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B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一次特大暴雨的集合预报试验1-5

摘要: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WRFV2.2模式对2008年6月12—13日的一次广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包括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的集合预报试验。结果表明:模拟降水对WRF模式不同的物理过程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对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最敏感,降水离散度最大;对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最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则居中。预报试验还表明,不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集合预报是减小模式物理过程描述不确定性、提高暴雨可预报性的有效方法。

2010年7月海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6-9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8—20日海河流域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涡及低空暖切变,暴雨是产生在前期大气对流不稳定区域里,暴雨期间对流层中低层的辐合及上升运动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亦是本次暴雨动力场结构的主要特征,而西南暖湿气流的不断加强促使水汽在暴雨区上空汇合,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形成和持续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新乡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10-15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9月5日发生在新乡西北部山区的局地强对流暴雨过程进行了物理量演变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不稳定小槽、中低空切变线和西南急流以及地面弱冷空气的南下扩散是此次强对流过程主要影响系统。高空低槽和中低空切变线为其提供了有利的辐合上升环境场,低空西南急流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和不稳定能量,而地面弱冷空气的扩散南下又为其提供了触发抬升条件。

一次春季连阴雨过程诊断分析16-19

摘要:从500 hPa平均环流特征、700 hPa切变演变特征、连阴雨结束时的环流调整、相对湿度的径向垂直剖面空间结构等方面对长治市2009年5月9—15日历史罕见的春播期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连阴雨是以500 hPa长时间维持的南支槽为背景,700 hPa切变线为影响系统,平均相对湿度经向垂直剖面在450 hPa以下相对湿度大于80%;当35°N以北亚洲地区建立起稳定的两脊一槽,河套地区转受巴尔喀什湖到我国新疆北部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时,持续连阴雨天气结束。

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分析20-23

摘要:利用天气图资料、自动站四要素资料,运用中尺度分析方法及M icaps预报业务平台的应用等手段,对2010年7月17—18日在河南省周口市出现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20—140°E日本海高压和青海高压的长期对峙、切变线的维持、西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和辐合、西风带系统的加入是形成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强降水在四要素监测场资料上有很好的表现,地面中小尺度的涡旋、风场的辐合以及小范围的辐合线,对较强降水的落区短时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0年8月开封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特征分析24-30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气象卫星云图、雷达监测产品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9日开封市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能量积聚充分,湿层深厚,大气处于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西南低涡、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了对流性暴雨;低层切变和地面冷锋辐合区域狭窄并且基本重合,使得垂直辐合上升运动强烈发展。该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表明,两个在低涡东南侧沿850 hPa切变线东北移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加强合并为一个中-α对流系统,最强降雨出现在中-α对流云团移动的右前方、tbb梯度最大与tbb冷中心之间的区域,与旺盛发展的强回波前沿相对应。

2004—2010年褡裢地区秋季黄河气旋统计分析与预报31-34

摘要:利用2004—2010年间M icaps地面天气图,对褡裢地区秋季黄河气旋发生、移动趋势、消亡及其对褡裢地区天气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0年褡裢地区秋季79次降水中,有23次是黄河气旋影响所致;影响褡裢地区降水的主要是一类黄河气旋。黄河气旋的预报着眼点:40—45°N有锋区存在,新疆有小槽移出,当小槽移至100°E附近并发展时,槽前常有黄河气旋生成;黄河上游地区有暖性低涡或倒槽存在,新疆高空槽移近时,由于槽后冷空气的加入,倒槽被切断,形成黄河气旋。黄河气旋的移动方向与500 hPa槽前气流方向基本一致。

贵州春季冰雹天气过程个例分析35-39

摘要:利用天气形势及各种物理量值、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11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贵州省中部、西部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成因,结果发现:高原东移低涡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增强了气层的不稳定性;0℃层高度(600 hPa)和-20℃层高度(400 hPa)有利于冰雹生长。强对流天气发生区域与≤-50℃的云顶亮温区对应。

浚县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40-44

摘要:利用浚县各乡镇主要气象灾害调查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统计了各种灾害的发生范围、发生频率及发生强度;根据灾情发生情况统计结果,将各个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进行分级,并利用地统计学插值方法进行风险等级区划。

开封、安阳市气温变化异同分析45-50

摘要:利用开封、安阳市1961—2010年2月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原理、回归分析、倾向率、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对两市的气温变化及异同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市49 a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开封年平均气温高于安阳,安阳近10 a气候变暖有减缓趋势。春季两市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开封上升幅度大于安阳,安阳近10 a气候变暖有减缓趋势;夏季两市平均气温均呈下降趋势,开封下降幅度大于安阳,气候变暖减缓趋势都不明显;秋季两市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相反,开封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安阳呈下降趋势,开封平均气温高于安阳,安阳近10 a气候变暖有减缓趋势;冬季两市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开封平均气温高于安阳,安阳近10 a气候变暖有减缓趋势。两市年极端最高气温都呈下降趋势,安阳年平均最高气温比开封高;两市年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开封年平均最低气温高于安阳。

