计算。

黄河流域秋季降水及环流对ENSO和IOD的响应分析15-20

摘要:利用1961 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黄河流域54站降水资料,通过讨论印度洋偶极子IOD独立发生时及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黄河流域秋季降水的差异,研究了秋季降水及环流对ENSO和IOD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仅有IOD发生时,其正位相年使得黄河流域的秋季降水相应为正异常。2)当IOD与ENSO伴随出现时,无论IOD是正位相年还是负位相年,只要和El Nino同时发生,黄河流域秋季降水都表现为负异常;和La Ni-na同时发生时,黄河流域秋季降水都表现为正异常。有无ENSO发生,IOD与秋季降水的关系有很大差异。3)欧亚中纬度地区500 hPa高度东高西低距平场形势和850 hPa黄河流域中下游南风距平异常,是黄河流域秋季降水正异常的主要环流成因。4)依据秋季海温与夏季海温相关性,可以把夏季ENSO和IOD异常信号特征作为先兆信号之一来预测秋季降水趋势。

大气可降水量估算模型研究21-25

摘要:利用SuomiNet网GPS大气可降水量数据和地面气象数据研究建立大气可降水量估算模型。利用研究区域GPS PWV和地面气象数据,研究了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二者间的线性、二次多项式和幂函数回归模型,对比分析各模型的估算精度以确定最优估算模型,并检验了不同大气水汽含量下最优模型的估算精度。得出以下结论:1)GPS大气可降水量与地面水汽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892)。2)基于地面水汽压的线性、二次多项式和幂函数模型估算大气可降水量均达到一定的估算精度(相对误差均小于19%),其中幂函数估算模型的R2最高,估算误差最小。3)基于地面水汽压的PWV估算模型具有地域性特征,基于研究区域数据所建立的模型更适合于研究区域,其PWV估算精度高于Cole模型、张学文模型和李超模型。4)所建估算模型在不同的大气水汽含量条件下估算精度不同,大汽水汽含量越高,估算结果的相对误差越小。

庐山不同高度雨滴谱分析26-30

摘要:选取在庐山不同高度处测得的一次对流云降水过程资料,结合Hu等相关研究结果,分析了雨滴下落过程中各种物理机制的重要作用,并采用两种不同的水滴下落末速度经验公式,分别比对了不同高度处雨滴下落的末速度。所得结论如下:蒸发作用降低了小雨滴(D≤0.3 mm)和较大雨滴(1.5 mm〈D〈3.0 mm)的数浓度,增加了中等大小雨滴(0.3 mm〈D≤1.5 mm)的数浓度。大小雨滴在降雨不同时期和不同高度对含水量的贡献是不同的。雨滴直径在0.5~5.0 mm区间内,下落末速度经验关系式V(D)=9.65-10.3e-0.6D适用于海拔较高处;雨滴直径大于5.0 mm时,经验关系式V(D)=3.778D0.67适用于海拔较低处。

河南省1961-2011年极端气温和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31-36

摘要:根据1961 2011年河南省32个气象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以百分位阈值方法定义极端气温事件的阈值,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及Mann-Kendall检验两种方法,对河南省极端气温和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极端最高气温以0.20℃/10a的速率呈显著降低趋势;极端最低气温以0.42℃/10a的速率呈显著升高趋势,其升高趋势比前者降低趋势更为显著。2)河南省极端高温事件频数与极端低温事件频数分别以2.04天/10a和3.13天/10a的速率显著减少,且后者比前者减少趋势更为显著。3)极端最高气温降低的突变年与极端高温事件频数减少的突变年一致,均为1969年;极端最低气温升高的突变年与极端低温事件频数减少的突变年一致,均为1985年。4)河南省极端最高(低)气温与极端高(低)温事件频数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地区差异。

近30年河南省夏季地面水汽压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量的关系37-41

摘要:利用河南省49个地面气象台站近30 a(1979 2008年)的逐月地面水汽压资料,分析了近30 a来河南省夏季水汽压的演变特征,讨论了夏季地面水汽压与地面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夏季水汽压和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特征;夏季地面水汽压和降水量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出全省一致型。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发现,夏季水汽压存在着的准2 a和3~5 a的年际振荡,而夏季降水量存在准2 a和准6~7 a的年际振荡。M-K检验表明,夏季水汽压和降水量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存在由少到多的突变。

天山北麓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42-46

摘要:利用1982 2005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气象资料,研究了天山北麓各地区不同植被类型ND-VI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24 a来天山北麓各地区植被指数在波动中有所增长。2)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不同,但各类型植被NDVI都与气温和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3)平原区植被指数增幅大于山区植被指数增幅,说明植被生长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也受人为因素影响。

河南省2011年高速公路气象服务效益评估47-51

摘要:以河南省高速公路为调查对象,成立调查评估小组,对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维护等环节受气象因子的影响情况进行咨询调查发现:影响河南省高速公路的主要敏感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为公路结冰、公路积雪(深度)、降雪、雾霾、冻雨、短时强降雨、闪电雷暴、最低气温、风力、日雨量、路面高温等。影响临界值分别是公路积雪深度2~5 cm,降雪为中雪,雾霾能见度200 m,短时强降雨为中雨量级,最低气温0~-4℃,风力7~9级,日雨量为大雨,路面高温50~54℃,最高气温40℃,路面低温0~-4℃,日温差10℃以上,沙尘天气能见度200 m。根据专家对气象服务贡献率等级的评估,得到气象服务对河南省公路交通行业效益的贡献率为1.16%。

