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B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热量和水汽收支分析1-5

摘要:利用NCEP/NCAR每日4次全球再分析1°×1°网格资料,计算了2007年7月18日河北南部暴雨过程的水汽通量、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分析了降水区热量和水汽收支的变化,并探讨了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是由沿低涡切变线相继生成并强烈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当有强对流发生并伴有强降水时,就会有强的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出现,且与强降水区基本对应,对流层上半部的相对冷层为暴雨区上空积云对流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

洛阳2009年10月4日高影响天气预报失误原因分析6-10

摘要:2009年10月4日午后,洛阳市的市区、新安、宜阳、嵩县一些乡镇出现明显的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中短期预报出现漏报失误,由于其发生在国庆、中秋双节和秋收秋种关键期,给洛阳气象服务造成很多不良影响。针对预报失误原因和小概率强天气发生的各种机理,利用天气图、雷达回波、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高影响天气发生在弱的垂直风切变、地面冷空气抬升的有利条件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报难度大和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先前征兆不够明显是失误的根本原因;中气旋、垂直液态水含量跃增、强的组合反射率因子和高冰雹概率等产品对短时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准确预报对流风暴是否越过黄河也是提高洛阳市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根本。

喀什地区近58a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分析11-16

摘要:利用喀什地区195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用经验函数拟合法和小波分析法对喀什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和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趋势分析中发现,喀什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已呈现出较明显的升高和增加趋势。近58a年平均气温增加了1.3℃,主要在4-10月的冬半年增温较明显,并呈现冬暖夏凉的现象;年降水量增加了0.94mm,且降水量异常主要表现为降水异常偏多的情况。喀什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在20世纪60年代末前呈降低趋势,60年代末后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距平在50年代末前呈减少趋势,50年代末后呈增加趋势。月平均气温距平近58a存在93.5月(7.79a)的主周期,月降水量距平存在88.3月(7.35a)的主周期;喀什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在2009年后将处于偏低期,年降水量距平在2010年后处于偏高期。

2009年6月连续高温过程的诊断分析及预报预警17-22

摘要:通过分析济源历年6月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发现。2009年6月高温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高温强度强的特征,是济源1960年以来夏季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环流资料分析2009年6月21-26日济源市连续≥39℃的高温天气特点及成因得出:贝加尔湖高压是导致济源产生极端高温的重要天气系统;晴空辐射增温、强烈动力下沉增温作用、地面热低压的直接热力加热作用以及济源市特殊地形使气流沿太行山山坡或山地下滑而产生下沉增温,对高温的产生起到了增幅作用。

一次影响河南的西南涡演变及造成的暴雨分析23-29

摘要:利用MICAPS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一次典型东北路径移动西南涡演变及产生的致洪暴雨进行研究。通过对低涡的生成源地、环流特征、移动路径、强度变化、生命史及所形成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影响低涡致洪暴雨的天气系统配置,为影响河南地区的低涡及致洪暴雨预报提供依据。

2008/2009年冬季北极涛动对河南冬季干旱的影响分析30-33

摘要: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2009年冬季河南干旱主要发生时段的大气环流状况及干旱缓解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干旱发展主要阶段,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欧亚中高纬度环流长时间维持阻塞形势,东亚冬季季风偏弱,印缅槽区被反气旋控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欧亚地区环流异常长时间维持导致河南发生干旱。2009年2月大气环流发生转变,北极涛动转为负位相,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南下,低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向内地输送水汽,在冷空气与水汽条件配合下,河南2月份经历多次降水过程,旱情得以缓解。

2008年12月两次强冷空气对河南影响的差异34-39

摘要:采用NCEP/NCAR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河南省2008年12月3—6日和19—22日的两次强冷空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前期中层均为强盛的西北气流,天气晴好,气温偏高。对河南的影响均以强降温和大风天气为主,最大降温幅度接近,3-6日过程冷空气持续时间更长,强降温范围更广;后一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降温主要在豫东北部,大风更为明显。2)前一冷空气过程为“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后一过程为“横槽转竖型”。冷空气源地均为新地岛以东洋面;均在贝加尔湖一带形成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加强,形成异常强的冷高压和冷中心,是造成两次强降温的主要原因。3)第一次冷空气为偏北路径,后一过程为典型的中路路径。4)过程中大风与强的正变压、强冷空气下沉运动引起的动量下传及其到地面时的强度和落区存在紧密联系。

一次大暴雨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40-43

摘要:通过对2008年5月3日发生在驻马店市正阳县的大暴雨过程中的环流形势、稳定度及多普勒雷达产品的分析发现:驻马店地区K指数=38℃、SI=-2.0℃、△θse=3.8℃,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不稳定能量;500hPa低槽和700、85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入侵,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产生了大暴雨。利用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可确定雨区及其移动方向;利用径向速度资料,可确定辐合带;利用风廓线资料,可确定温度平流、垂直风切变及冷空气入侵。

平顶山近50a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44-46

摘要:利用平顶山地区7个气象站1957-2008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直线回归法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该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春、秋、冬季为上升趋势;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平顶山市区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夏季为增加趋势,春、秋季为减少趋势。高温、低温、暴雨日数呈减少趋势。

