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一次梅雨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1-6

摘要:运用中尺度暴雨MRM模式,采用常规报文资料作为初始场,对2003年7月8-10日的一次江淮地区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式对降水场模拟结果同实况基本相似,模式对暴雨的位置、强度、中心都有较好的模拟,嬲评分较高;西南气流对水汽的输送作用及江淮地区上空水汽通量的高值区,为暴雨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水汽辐合区与暴雨落区相对应;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垂直分布形势,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动力条件;强降雨出现在低层正涡度中心和负散度中心附近。

近40a中国不同量级降水对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性分析7-13

摘要:采用1968-2007年全国595个气象台站的日降水资料,将降水量分为0.1~9.9mm、10~24.9mm、25~49.9mm和≥50mm共4个不同量级降水,通过趋势系数等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年雨日与年降水量相关性、年雨日与日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不同量级降水的日数和强度的变化趋势以及它们分别对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年雨日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降低,而日降水强度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却越来越强,这些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尤为明显。2)中国除了新疆、西藏东部、青海和四川西部的年雨日呈现增加趋势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呈现减少趋势;日降水强度在华中、华东、华南、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地区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年降水量在西北西部、西南西部、江淮流域、长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城市呈现增加趋势,而在西北东部、西南东部、华南西部、东北南部和华北呈现减少趋势。3)年降水量减少的区域,降水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降水目数减少引起的;年降水量增加的区域,降水量的变化与降水日数和强度都有一定的关系。

大型称重式蒸渗仪测定的冬小麦农田的蒸散规律研究14-18

摘要: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实测数据,对冬小麦蒸散耗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冬小麦的目蒸散量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中午大,早晚小。蒸散量在分蘖期出现小峰值,此后逐渐降低,返青后又不断增大,在孕穗期土壤水分亏缺严重,作物蒸散量增加速率有所下降。2)Penman—Monteith法估算的实际蒸散量比蒸渗仪实测值略高,怛两者的相关关系较好。3)经回9-3分析,环境因子对冬小麦宾测蒸散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净辐射〉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空气温度〉40cm土壤含水量〉风速;建立了几个经验模型,可供作物蒸散量的估算。

面雨量在城市内涝预报中的应用试验19-25

摘要:以太原市历史上10次城市积水过程资料和2005年8月16日典型暴雨沥涝个例为基本试验数据,在37°47’-38°00’N、112°28’-112°36’E试验区域内,剖分为1×1km^2的规则网格,中心城区再一分为四,网格面积为0.25km^2,共计477个规则网格。分别把细网格雨量法、二次曲面法、泰森多边形法计算的面雨量作为初值,代入太原市城市沥涝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试验,结果发现:采用泰森多边形法时,在59个积水区中,97%分布在3级以上易积水区域;80%的积水误差≤0.10m;有12个积水区误差在0.10~O.20m之间,占20%,无超过0.20m的计算误差。采用细网格雨量法时,98.5%分布在3级以上易积水区域;83.1%的积水误差≤0.10m;有10个积水区误差在0.10~0.20m之间,占16.9%,无超过0.20m的计算误差。二次曲面法和细网格雨量法模拟效果差别不大,且在0.15—0.20m绝对误差级别中,细网格雨量法绝对误差更小一些。模拟结果表明,细网格雨量法应用在太原市城市沥涝模型中更有利于提高系统的预测精度。2008年汛期,以细网格雨量法输出的面雨量数据作为太原市城市沥涝模型的初值,较为准确地预报了2008年6月28日发生在太原城区的短时暴雨积水。

飞机积冰诊断预报方法研究26-30

摘要:收集了山东省150例飞机积冰报告,利用物理量场模拟数据,结合3种积冰算法(Ic,RAP,RAOB),分别进行积冰的诊断预报试验,并对3种诊断预报方法进行了准确率检验。为进一步提高预报准确率、降低漏报率,在对Ic和RAOB两种预报效果较好的算法重新调整积冰温度、湿度阈值以及相应系数后,新Ic算法在保持漏报率较低的前提下,预报准确率提高近10个百分点;新RAOB算法在保持准确率较高的前提下,漏报率降低近12个百分点

2010年8月豫北一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31-39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NCEP全球分析资料(FNL),对2010年8月13日豫北沿黄地区出现的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过程是在低槽东移、副高东退南压的形势下,由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和弱冷空气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强降水发生时暴雨区低层水汽辐合跃增,配合强劲的垂直上升运动,在暴雨区上空建立深厚的湿层。过程前期的副高控制为强降水的发生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强降水区正好位于低层能量锋区的南侧,同时CAPE值的锐减时段对应着最强降水时段。低层弱的干冷空气侵入是本次暴雨过程产生的重要触发机制,高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对流不稳定性,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强降水过程中低层正的垂直螺旋度演变趋势与强降水的落区和降水强度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垂直螺旋度中低层正中心、高层负中心,这种上下耦合的结构特点对系统自身的发展及暴雨的维持十分有利。