华北地区秋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51-56

摘要:利用我国华北地区17个站1951—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秋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秋季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前处于偏高时段,90年代中期以后急剧降温,气温随时间变化而降低的趋势显著。从增温的幅度上看,华北的西部比东部大。日本海附近500 hPa高空环流变化异常与华北地区气温变化异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嵩县近45a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57-61

摘要:利用嵩县气象观测站近45 a(1965—2009年)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计算气候变化速率以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嵩县蒸发量的年、季节、月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各气象因子与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嵩县近45 a年、季节的蒸发量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夏季蒸发量的减少对全年蒸发量下降影响最大;影响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有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水汽压,其中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和气温日较差呈较好的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呈负相关。

丽水市倒春寒特征及其成因分析62-64

摘要:为减少倒春寒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采用统计诊断学的方法对丽水市7个测站自建站以来的倒春寒天气过程进行统计,总结了倒春寒的分布特征及类型。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西北部的遂昌倒春寒出现得最多,东南部的青田最少;时间分布上,每年4月上旬出现次数最多。类型上多为连续阴雨型。根据倒春寒危害程度指标,选取影响严重的年份,研究其发生前期的大气环流背景,发现某些冬季环流特征指数对于是否出现倒春寒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攀枝花市区5—7月人体舒适度变化趋势研究65-69

摘要:选用攀枝花市区1977—2009年5—7月逐日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资料,计算攀枝花市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并利用线性趋势系数、多项式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区的舒适程度和舒适度指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攀枝花市区舒适度指数绝大多数处于5~6级,占到总统计天数的96.9%;攀枝花市区舒适度指数5级、6级的天数年际变化大,但5级、6级舒适度指数的合计天数比较稳定;攀枝花市区舒适度指数在所选取的3个要素中,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最高,与风速相关性次之,与相对湿度相关性最低;攀枝花市区5级舒适度天数从1979年开始具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而6级舒适度天数在同一时期开始具有上升趋势,但并不显著,2007年以后,两种趋势都发生了逆转。

长治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分析70-74

摘要:利用长治市2007—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治市酸雨的年变化规律及酸雨与降水量、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0月酸雨强度最高,9月次之,12月最低。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49.25%,中雨时为77.78%,大雨及以上量级时为100.00%。随着风速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减少;静风时,酸雨出现次数几率为18.81%,N、SE和SSE风向下的酸雨出现次数几率为9.90%。

气象因子对哈密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影响分析75-79

摘要:采用2007—2008年哈密市气象及环境数据,分析可吸入颗粒物(PM10)对哈密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及风速风向、沙尘天气、降水、气温、气压、相对湿度与PM10浓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哈密市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偏西风能够明显增大PM10浓度。当平均风速〈2.0 m/s时,随着风速的增大PM10浓度逐渐减小;平均风速≥2.0 m/s时,随着风速的增大PM10浓度逐渐增大。沙尘天气能够显著增大PM10浓度,降水对PM10浓度有明显的消减作用,气温与PM10浓度负相关,气压与PM10浓度正相关。当相对湿度〈40%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PM10浓度逐渐减小;当相对湿度≥40%时,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PM10浓度逐渐增大。

气象条件对2010年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80-83

摘要: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农业气象指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影响2010年冬小麦产量构成的有利气象因素是:底墒水充足,各生育阶段降水分布适宜,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在分蘖—越冬开始期平均气温偏低,冬前积温不足,不利于晚播小麦分蘖成穗。春季低温冷害对小麦小花分化有一定影响,但幼穗分化时间长,灌浆期温度适宜,光照充足,灌浆时间长,无干热风等不利的灾害性天气,提高了千粒重。最后提出了防御不利气象条件的措施和建议。

卫辉市气候变化对冬小麦播期的影响84-88

摘要:使用卫辉市48 a的气温、降水观测资料,结合冬小麦适宜播种的气候指标,分析了9月下旬及10月上、中旬气温的变化趋势,15、18℃终日的变化趋势,冬前≥0℃积温的变化趋势,冬季负积温的变化趋势以及播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9月下旬及10月上、中旬的旬气温平均每10 a分别升高0.31,0.24,0.40℃;15、18℃终日日期逐渐推迟;冬前≥0℃积温随年代推移呈递增趋势,平均比60年代增加了61℃.d;冬季负积温的绝对值随着年代的推移明显减少;10月上旬降水量减少趋势和10月中旬降水量增加趋势均较明显。因此,卫辉冬小麦的适播期应推迟到寒露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