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天气期间大气准双周振荡作用分析1-6

摘要:利用NCEP/NCAR逐日格点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27站逐日降水资料,从低频振荡角度对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期间的环流背景和气象要素场做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是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期间大气变化的重要模态。通过对低频振荡的传播分析得到:10~20 d低频波由西亚和东非沿海传播至孟加拉湾东北侧,在南支槽前汇合并进一步传播至中国南方地区,影响中国南方地区的环流并进一步产生降水。

1977-2008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统计特征分析7-13

摘要:采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北印度洋1977-2008年热带气旋资料、NOAA提供的1982-2008年高分辨率合成资料和NCEP提供的1982-2008年全球再分析资料,对北印度洋上167个热带气旋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北印度洋热带气旋通常发生在阿拉伯海东部和孟加拉湾中部,阿拉伯海上活动的热带气旋要比孟加拉湾的频繁。由于印度半岛地形的影响,阿拉伯海上的热带气旋常常是沿着西高止山脉向西北方向运动,最后在巴基斯坦的南部登陆;孟加拉湾上热带气旋常常在孟加拉国和缅甸的南部登陆。2)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具有2~4 a和4~8 a的显著周期。3)通过对热带气旋强度分析可以得出,有20个热带气旋(TC)达到了台风(TY)标准,3个达到强台风(STY)标准,18个达到超强台风(Super TY)标准。4)热带气旋出现频数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春、夏、秋、冬呈现出高-低-高-低的形式,春季和秋季是北印度洋热带气旋高发季节。通过对500 hPa流场分析发现,500 hPa流场上辐合带的北进南退很好地解释了热带气旋的季节性变化。5)海温和季风对热带气旋发生频数有很大的影响,高海温和弱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TC的生成。

河南春季一次强降水过程水汽收支和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14-20

摘要:利用ARPS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河南一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水汽条件,计算了暴雨发生过程中选定区域内水汽输送、水汽收支和空中各相态水物质的量值大小及其转化关系。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主要是受850 hPa西南涡和地面江淮气旋影响;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计算区域上空的水汽收支、中低层水汽的垂直输送与地面雨强的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中、低层持续的较强西南暖湿气流水汽输送和明显的水汽辐合是导致河南这次强降水的重要条件。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降水发展不同时段,云内微观结构、各种湿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和雨水形成机制都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RS和GIS的黄河故道地区土地沙质贫瘠化评价——以河南省中牟县为例21-25

摘要:土地沙质贫瘠化是土地沙漠化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典型表现形式,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利用Landsat TM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建模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像元为尺度的土地沙质贫瘠化定量化评价模型。通过对模型中的植被盖度、地表温度和裸沙占地百分比等3个关键因子的遥感反演,可实现对研究区土地沙质贫瘠化程度的自动化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布进行制图输出。

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雷电的初步研究26-30

摘要:利用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和闪电定位仪数据,分析了2009年6月5日发生在南京地区一次雷暴个例的双偏振雷达参量特征与闪电之间关系及雷达水平反射率因子ZH、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零滞后相关系数ρhv等偏振参量在3 km、5 km、7 km等3个不同高度上的CAPPI图,结果表明:负地闪主要落在强回波中心及其附近,少数负地闪和正地闪比较零散地分布在20 dBz以上的回波区域,闪电起始区域的ρhv比较大、ZDR比较小,且ZDR全部都是负值。

基于雷达资料的雷电特征分析及预警31-36

摘要:利用2009年6-8月南京Doppler雷达资料和江苏闪电定位资料,通过对雷电活动过程与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特征关系的分析,得出适合于江苏地区夏季(6-8月)雷暴预警的因子:40dBz回波强度发展到7 km高度及以上,垂直液态水含量(VIL)值达到25 kg/m2,风场在雷电发生前多表现为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回波顶高在雷电发生时均在9 km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将上述4个因子结合分析,预警效果更好。

基于MODIS影像的西藏典型内陆湖泊变化研究及成因分析37-40

摘要:根据2002-2009年的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2000-2009年的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分析得出,2002-2009年西藏典型湖泊面积变化显著:位于西藏藏北地区的色林错、当热雍错、扎日南木错湖泊面积呈扩大趋势,在8 a内分别增长了241.97 km2、12.8 km2、11.69 km2;位于班戈、当雄县境内的纳木错和山南地区浪卡子县的羊卓雍错湖泊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52.17 km2、96.61 km2。气温、地表温度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和冻土层变浅是湖泊面积扩大的重要原因,而降水量减少是湖泊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另外,西藏几大典型的内陆湖泊结冰时间变化不大。

不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梅雨锋暴雨的敏感性试验41-45

摘要:以2005年7月上旬江淮流域的一次梅雨锋暴雨为研究对象,选取WRF模式中Lin和Ferrier两个微物理方案和KF、NKF、Betts-Miller-Janjic三个积云参数化方案,经过组合得到6组方案,进行两重网格嵌套模拟,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6个方案均能模拟出降水雨带的走向、降水中心,其中Ferri-er和NKF方案及Ferrier和Betts-Miller-Janjic方案模拟的降水强度和分布与实况最接近;在模拟降水量时采用微物理方案Ferrier初始阶段效果好,采用微物理方案Lin在后期效果好;当微物理方案相同时,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变化对垂直速度、假相当位温、相对比湿的反映敏感;粗网格采用一定的积云对流参数化后,可一定程度再现α中尺度特征。