2006年春季河南一次强寒潮天气诊断分析40-45

摘要:应用1°×1°NCAR/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6年4月11-12日发生在河南省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的诊断分析,结果发现:这次寒潮天气过程是西路和东路两股冷空气与暖平流共同作用促进蒙古气旋发展,并使低槽、冷锋东移南压造成的;不同的层结条件下垂直速度对河南前期增温、后期剧烈降温有利;非地转湿Q矢量激发的次级环流下沉支的强弱变化及移近、移出与河南省大风天气的强弱发展过程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垂直螺旋度大值带的移动和发展对大风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2010年浙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诊断分析46-51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加密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1°×1°再兮析资料.对2010年5周8曲日发生在浙南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发现:此次暴雨是在横槽转竖的大背景下,西风槽和高原槽东移合并加强,并在东移过程中与低层切变共同作用造成的;低空急流的形成在水汽的输送和聚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暴雨过程水汽源地在南海和孟加拉湾;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β-锋区逗近触发了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对流性暴雨强烈发展,暴雨发生在等θse密集带南侧或附近地区;垂直螺旋度及其剖面图对暴雨的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浙江2011-01—20强降雪过程降雪带南压成因的诊断分析52-58

摘要:利用自动站、Micaps、雷达风廓线等资料和6h间隔的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浙江2011年1月20日强降雪过程中降雪带南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中低县切变配合近地面的冷空气渗透影响是强降雪发生的有利天气尺度背景;强降雪发生在低空西南急流左侧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区内,且低空西南急流的南压领先于降雪带的南压,700hPa风速辐合线位置与降雪带前沿位置有较好的一致性;湿位涡斜压项的发展和移动与降雪带的南压有较好的一致性;850hPa冷平流的南扩和800-600hPa之间强暖平流的南伸,推动了降雪带的南压;雷达风廓线指示的低层冷平流作用比单站降雪开始时间早数小时,对本站温度条件的改变和降雪区的南压趋势有提前预示作用,可作为类似过程降水性质转换的参号依据之一。

叶面积测量试验数据对比分析59-62

摘要:以河南主要的粮食作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对比的方法,对使用两种型号叶面积仪和手工方格纸方法测得的叶面积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并以方格纸法测量的叶面积数据为参考,对两种型号叶面积仪的测量精确度和准确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方法测量的叶面积数据的差异随着作物植株叶面积的增加而增大;采用GStar-Ⅲ型叶面积仪测量的叶面积数据重复性更好,测定结果更为稳定,测量精确度和准确度更高。

基于分期播种试验的小麦越冬前适宜指标探讨63-67

摘要:基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度郑麦366的分期播种试验资料,结合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多年同品种小麦业务观测资料,利用相关分析、最小显著差数等方法,对越冬前积温、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越冬前的生长状况与各发育阶段积温有很强的相关性,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也与越冬前各发育阶段积温及分蘖数、叫,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探讨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适宜播期、最适播种温度等指标可为开展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研究提供参考。

豫南一季中稻生育期气象因子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相关性分析68-71

摘要:以信阳国家一级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09年29a气象资料以及水稻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豫南一季中稻生育期旬平均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时数与空壳率、枇各率、千粒重以及地段1m2产量之闻的统计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一季中稻的空壳率随着6月中旬和8月中旬的日照时数的减少而增大,随着8月下旬降水量的增多而增大。2)秕谷率随着8月中旬降水量的增多而减小,随着8月下旬降水量的增多而增大,随着8月下旬最低气温的降低而增大。3)千粒重随着乳熟期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加,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加。4)地段1m2产量随着7月中旬降水量的减少而增加,随着9月上旬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加。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综合评述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述评72-78

摘要:首先介绍了污染场地(场地是一定范围内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大气和生物的总和)健康风险评价产生的背景;然后从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重金属与有机物污染及健康风险评价实例、污染场地环境管理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系统分析了目前我国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中存在的5大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离散微分动态规划在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研究79-83

摘要:采用改进的动态规划即离散微分动态规划(DDDP)法,建立了单一水库多目标库优化调度模型,并以陆浑水库为例进行实例应用,求解得出陆浑水库优化调度结果。针对典型年优化调度,选取不同汛限水位作为调度方案,得出提高水库汛限水位十分必要的结论;对于长系列优化调度,优化后多年平均发电量比实际增加了54.9%,为制定合理的水库调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简单、快捷,避免了常规动态规划中存在的因离散值过多而陷入的“维数灾”问题。

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与运行管理84-87

摘要:河南省是产粮大省,但是粮食生产时常受到旱灾的影响。为满足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河南省气象局自2009年开始布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截至2010年年底在作物地段安装127部,在固定地段安装11部,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网覆盖了全省120多个县区,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土壤水分与干旱监测网络。为了实现高效管理、设备及时维护、确保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可用,河南省完善了台站日常维护工作流程,加强了保障部门业务监控和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加大了管理部门考核与管理力度,规范了对比观测、标定分析等业务标准。目前,河南省土壤水分服务产品有土壤重量含水率、体积含水率、相对湿度、有效水分贮存量分布图等;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已应用于农业气象周报、干旱服务材料、冻土深度、降雨渗透深度服务等方面。

CINRAD/SB型新一代天气雷达频综故障诊断方法88-91

摘要:通过对CINRAD/SB型新一代天气雷达频综故障现象、报警信息分析,根据频综输出信号流程,结合关键点参数测试,总结出快速定位频综故障的方法,并介绍了应用这种方法快速诊断定位故障的个例。

《气象与环境科学》征订、征稿启事92-92

摘要:《气象与环境科学》是由河南省气象局主办,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协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季刊,96页,内文铜版纸印刷,彩色插图。每期定价15元,全年4期60元(含邮费)。凡订阅者,请将款汇至郑州市金水路110号《气象与环境科学》编辑部李彤霄收。

《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年总目次I0001-I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