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GPS大气可降水量空间插值方法对比研究1-6

摘要:对比分析不同空间插值模型对GPS大气可降水量的插值精度,并对插值误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反距离权重法、全局多项式法、局部多项式法、径向基函数法、普通克里金法5种常用空间插值方法对SuomiNet网GPSPWV数据进行插值,应用交叉验证法对比分析各方法的精度,得出5种插值模型均达到一定的插值精度。其中,普通克里金法和径向基函数法插值精度最高,全局多项式法和反距离权重法精度最低,而局部多项式法插值精度中等。对插值误差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GPS站点密度越高、水汽值越低、水汽值变化程度越小,空间插值精度越高。研究成果可为大气水汽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研究,以及空间插值方法选取提供借鉴。

2011年山西省一次连续性降雪过程成因分析7-14

摘要:利用NCEP/NCAR(1°×1°)逐日6h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1年2月25-28日山西的一次连续降雪天气过程。结果发现:此次降雪过程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2月25日的倒槽冷锋降雪阶段,26—27目的回流降雪阶段,28目的低空切变降雪阶段。过程涵盖了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的3个类型,分别是倒槽冷锋类、回流类、低空切变线类。2517日的降雪属东路冷空气影响,28日的降雪则由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所致。暴雪过程有不同的影响系统,26日的暴雪天气是850hPa东北急流、700hPa西南急流及暖切变和边界层切变线共同作用的结果,28日的暴雪天气则是500hPa西北冷平流和西南暖平流导致的地面锋生以及700hPa暖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28日降雪维持的机理。对于低空切变类暴雪天气,对流层中层湿核的出现与消失对降雪的开始和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对于回流类暴雪天气,低层回流对降雪起到了冷垫作用,低空东北急流、西南急流的建立使降雪增幅。26日受东路冷空气影响的回流降雪,从形势特征和高低空配置的完整性分析,预报员相对容易预报暴雪的落区和强度。28日在西北路径冷空气影响下产生的暴雪天气是一个预报难点,对这类天气的预报需关注暖湿空气的活动及其维持机制,假相当位温低谷期的开始对降雪的预报有12~24h的提前量。

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特征分析15-20

摘要:根据河南省119个气象站1991-2010年5-9月逐时降水量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短时强降水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20.0-49.9mm/h级别的降水在驻马店地区东部和信阳地区西部有明显增多趋势;≥50.0mm/h级别的降水在周口地区北部有一高值中心。年际变化表明,20.0-49.9mm/h级别的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50.0mm/h级别的降水呈略增加趋势,但是不显著。月份间的差异非常明显,7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多,其次是8月份,再次是6月份,5月份和9月份最少。日变化统计表明,上午最少,午后逐渐增加,傍晚和凌晨最多。历年极值雨量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并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极值雨量不超过50.0mm/h,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影响河南省短时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大致有3个源地6条路径,云团特征可分三种类型,分别为不规则对流云团、圆形或椭圆形云团、带状云系。当有强降水发生时,瓦。值一般很低,但是Tbb值的大小与小时雨量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2011年福建省雨季首场暴雨过程分析21-27

摘要: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每6h一次的全球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对2011年福建省雨季首场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处于中层的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和西风槽后西北气流的交汇区、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南侧辐散区、低层切变及地面锋面附近辐合区,有利于强降雨过程产生。强降水期间,福建省处在高能区,且大气不稳定和水汽输送条件充沛。本次过程,福建省水平运动锋生较强,强锋生带有利于低层辐合。强降水区和水平运动锋生场相对应。湿位涡的子项即经向涡度和相当位温经向梯度的相互作用项负值中心及强负值区与锋面降水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基于ATOM和CAP的预警信息方法研究28-31

摘要:ATOM是基于XML语言的一种文档格式,在Web资料交互中提供操作和管理资源集合的标准。使用通用警报协议(CAP)来描述预警信息,并借助于ATOM来管理和预警信息,将其作为预警信息的一种技术方法。ATOM让用户通过一个入口,获取信息资源;可在第一时间将新信息“推”到用户端阅读器中,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此方法为预警信息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和可过滤性的手段,并可推广成为共享服务的一种方法。

