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B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2008年4月7—8日暴雨过程诊断分析1-4

摘要:利用探空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Tbb资料及云图资料,对2008年4月7-8目发生在河南省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低槽及中、低层低涡系统的影响下产生的;Tbb低值区及红外云图的强对流云团与强降水区域相对应。涡度、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对暴雨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008年6月3日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5-8

摘要:利用Micaps资料及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几方面分析了2008年6月3日下午郑州新郑机场遭遇的一场历年少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形成于东北冷涡东移过程中,旺盛的暖湿辐合上升气流提供了对流暴发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中层相对较干的暖层结有利于积聚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低层冷空气的入侵是对流暴发的触发机制。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揭示了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移向和强度变化。

河南洪涝灾害灾后损失评估方法的研究9-12

摘要:根据河南实际情况,提出了评估洪涝灾害灾后损失的伤亡人数、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3个评估指标和特大灾、大灾、中灾、小灾等4级评估等级,并采用洪损指数作为洪涝灾害损失的相对度量指标。最后给出了一个损失评估应用实例,验证了评估方法的有效性。

一场罕见的3月份区域暴雨天气过程分析13-15

摘要:2007年3月3日,商丘市受高空低槽的影响,出现了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区域性暴雨,达到暴雨的县有3个,其他县均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此次暴雨是商丘市1961年以来3月份第一次区域性暴雨。通过高空形势和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分析可知,高空低槽和低空急流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造成的暖湿空气辐合上升是产生此次暴雨的触发机制。

郑州市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16-18

摘要:利用1961-2007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郑州市霾天气时空分布及相应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郑州市霾日数月、季变化表现为1月最多,8月最少;10月至翌年3月霾日数占全年的75%。年霾日数呈阶梯式上升趋势,60年代年平均霾日数6.6个,与本世纪初年平均霾日数的81.1个相差75个。霾天气发生时,多为正变压、负变温;相对湿度在20%-59%之间;风速〈3m·s^-1,风向在NE-ESE-S范围内概率较大。

鹤壁市夏季一次雹暴过程的成因分析19-22

摘要:运用天气图、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2005年6月19日发生在鹤壁的雷雨大风、并伴有局地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低层θse高能舌区内,地面冷锋移到500hPa高空急流出口区下方左侧时,高低空次级环流耦合,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是这次强对流天气产生的直接原因。

WRF模式对焦作2008年汛期降水的检验23-26

摘要:利用WRF模式2008年6—8月逐日降水预报产品资料,对焦作7站降水预报进行分月分时段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对焦作市0~12h的晴雨预报能力最强,各月各站均在71%以上,其中6月最高,有6站准确率均在80%以上;12—24h平均睛雨准确率大部分站都在65%左右。对降水的定量、定性预报能力,前12h明显优于后12h;对小雨、中雨预报效果较好,对大雨也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对暴雨降水预报能力较差,空报率、漏报率较高。总体看来,模式的空报率、漏报率较高,且空报率大于漏报率。

济源市夏季高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及预测模型27-30

摘要:统计分析了济源1971-2007年夏季的年、月、旬气温资料,发现高温日数多发生在6—7月份,年高温目数多为14—20天,且具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利用小波方法分析济源高温目数发现,1971—1990年高温日数存在8a左右的周期震荡,1990—2007年震荡周期有减小趋势,约为6a左右。应用模糊马尔科夫模型对济源市高温日数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况吻合。

淮北地区一次连续性暴雨的成因分析31-36

摘要:利用各种常规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7-10日发生在淮北大面积连续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发生机制及成因。本次大面积连续性暴雨的天气形势为两槽-脊型,旺盛的水汽在冷空气促发下形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中低层有很强的切变和暖湿平流,从而不断生成中尺度对流云团。此次移动性暴雨过程的前期由不断向东移动发展的MCS造成,后期降水则由低涡切变线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引起。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副高西伸至淮河以南地区,冷暖空气在淮北地区交汇,且切变线稳定少动,是此次连续性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因素。

