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河南宝丰气象因子与烤烟DNA甲基化关系分析1-6

摘要:通过建立宝丰气象因子与烤烟烟叶DNA甲基化的数学模型,找出影响宝丰烟叶DNA甲基化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研究宝丰烟叶品质和风格的形成提供一种方法。以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对DNA甲基化影响大的4个气象因子为自变量,把DNA甲基化作为因变量,建立修正的Logistic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因子对DNA甲基化影响程度依次为平均最小湿度、平均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差,且为正相关;总降水量与DNA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两因素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平均最小湿度、平均气温差、平均日照时数之间对DNA甲基化水平均具有协同效应,总降水量与平均最小湿度和平均气温差之间对DNA甲基化的影响有拮抗作用。

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7-13

摘要: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 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高精度的卫星数据分析结果显示,30 a来全球气温呈振荡变化,除受厄尔尼诺、火山活动等重大自然现象影响外,并未出现异常增温现象,仍处在正常波动范围内;加勒比海地区的历史资料显示,近几千年来海平面以几乎恒定的速率上升,与大气温度无明显关系;从冰芯中获取的信息表明,CO2浓度与气温升高没有必然联系。研究表明,太阳活动、地球系统自组织作用及行星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因此,自然驱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很小。

基于遥感技术的珠海市湿地动态变化分析与研究14-19

摘要:采用1995年TM,2002年TM、ETM+、SPOT和2009年CBERS等多源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对单一的遥感数据、多源遥感数据组合,得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提取湿地信息的方法。在不同环境下,利用不同的数据源对珠海市湿地动态变化、湿地的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进行分析,采用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解译结合及专家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对图像进行解译,最终提取3个不同时期的湿地信息。基于分类结果,得出湿地面积动态变化图,利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别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珠海地区的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和驱动力进行分析。

华南地区1961-2008年暴雨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20-24

摘要: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对华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48 a来,华南年暴雨降水频数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8次/10 a,其中两广地区的东南和西部、海南省呈增加趋势,两广地区中部呈减少趋势;前汛期、后汛期暴雨降水频数均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前汛期为0.05次/10 a,后汛期为0.09次/10 a,后汛期上升速率高于前汛期。华南年暴雨降水总量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6.57 mm/10 a,除粤桂交界地带的中部地区有减少趋势外,其余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暴雨降水量上升速率前汛期为4.75 mm/10 a,后汛期为7.59 mm/10 a,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年暴雨降水平均强度也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19(mm/d)/10 a,其中粤北、海南东部、广西西南以及北部地区年暴雨降水平均强度有增大趋势,其余地区有变小趋势;前汛期暴雨降水平均强度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12(mm/d)/10 a,后汛期暴雨降水平均强度呈不显著的减小趋势,减小速率为0.60(mm/d)/10 a。

华中地区空中水汽资源的输送和收支研究25-30

摘要:采用1980-2009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华中地区5省的四季大气可降水量和水汽输送通量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华中地区四季的大气水汽分布、水汽来源和多年来水汽的收支变化,结果表明:华中地区的大气可降水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水汽分布与纬度最为相关,同时也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春季,华中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太平洋以及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夏季,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以及西风带的输送;秋季,水汽来源最为复杂,分别来自于南海、印度洋以及西风带的输送;冬季,水汽主要来源于西风带的输送。华中地区为水汽的盈余区,南边界为稳定的水汽输入边界,华中地区全年的水汽收支变率同南边界的输入变率一致。

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31-38

摘要: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WRFV3.2、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02年12月12-13日西安地区一次持续大雾天气进行阶段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利用WRFV3.2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雾的范围、强度和生消过程,但模拟白天雾的强度较弱。这次大雾是平流辐射雾过程,其生成的主要因素是:在夜间辐射降温和弱冷空气入侵的共同作用下,西安地区近地层形成冷气垫,造成低空的逆温层结,逆温的存在为大雾的产生和维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地面湿度大,逆温层结抑制了水汽向高空传输和能量交换,中低空水汽的输送,为大雾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在大雾产生和维持期间的微风,有利于近地面的湍流交换,使辐射冷却作用扩散到适当高度,也使水汽垂直输送到一定高度,有利于雾的产生和发展。而白天太阳辐射导致的地面增温是引起大雾减弱和日变化明显的主要原因。

北极涛动对冬季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分析39-43

摘要:根据1951-2009年冬季北京观象台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和NCAR/NCEP逐日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简称AO)对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9 a冬季北极涛动指数与北京极端低温事件显著负相关,有56.7%(57%)的冷夜(冷日)发生在月AO负异常时期,仅17%(20.7%)的冷夜(冷日)发生在月AO正异常时期。进一步分析表明,当AO负位相时,北京地区冷空气暴发的关键系统容易发展,即对流层中层欧亚北部地区易出现阻塞形势,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发展。

