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支持向量机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1-6

摘要:支持向量机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机器学习新算法,采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把学习问题转化为一个二次规划问题来获得最优解,克服了BP神经网络方法中无法避免的局部极值问题。根据支持向量机的原理和方法,在介绍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汾河水库上游流域自然及水文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径流预测模型,利用1990-2005年的水文资料进行了检验,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预报模型的精度比BP神经网络有提高,且月径流和非汛期日径流中的预报结果可以用于指导实践。

郑州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时空变化研究7-13

摘要:利用激光粒子计数器和颗粒物自动测定仪测量的郑州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数浓度和质量浓度,分析了局地气溶胶的干沉降和湿沉降以及郑州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郑州市局地区域大气气溶胶中粒径≥2μm的粒子,沉降速度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而粒径≤0.3μm的粒子,沉降速度变化不大;湿沉降率大于干沉降率。气溶胶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17:00-19:00为最高峰,6:00-9:00为次高峰,这是早晨及下午上下班汽车运行高峰期向大气排放的尾气和汽车扬尘所致。在垂直分布上,45-80 m处的粒子数多于1.5 m处的粒子数;在水平分布上,交通建筑区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功能区的浓度。

河南省夏玉米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研究14-19

摘要:根据夏玉米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确定了河南省夏玉米的气候区划指标和相应等级。利用河南114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地理信息,采用G IS技术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资源进行了网格推算。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将全省划分为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3个分区,并分别评述了各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建议。最后利用各县(市)夏玉米种植面积比例对本次区划结果进行了验证。

河南水灾变化及典型水灾年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20-24

摘要:利用河南1950-2007年的逐年水灾统计数据,对水灾年的时间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典型水灾年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50-2007年的58 a中,河南年年都出现水灾,全省水灾受灾面积〈66.7万hm2的有28年;〉66.7万hm2的有30年,约2年一遇;受灾面积〉133.3万hm2的有17年,约4年一遇;〉333.3万hm2的有4年,约15年一遇。在河南的典型水灾年,中高纬度的长波和南支系统都有很强的稳定性;亚洲中高纬阻塞形势非常明显,在西西伯利亚上空出现了强烈的偏北风分量,因而冷空气暴发南下非常频繁;副热带高压脊线在24°N左右,584 dgpm线呈西南东北走向,将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充沛水汽带到内陆。河南省正处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支系统带来的暖湿气流交汇的区域,这是造成河南省出现严重水灾的主要原因。

近48a山西暴雨日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25-31

摘要:利用山西省68个气象台站近48 a(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变换以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暴雨发生次数(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省暴雨发生次数存在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暴雨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南的晋东南一带;在季节分布上,暴雨主要出现在汛期(5-9月),特别是主汛期(7-8月)是全省暴雨最集中的时段;在旬季分布上,暴雨次数从5月中旬开始缓慢增加,7月上旬则急剧增加,7月下旬达到峰值。近48 a来全省暴雨日数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7月份下降趋势最为明显;上世纪70年代末暴雨发生次数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转折,全省大部分地区暴雨发生次数有所减少,特别是在晋东南南部一带和吕梁山北部地区减幅最大。

郑州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32-36

摘要:通过对1992-2006年郑州酸雨观测站数据以及2001年4月-2006年12月郑州空气质量逐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郑州市降水酸性呈现增强趋势,主要发生在秋、冬两个季节,频率在40%以上,冬季酸雨发生天数要多于秋季,降水酸度在秋末至12月较强。影响酸雨的主要因子为PM10、SO2与NO2浓度和降水量,PM10主要通过与酸性气体的化学反应来影响降水电导率K值,降水对大气中PM10的净化有较强的作用。连续性降水过程中降水pH值有减小趋势的占57.14%,主要在于降水对地面的湿润作用有效地阻止了来自地面的可溶性微粒进入大气中,不能足够吸收大气中酸性物质,致使酸性物质直接进入降水中造成降水持续酸化。

太行山东部两次典型酸雨天气过程对比分析37-41

摘要:针对太行山东部地区2008年4月出现的2次酸雨天气过程,利用表征大气热力和动力学物理量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弱酸雨天气太行山区为强盛的上升运动所控制,上升运动可达200 hPa,致酸污染物可通过垂直运动向外扩散。强酸雨天气中低层为下沉运动,抑制了污染物的扩散。强酸雨区域处于850 hPa全风速的最大值轴线的右前方,该处为下沉气流控制,不利于致酸污染物的扩散。两次酸雨过程低层均为对流性不稳定,但强酸雨日假相当位温垂直变率明显小于弱酸雨日垂直变率,且中高层与弱酸雨日相比为稳定性层结。

两次冰雹过程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42-47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长沙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8年4月8日和2009年3月21日发生在湖南的两次春季冰雹天气对比分析发现:这两次过程前期形势均为500 hPa西风槽以阶梯槽的形势影响湖南,槽前配合有冷锋南下,锋前的西南倒槽明显发展,低槽、切变以及冷空气是其主要影响天气系统;通过雷达产品对比分析发现,4月8日过程是一次典型的超级单体过程,3月21日过程为一次强飑线过程,在降雹前VIL值均有明显的反应。