用五级频率方法预报栾川汛期旱涝趋势47-50

摘要:利用栾川1983-2009年降水量、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气象资料,筛选出当年1月中旬平均气温、1月降水量、3月最大绝对湿度、4月平均风速、12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和上年11月极端最高气温等6个与汛期降水量相关性强的预报因子,并合理组合,根据各组预报因子距平对应的各级降水量出现的频率,作出汛期降水量趋势预报。经对1983-2007年汛期降水量回报,完全正确的历史拟合率为64%(16/25),基本正确的拟合率为92%(23/25);对2008和2009年试报,结果完全正确。

2007年我国北方秋季连阴雨的天气学成因分析51-55

摘要:利用数值预报模式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连阴雨时期大气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和物理要素的平均场,结果表明:该次连阴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且稳定维持,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强,脊线偏北;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盛行的偏南气流及700hPa西风带短波槽沿副高西北缘东移,是造成长期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条件均有利于黄河流域形成降水。

基于TRMM的热带气旋降水云系多谱段辐射特征分析56-61

摘要:利用TRMM卫星测雨雷达、微波成像仪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的探测资料,以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为例,研究了热带气旋在海面上强烈发展时期的降水云系多谱段辐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可见光资料反映了云的厚度信息,红外(亮温)资料反映云顶高度信息,可以较好地反映台风云系所表现台风的外观,但对台风云系覆盖下的细节特征的探测能力则有限。微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揭示台风云系中各种粒子的三维分布特征。微波通道亮温与PR降水的相关远大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的效果。不论是可见光、红外还是微波亮温,与高层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总大于其与低层降水的相关系数。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辐射率与降水正相关,相关系数随频率减小而减小;中红外和两个红外分裂窗区的亮温与降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随频率减小略有增大。TMI低频通道的亮温与降水正相关,相关程度随频率减小略有减小;TMI高频通道的亮温与降水负相关,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随频率减小而减小。

新安近30a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62-66

摘要:通过对新安1979-2008年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了新安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及季节变化的一些特征:近30a新安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气温以每10a0.46℃的速度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以每10a1.06℃的速度上升;冬季低于-5℃的天数以每10a7.29天的速度减少。近30a新安的降水量以每10a34.99mm的速度减少。

卢氏县暴雨趋势预报方法探讨67-70

摘要:利用卢氏站1952-2005年汛期7—8月暴雨日资料,分析了暴雨发生时的单站要素和能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开始前,单站气温高、气压低、饱和差大,降水开始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饱和差减小;强降水开始前,低空西南急流不断为暴雨区上空输送高温、高湿空气,使这一地区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暴雨一般出现在高能舌附近850hPapθse较密集的能量锋区上。根据上述要素变化特征及不同影响系统,筛选出不同系统影响时的预报指标,建立了卢氏单站暴雨预报模式。

一次副高雨雾的诊断分析71-75

摘要:应用实测资料和ECMWF、T213模式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7—9日由于西太平洋副高的北进南撤,在河北中南部产生的雨雾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500hPa我国大陆高度场和温度场均是∏字型结构,对西太平洋副高的进一步西伸和水汽向河北的输送起到了制约作用;河北中南部上暖下冷的气团配置,是造成河北中南部大气稳定的一个原因。对流层弱的气压场和风场,是大气层结稳定的一种表现。500hPa小冷槽的东移,是产生雷暴和短时强降水的触发机制,以及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南撤的一个重要因素。地面均压场的建立及近地面辐射冷却为大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风速和冷却条件。

卢氏县降水天气系统统计分析76-78

摘要:统计分析了影响卢氏县降水的天气系统,结果表明:冬春季节可能造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有西风槽、低层东北风和高空西南气流相结合、高空西南气流和地面倒槽相结合等,夏秋季节有西风槽、东西向切变线、南北向切变线、黄淮气旋、华北冷涡、高空强冷平流区、偏南气流等。华北冷涡、高空强冷平流影响时,产生冰雹的可能性很大;西风槽、东西向切变线、南北向切变线、黄淮气旋、偏南气流影响时,有利于暴雨产生。

2009年秋季沈丘县连阴雨天气过程分析79-82

摘要: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了2009年9月7—20日沈丘县出现的历史罕见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副高脊线位于25°N以北、西伸脊点位于108°E,北部冷空气南下受副高阻挡,在40—50°N形成平直西风带锋区,锋区南侧偏西西北干冷气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交汇,切变系统频繁建立,是导致该区连阴雨天气的产生机制。亚洲两槽-脊型建立,蒙古东部低涡加强、东移南下,副高脊线南撤至20°N附近,预示了连阴雨天气结束。

邯郸市电线积冰的气候特征及气象条件分析83-85

摘要:利用邯郸市气象观测站1981—2008年的电线积冰观测数据资料,对邯郸市电线积冰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电线积冰日数呈减少趋势;电线积冰均发生在采暖期内,其中1月份最多;邯郸电线积冰多为雾凇造成,具有重量轻、危害小的特点。产生电线积冰时需同时具备低温和充足水汽两个条件。邯郸发生电线积冰的高空环流形势分平直环流型、低涡型、两槽-脊型和阻塞高压型等4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