2005年河南省秋季持续阴雨天气成因分析44-48

摘要:利用NCEP/NCAR 2.5°×2.5°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和1°×1°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2005年9月14日-10月3日长达18天(18日、22日间歇)的连阴雨天气成因。结果表明:200 hPa出现并且维持的高空急流,异常强大的南亚高压,偏西偏北的副热带高压,以及边界层的偏东风,是造成此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是阴雨天气持续的动力机制;充足的水汽供给,配合强的水汽辐合以及底层偏东风长时间的维持,是这次连阴雨天气降水量较大的主要原因。强冷空气南下、边界层东北急流出现、副高明显东退,使得持续十几天的连阴雨天气彻底结束。

2008年7月13-14日河南大暴雨过程的V-3θ图特征分析49-53

摘要:运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和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对2008年7月13-14日河南省中部、北部地区的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常规天气学角度预报突发性暴雨难度较大,V-3θ图结构分析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天气学分析对突发性强降水预报能力的不足。在郑州、南阳及阜阳探空站的V-3θ图上,能明显看出此次暴雨过程中的水汽输送情况、不稳定层结和滚流的发展变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对预报河南暴雨的落区和持续时间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基于3D GIS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预警分析系统54-58

摘要:介绍了基于3D GIS的厦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预警分析系统的系统框架,阐述了雷达数据的坐标转换和地图投影、自动预警模型、应急通信和三维地理信息应用等关键技术问题,给出3D GIS的应用实例。该系统是完全基于GIS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自动预警模型实现了临近预报的自动预警,应急响应处理方便快捷,提高了临近预报服务的效率。系统实现了模拟三维地形与雷达资料的叠加,使业务人员及时全方位地了解下垫面的地形地貌,为分析未来回波的演变趋势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基于支持向量机和FY静止卫星云参数的降水预测技术59-63

摘要:将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应用于降水与非降水的分类预测。选用FY静止卫星反演的云光学厚度、云顶温度、云顶高度、云有效粒子半径作为特征分量,以Micaps 1 h雨量资料作为是否降水的类别标签,建立预测降水与非降水的分类模型,针对安徽地区2008年5-11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降水类的预测准确率在40%~60%,非降水类的预测准确率在90%以上。在分类模型中多加入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液水路径特征分量后,所得预测结果对降水类的预测准确率有所提高。通过完善和改进分类模型,预测分类的准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该方法对降水预测有很好的业务应用前景。

激光制导波段大气透过特性的仿真计算64-68

摘要: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MODTRAN对激光制导波段的大气透过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大气分子、气溶胶、雾、降雨、水平能见度以及不同探测路径对激光制导波段透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06μm激光在大气传输中大气分子吸收衰减作用非常小,基本可忽略不计;气溶胶的影响较大,且透过率随着能见度的降低而减小;雾和降雨对激光的衰减作用非常明显,在大雾或者中雨、大雨的条件下,激光的透过率非常小,基本很难通过。这些结论对于1.06μm激光制导武器的论证、研制、仿真和作战具有积极的意义。

闪电定位系统异常前后资料的对比分析及其t检验69-74

摘要:为了探讨闪电定位系统异常对闪电定位资料影响的显著性,分别利用闪电的时空分布、地闪强度对浙江省2008年和2007年全年闪电定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008年与2007年闪电时间变化特征差异不显著,时变化和月变化都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空间分布特征变化显著,大多数区域闪电密度都出现了明显变化;地闪强度(包括正闪和负闪)累积百分比也未有显著性变化,无论正闪还是负闪,50 kA以下闪电占绝大多数。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2008年和2007年的闪电定位方式和大气环流特征,认为浙江省闪电定位系统异常前后未造成资料明显差异。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综合评述
水信息学及其进展75-79

摘要:水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对水体中的一切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判断的一门交叉学科。为加深对水信息学的认识,使其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探讨了水信息学的由来、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不难看出,国内的水信息学虽发展迅猛,但与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急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加快其发展步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水利现代化事业。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CTL-713C型天气雷达发射机故障检修方法80-84

摘要:通过分析CTL-713C型天气雷达发射机各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得出发射机工作信号流程示意图,提出了发射机故障诊断方法和原则,对发射机几种常见的故障现象及检修方法进行了分类,并通过实例分析对发射机故障诊断方法和原则进行了检验。

新农村住宅的直击雷防护技术分析85-90

摘要:分析了农村雷击事故频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的原因;根据新农村住宅的特点,介绍了新农村住宅直击雷防护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步骤;并提出加强雷电灾害预测预警、在农村普及雷电科学、加强雷灾多发区公共防雷设施建设的建议。

气象观测场直击雷防护装置的改进91-95

摘要:气象观测场的避雷针位置与接地方式直接影响自动探测设备的运行安全,不同的泄流方式产生的雷电效应不同;雷电流被引入地下时,自动气象站数据传输线还可能因接地的不同产生二次雷电感应。利用风杆拉线分流,数据线、控制器电路板屏蔽,以及"爪型"接地,可有效防御直击雷危害。

《气象与环境科学》征稿简则96-96

摘要:《气象与环境科学》是由河南省气象局主办,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协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表有关大气科学、应用气象、生态与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研究成果和有独到见解的综述性论文。本刊旨在促进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及生态与环境科学的繁荣,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及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为气象、农业、环保、水利、林业、民航等部门及相关高校搭建一个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气象及农业、环保、水利、林业、民航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