天津市北辰区设施农业温光气候资源变化分析32-35

摘要:利用北辰区气象站近40a(1971-2010年)冬季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温光气候资源和主要气象灾害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温度资源变化利于设施农业生产,光照资源的变化则与之相反,低温、连阴天等农业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加剧,尤以中度和重度灾害的发生明显,北辰区的这一变化对研究我国北方大城市郊区设施农业生产的气候资源变化具有借鉴意义。

开花后淹水对小麦旗叶叶肉细胞及产量的影响36-39

摘要:选用小麦品种济麦20和泰农18,采用池栽补灌淹水方法,研究开花期及灌浆期3、6、9、12d淹水对小麦旗叶叶肉细胞形态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开花期淹水,减少叶肉细胞的裂解,延缓了旗叶衰老;灌浆期淹水,则加剧了叶肉细胞的裂解,旗叶的衰老加速。除淹水3d外,两时期6—12d淹水均引起籽粒产量降低。产量降低的主导因素是粒数的减少,其次是粒重的降低。

郑州城区大气CO2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40-43

摘要:郑州城区大气CO2浓度日变化比较强烈,变化幅度在26.24-64.34μmol·mol^-1,全天最低值出现在15时前后,最高值则出现在夜间至清晨。从季节来看,夏、秋两季的日变化幅度比冬、春两季的大。其中,1月份平均浓度达到最高,为455.80μmol·mol^-1;7月份平均浓度则最低,为369.25μmol·mol^-1。影响郑州城区大气CO2浓度变化的原因是人为取暖活动及植被的季节变化,另外一些气象因素也对CO2浓度有一定的影响。

三门峡市近50年降水变化趋势及周期分析44-49

摘要:利用1960--2009年三门峡市50a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对三门峡市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门峡市年降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为一10.37mm/10a;季节降水量也趋于减少,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幅度最大;从月降水的变化趋势看,5月、6月、8月的月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从降水日数变化来看,全年大于0.1mm和大于5.0mm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大于10.0mm的降水日数呈上升趋势,全年暴雨日数有减少的趋势;从干燥系数变化特征来分析,三门峡市50a中25年干燥系数K≥3.5,干旱年份占50%。Mann—Kendall法检验三门峡市降水在1963、2000、2005年存在明显交点,特别是在2000年,三门峡市降水量出现了由多变少的明显突变点。从小波分析的结果看,三门峡市降水序列具有3a、5a、10a周期振荡变化,3a振荡周期为主要特征。

河南省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50-53

摘要:利用河南省气象部门提供的ADTD雷电探测系统2006-2010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河南地区云地闪电的月变化、日变化及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云地闪中负闪占绝大多数,占总闪电的96.54%,但正闪平均强度比负闪大。闪电密度大的地区集中在山区和平原过渡区及河网密集、水域分布较广的地区。地闪主要出现在夏季,占全年的91.50%;气温较高的季节里,正闪占闪电总数百分率较低,反之较高。闪电的发生有明显的日变化,集中在13-24时,最大值出现在17时。正、负闪电的强度主要集中在10~60kA,大于100kA的闪电主要分布于豫西、豫南和豫东部分地区,且闪电强度较大的地区,闪电密度较小。

河南省区域暴雪的天气学分型及应用54-60

摘要:普查了1986-2000年冬季河南省70个暴雪的个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暴雪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天气形势特征,建立了横槽型和两槽一脊型的暴雪天气学模型。通过对2003年2月9—10日(横槽型)和2003年3月4—5日(两槽一脊型)河南省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雪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特征、物理量等的对比分析发现,暴雪天气一般发生在经向环流与纬向环流相互调整之时,低空急流与低层切变线上气旋性曲率东扩或低涡东移是产生暴雪的重要原因,冷垫是产生暴雪的基本条件,最后给出了两类典型暴雪的具体预报特征。