河南省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非地转湿Q矢量分析48-52

摘要:利用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根据非地转湿Q矢量对2005年8月28-29日河南省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试图找出非地转湿Q矢量与大暴雨过程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区和非地转湿Q矢量辐合区以及上升运动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产生在低层负的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区域内,非地转湿Q矢量所激发的次级环流有利于暴雨的维持和发展,暴雨落区位于次级环流的上升支一侧。

2007年8月2日郑州大暴雨过程分析53-58

摘要:利用探空资料、Tbb资料及郑州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对2007年8月2日发生在郑州市的短时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郑州短时大暴雨在高空低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线共同影响的有利大尺度环境条件下,产生在高温高湿的辐合中心,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性不稳定大气层结为此次短时大暴雨提供了大量的位势不稳定能量;此次短时大暴雨是超级单体风暴产生的,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中基本反射率和径向速度产品都具有明显特征;卫星云图上Tbb低值区及强对流云团与强降水中心相对应。

近48a台北市气温的小波分析59-62

摘要:利用Morlet小波分析了1961—2008年台北市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小波变化特征,揭示了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结果表明:台北市年平均气温存在多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有3个明显的特征时间尺度,分别是4 a、6-8 a和14-16 a;除14-16 a的时间尺度在整个研究时段都很明显外,其他尺度的周期阶段性都较强;以14-16 a的特征时间尺度为主周期;台北市的气温变化还表现出突变的特点;近48 a来,台北市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3℃/10 a,气温升高的趋势十分明显;未来2年气温在总趋势上升的前提下将处在一个偏冷期。

2009年11月10-12日河南北部暴雪天气诊断分析63-67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C卫星产品,对2009年11月10-12日河南北部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图上在中高纬地区形成稳定的"两槽一脊"环流形势,出现"南槽北脊"结构,低空急流显著发展,850 hPa盛行偏东气流,地面图上河套倒槽与回流形势同时发展,触发了这次暴雪天气;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重要启动机制,中低空正涡度平流中心和温度冷平流中心先于暴雪出现,对暴雪天气预报有指示作用;低层冷空气较强,高层暖湿空气较强,这种"冷垫"与"暖盖"稳定形势是这次连续性区域暴雪产生的重要热力条件。

运用能量学方法分析大冰雹的落区68-71

摘要:运用大气能量学的方法,对2002年7月19日发生在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降雹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冰雹均出现在高空能量锋区以内,落区在低层湿有效能量平流正值中心附近。利用能量分析作为预报基础,再结合地面和雷达探测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有无冰雹天气及冰雹落区的预报结论。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反演云体含水量72-77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反射率因子Z与含水量M的Z-M经验关系式,反演云体含水量。计算域定为以雷达站为中心、水平边长为150 km的正方形格点域,垂直高度为30 km,分辨率是1 km×1 km×1 km。通过对2006年4月11日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次飑线过程的分析,利用反演软件计算该飑线云体的含水量分布,构建了CAPPI和VCS及整层VIL(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3种显示方式。反演结果与实测的雷达基本反射率产品、雷达CAPPI反射率产品、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产品对比分析表明,反演的含水量分布及中心位置与雷达产品结果吻合,且利用Z-M经验关系式反演的含水量M反映了含水量的三维分布,较雷达VIL产品更能显示真实的含水量状况。

山区雨水利用现状分析78-80

摘要:通过对山区雨水利用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山区雨水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在山区开展雨水利用的必要性。通过新密市集雨自压节灌工程实例,证明集雨工程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等特点,可有效解决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云台山景区降水资源调查分析81-84

摘要:利用景区水库的降水和水文观测历史记录,采用对邻近气象测站测值进行同比气候差订正的方法来弥补少量资料的断缺,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资料链条。运用与周边气象站对比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景区降水、泉瀑汇流水量的年度分布、多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台山景区降水资源较周边地区显著偏多,降水主要集中在汛雨阶段,多局地性的暴雨、大暴雨日;景区库区来水量分为丰、平、枯年,与汛期降水关系密切,其降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期正在向少雨年代过渡。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综合评述
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技术研究85-89

摘要:强对流天气是严重危害人民生活的危险性天气,特别是对于空中飞行有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外主要的临近预报技术包括利用雷达资料的雷暴识别和跟踪技术、利用卫星资料的强降水估计,概率预报技术、概念模型和数值模式预报技术等。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方法和主要业务系统,分析了临近预报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基于Web的河南省农业气象指标查询系统90-93

摘要:在对多年农业气象指标收集整理和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建立农业气象指标数据库,开发了基于Web方式的农业气象指标查询系统。该系统针对河南省主要的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进行全生育期"适宜"和"灾害"气象指标的浏览查询。系统操作灵活、简便,工作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