MODIS卫星NDVI时间序列变化在冬小麦面积估算中的应用分析46-49

摘要:以陕西小麦主产区关中地区为研究地点,EOS/MODIS卫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借助冬小麦地面定位调查数据和土地覆盖类型图作为辅助信息,计算得到不同覆盖类型的植被指数时序曲线图,找出冬小麦发育期植被指数变化规律,剔除小麦生长季节的非麦区信息,用几个关键期的植被指数变化差值图设定不同阈值,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到麦区分布图和麦区面积。结果表明,应用遥感估算麦区面积与实际调查统计结果较为一致。从实际应用来看,该方法为大区域作物面积估算提供了一种更为快捷、经济的途径,也进一步说明MODIS数据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潜力。

河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风险区划50-55

摘要:根据2001-2010年河南省雷电灾害事故调查资料、2006-2010年河南省闪电定位资料统计出的雷暴日数,选取雷暴日、灾害频度、经济(GDP)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等作为河南省各省辖市雷电灾害易损性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河南各省辖市雷电灾害易损度评估结构。在分析河南省各省辖市雷电灾害易损性指标的基础上,对各省辖市的雷灾易损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计算出了各省辖市的易损度,结合GIS方法对河南省进行了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1965-2009年河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56-60

摘要:利用河南省110个观测站1965-2009年降水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年降水和四季降水以及不同降水界限的年代变化进行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并进行了0.05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近45 a河南省年降水呈弱上升趋势,不同降水界限范围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从时间分布上看,春季与冬季变化趋势相似,都呈弱增加趋势;夏季呈显著增加趋势;秋季呈显著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安阳西北部降水增多趋势显著,其他地区无论是降水增多或是减少均不显著;夏季全省大部地区降水增多,其中周口和平顶山两地区降水增多趋势显著;秋季大部地区为降水减少趋势,其中南阳、信阳两地区降水减少显著;冬季,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多,但增多趋势不显著。

大理州山地日照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61-66

摘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模拟计算了大理州山地日照时间的时空分布,结果显示,除了日照百分率外,坡度、坡向和地形之间的相互遮蔽对日照时间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地形遮蔽对日照时间的影响很大,夏季相对较小。遮蔽系数4月最大,12月最小。一年中的任意时刻随着坡度的增加日照时间减少。坡向对日照时间的影响有很强的季节性:春分和秋分时期南坡与北坡日照时间相等且都为最多,夏至北坡最多,冬至南坡最多;春分至秋分期间,北坡日照时间最多,其余时间南坡日照时间最多,全年日照时间南坡最多。105°和255°坡向的坡面地形遮蔽系数常年都为0.82,不随时间变化。

1954-2010年商丘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67-73

摘要:利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等方法,对商丘站1953年12月-2010年11月的年、季降水资料进行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年、季降水量线性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年降水量、冬夏季降水量在增加,春秋季降水量略有减少。年降水量在2003年,冬季降水量在1997年、春季降水量在1992年、夏季降水量在2003年、秋季降水量在1988年发生突变。年日降水量≥0.1 mm的日数以5.41个/10a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年降水日数在1975年前后发生突变。日降水量≥25.0 mm和≥50.0 mm的强降水日数在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平均日降水量变化以0.56 mm/10a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年平均日降水量在1974年前后发生突变。

孟津县历史极大风速推算及其气候特征分析74-78

摘要:利用孟津县2006-2008年自动气象站风资料建立由2 min平均风速、10 min平均风速推算极大风速的拟合方程,根据方程由孟津县气象观测站1959-1982年2 min定时风速和1983-1992年2月10 min平均风速,推算出极大风速,从而建立了可用于研究使用的长时间序列的孟津县年极大风速序列值。通过分析孟津县近51 a极大风速及1983-2009年大风发现:孟津县20世纪80年代极大风速最大;年极大风速最大值为39.8 m/s,最小值为16.7 m/s,平均值为23.1 m/s,年极大风速具有突变性,与年平均风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极大风速易出现在春季、冬季,极少出现在夏季、秋季;大风风向多为WNW和NW风,占大风的80%以上;大风多出现在白天,高发时段在午后到傍晚,14:00是出现大风最多的时次。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河南省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79-82

摘要:根据农用天气预报内容和业务流程,确定了河南省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结构和功能。该业务系统主要包括农用天气预报省级指导产品制作平台、市县订正平台和省级产品订正平台三个部分。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省级农用天气预报指导产品的制作和分发自动化,市县对指导产品的调取、订正和反馈,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市、县级实时共享。农用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开发和推广,提升了基层农业气象预报服务能力。

河南省上行气象数据信息传输率统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3-87

摘要:为了实时监控上行气象信息传输是否及时,并能统计和分析各地市局气象资料的传输及时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上行气象数据传输率监控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B/S模式,在PHP环境下开发完成,监控结果以表格形式显示,并可以采用Excel表格输出;实现了任意时间段、任意报类和地区的传输率统计。系统界面友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业务应用后能够及时发现气象信息上传过程中出现的逾限报或缺报,也可及时掌握和分析全省各个市县局的数据上传情况。

河南省气候业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88-91

摘要: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了河南省气候业务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全省各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数据、月统计数据、年统计数据等。利用可视化开发环境,采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开发了气候业务数据库应用系统,具备数据库记录实时追加、信息化文件采集、数据库记录修改、数据库记录查询统计、数据质量检测等功能。系统投入使用后,提高了气候业务的实时服务能力,保证了气象资料的安全性和一致性,提升了气候业务信息化水平。

区域站月报表数据自动化处理程序设计及应用92-95

摘要:为了保证区域自动气象站月报表数据完整性,降低区域站月报表数据的缺测率,减轻区域站月报表数据处理业务的工作量,开发完成了区域气象站月报表数据出现异常、缺测记录时的处理程序。该程序2010年3月投入业务使用后,实现了区域站月报表数据的自动化审核处理,气象数据的自动化处理程度、区域站报表的制作质量、资料应用时效和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