2008-2010年北京地区云地闪时空分布特征52-56

摘要:利用北京地区ADTD地闪定位资料,分析了2008 2010年北京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正地闪次数占总地闪次数的6%,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为24.55 kA,正地闪的平均电流强度为负地闪的3倍。北京地区地闪月变化呈双峰结构,频次高峰月份为6—8月,正地闪呈单峰结构,峰值出现在7月。日变化的闪电频次高峰期主要出现在16 19时和00 05时两个时段。地闪频次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密云、平谷、顺义东北部和房山西部。有些地区呈现出地闪密度不高,但高回击电流的地闪频次和比例较高的特点。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综合评述
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可能影响研究进展57-65

摘要:阐述了黄河流域水文要素变化的事实,揭示了黄河流域径流的脆弱性;综述了黄河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及未来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的可能影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表明: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后呈弱减少趋势,径流减少明显;径流对降水的敏感程度高于对气温的敏感程度;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径流总体呈减少趋势,黄河流域未来水资源紧张态势将进一步加剧。依据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黄河流域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诸多气候变化对黄河径流影响的研究中,尚存在不足:气候变化对径流变化影响的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缺乏极端气候事件对径流的影响研究,气候模型和水文模型中的不确定问题有待解决。

我国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现状与展望66-71

摘要:农业气象观测是地面观测的重要业务之一,是我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开展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有利于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水平、提高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是适应现代气象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的重要举措。针对我国在土壤水分、农田小气候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等方面自动化观测的现状、存在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增加观测内容、完善观测技术和加强移动观测等发展建议,为推进我国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完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提供参考。

我国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进展72-76

摘要: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后期危害籽粒灌浆最严重的灾害。我国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可分为灾害防御田间试验期、大发展期和成果巩固与综合发展期。自建国以来,小麦干热风灾害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逐步构建了灾害等级指标,初步取得了灾害对小麦影响机理研究成果,开展了区域特征较强的干热风灾害形势分析及预报技术方法研究,总结出一套较为实用的干热风灾害防御办法,但目前还存在灾害预报分析方法不成体系、机理研究不足等问题。今后,对小麦干热风的研究应朝着机理深入分析、灾害立体监测、动态评估等方向发展。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的设计与检验77-82

摘要:针对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问题,简述了公众气象满意度问题的提出、来源和内涵,综合考虑国内外气象服务满意度、质量评价工作的研究成果和现代气象服务的业务现状,确立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设计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测评量表(业务中称为调查问卷)。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实证检验,特别检验了结构效度的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两个方面,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测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气象服务满意度的指标评价结果与综合满意度评价结果具有高度关联,可以有效解构气象服务满意度特征,对于挖掘分析公众不同层面的气象服务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GStar-Ⅲ便携式叶面积观测仪的设计83-86

摘要:针对传统叶面参数手工测量方法效率低、工作量大的缺点,设计了以ARM嵌入式系统为核心,利用CIS扫描技术实现的数字式叶面测量仪。实验结果表明,该仪器测量速度快、效率高、操作方便,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使用该仪器时,叶片未被展平,长度测量码盘打滑,叶片未全部深入测量部件内,测量时拉动叶子速度太快等,均可造成测量误差。

焦作市太阳辐射资源分析评估87-91

摘要:利用焦作市辖区7个县(市)1961 2010年的月日照百分率观测资料,以天文辐射为起始值,采用气候学计算方法获取辖区各站相应的太阳辐射资料。统计分析显示,全市近50 a的年均总辐射量在4625.026~5020.026MJ/m2,受所处太行山南麓的地形影响,区内太阳总辐射呈北低南高分布,与同纬度(30 40°N)内我国中东部地区太阳总辐射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相反。年内太阳辐射最少月出现在12月份(1月份次之),与天文辐射最少月相吻合;最多出现在5月份(6月份次之),较天文辐射最多的7月份提前2个月,这与该月日照时数≥6 h天数的晴好天气比率最高相对应。按照太阳能资源评估国家标准(QX/T 89 2008)评估,辖区东南部属于资源很丰富区,北部和西部属于丰富区;辖区太阳能资源均属于稳定级别,但西北部山区稳定程度稍差。全市太阳辐射总量减少幅度明显大于全国平均减幅:20世纪60 70年代,全市平均年均辐射量超过5148.5 MJ/m2(达资源很丰富标准),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太阳辐射量锐减,进入21世纪以来减少趋势不明显,市区有回升的态势。另外,年太阳辐射总量年变化曲线围绕着趋势线表现出较明显的波动,且振荡频率在加大。

河南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进展及建议92-95

摘要:河南省18个市均开展了雷电风险评估工作,但发展很不平衡,开展较好的已完成百余个项目,较差的刚起步。评估范围涉及有大型建设项目、爆炸火灾危险环境、普通住宅、重点工程、人员密集场所等。通过分析河南省部分雷击风险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别从技术和非技术方面分析了目前河南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并推荐雷击风险评估报告文本格式和雷击风险评估现场勘察原始记录项目内容。河南省目前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重点、难点不在数据计算上,而是在雷电灾害分析、风险分量选取上,还应在《报告》编写上进一步改进,尤其是项目概述、结论、建议要规范、明确、具体,不能千篇一律。

《气象与环境科学》征稿简则96-96

摘要:《气象与环境科学》是由河南省气象局主办,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协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大气科学、应用气象、生态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和有独到见解的综述性论文。本刊旨在促进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及生态与环境科学的繁荣,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及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为气象、农业、环保、水利、林业、民航等部门及相关高校搭建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气象及农业、环保、水利、林业、民航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