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对东亚环流的影响61-64

摘要:利用SST资料对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年进行划分,通过对异常年850hPa、200hPa矢量风场进行合成分析后发现:在西太平洋暖池夏季暖异常年,副热带夏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经圈环流得到加强,热带西南季风得到削弱;在暖池夏季冷异常年,热带西南季风和热带季风经圈环流得到了加强,副热带夏季风得到削弱。在暖池冬季暖异常年,东亚冬季风、东亚和印尼一北澳冬季风(北半球)经向垂直环流得到削弱;在暖池冬季冷异常年,东亚冬季风、东亚和印尼一北澳冬季风(北半球)经向垂直环流得到加强。

2011年11月5日贵州梵净山强雷电特征及天气成因分析65-70

摘要:2011年11月5日贵州东北部梵净山景区出现强雷电天气,导致34名游客遭遇不同程度的雷击伤害。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天气图、雷达卫星资料、高空资料,对这次雷击事故的雷电特征和雷电天气成因的分析结果表明:1)雷击事故发生时,闪电密度不大,但正闪强度高达259kA,这在铜仁的冬季属于万分之二的小概率事件。2)高山以及山体上的金属物充当了引雷载体,完全石质结构的山体,因防雷设施不健全,强雷电不能扩散,而产生了直接雷击伤人。3)复杂的大气电场产生球形闪电接地后不能顺利放电,发生爆炸,分解成多个球形闪电,四处飞窜伤人。4)500hPa波动气流与850hPa弱切变配合,为对流天气产生提供了条件,但高空要素和相关的对流参数量级较小,不具备强对流产生的条件。5)地形辐合(边界层辐合带)叠加在移入的切变系统上,使风场气旋式切变增强,D(散度)值大幅度降低,f(涡度)值大幅度增加,垂直上升运动加强,促成了弱对流向强对流演变;同时辐合线附近冷暖空气交替,使得条件不稳定能量增加,促进暖湿气流加速上升,产生梵净山景区强雷电天气。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CINRAD-SA/SB型新一代天气雷达故障快速定位方法71-75

摘要:在信号流程故障诊断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调压器法、负载隔离法、负载代替法、功能软件测试法、回波显示异常判断法等5种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SB)故障快速定位方法及其具体定位步骤。调压器法、负载隔离法和负载代替法则用于发射机故障的快速定位。功能软件测试法用于信号处理器、伺服故障快速定位,回波显示异常判断法用于接收机故障快速定位。通过两个应用个例,介绍了快速定位法的具体应用。

路面状况传感器稳定光源驱动电路设计76-78

摘要:介绍了红外遥测式路面状况传感器的激光二极管的控制电路,主要包括驱动芯片、脉宽控制恒流源电路、温度检测及补偿电路。电路具有功率稳定性好、连续可调的特点。经试验验证,该电路减小了光谱的温度漂移,提高了激光二极管发光功率的稳定性。

新一代3D GIS跨区域人影作业系统的应用个例分析79-83

摘要:新一代三维人影作业系统集成了三维地理信息、GPS定位和虚拟现实技术,加入基础地理信息和人工影响天气专题信息矢量数据,实现了人工影响天气基本业务信息、预警预报信息和其他决策支持信息的立体和综合管理。通过2012年3月15日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个例和2009年6月3目飑线天气过程个例演示其雷达、云图的三维显示分析,遥感墒情、数值产品、探空、地面实况等多种资料的显示分析,增雨防雹作业遥控指挥,流动火箭车辆监控、对讲指挥等各项功能。

客运索道防雷分类方法84-87

摘要:根据索道所处的极易遭受雷击的独特环境、信息系统的电子器件对雷电干扰极其敏感以及索道接地效果恶劣且泄放电流不畅的实际情况,引进现行其他行业成熟防雷技术原则,提出定量计算方法进行索道防雷分类。如果能够利用监测的雷暴日数列、结合实际环境特征分段选取合适的校正系数^,计算索道年预计雷击次数Ⅳ值会更趋向真实可靠。

三维粒子特效技术在气象影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88-91

摘要:介绍了三维粒子技术的概况和特点以及运用三维动画软件MAYA制作台风和龙卷风的具体过程。在台风制作中,应用到了绘制粒子作为发射器添加涡旋场来模拟;在龙卷风制作中,运用了blendshape(形状融合变形器)。把三维粒子技术应用在气象影视节目当中,可提高气象节目的水平,丰富节目内容,更好更直观地传递气象信息、普及气象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