2008年7月23日日照市大暴雨成因分析37-41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3日发生在山东省日照市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变及地面气旋是此次日照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空西南气流和低层偏东气流为大暴雨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潜在不稳定能量和强烈的垂直运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也是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形成的重要因素。

青岛城区一次冰雹过程分析42-45

摘要:利用常规探测和区域自动站、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5月28日发生在青岛市的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是在高中低3层都有冷涡系统且呈前倾槽结构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925hPa的西南急流和中高层的不稳定都有利于冰雹云的形成;冰雹发生前,青岛城区上空低层大气逆温、逆湿,中层有干冷空气入侵,为冰雹云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造成5月28日青岛城区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超级单体雷暴,冰雹云的移动和冰雹落区与地面中γ尺度气旋相对应。

豫北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物理量场结构特征46-49

摘要:通过对2008年6月25日发生在豫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发现:中低层的风切变和冷空气的入侵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大气液态含水量指数、0℃层高度的气压与570hPa之差、-20℃层高度的气压与370hPa之差,可以预示未来强对流天气中是否会产生冰雹;大气液态含水量指数、低层水平螺旋度、风的v分量的垂直切变、0℃层高度的气压与570hPa之差、-20℃层高度的气压与370hPa之差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以及产生区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焦作6-8月降水集成预报试验50-52

摘要:在统计我国T213、日本及德国数值预报产品对焦作6-8月降水预报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决策加权法将三者进行集成,对比分析集成预报与单种数值产品在2008年汛期的预报评分,结果显示:总体状况而言,集成预报好于单种产品做出的预报。

全球变暖背景下鹤壁寒潮活动的变化53-55

摘要:利用1963-2008年鹤壁2个观测站的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近45a鹤壁寒潮活动的特征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寒潮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而且与华北地区的均值差异较大;寒潮具有两次跃变异常,分别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和90年代后期;寒潮活动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减少频数为0.4次/a,这主要与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

一次冬季持续性低温多雪天气成因分析56-59

摘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实况资料,分析了2008年鹤壁冬季长时间低温多雪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冬季拉妮娜现象影响引起欧亚中高纬高空环流形势异常,为鹤壁出现冬季长时间低温多雪天气提供了气候背景。冬季欧亚中高纬高空西高东低的经向环流形势长时间稳定维持,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稳定偏西偏北,是鹤壁出现冬季长时间低温多雪天气的重要原因;地形对天气过程强度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此外,拉尼娜事件发生使鹤壁易出现冷冬多雪天气现象,且拉尼娜峰值期往往与鹤壁冬季低温多雪时段同步。

2008年1月洛阳持续低温降雪天气综合分析60-64

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08年1月中旬洛阳市出现的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异常活跃的西南气流源源不断向东输送是降雪的主要水汽来源,中低层切变线和低压环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贝加尔湖西南侧的冷空气分股扩散南下为降雪提供了有利条件;冷高压的轴向、强度及位置与低温及降雪的持续时间关系密切;中低层西南风速辐合、切变线及冷空气的位置可反映出强降雪的落区。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降雪的开始、结束时间预报较好,对持续的低温天气趋势预报较成功;日本传真降水预报08时12h、72h和20时36h准确率最高,漏报率相对大于空报率;T213预报24h降水、日本格点预报12—24h降水、德国预报36—72h降水准确率较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空报率大于漏报率,预报量级偏大概率较大。

2008年1月濮阳市低温阴雪成因分析65-69

摘要:利用2008年1月欧亚地区500hPa平均位势高度距平场、1月中下旬500hPa平均位势高度场、1月气候监测资料及本市1961—2008年1月气候要素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学方法,对2008年1月濮阳市出现的低温阴雪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濮阳市2008年1月出现持续低温阴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与大气环流异常和“拉尼娜”事件两方面的大气候背景有关。1月中下旬大气环流稳定少动,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不断南下的冷空气在黄河及以南地区多次交汇,是濮阳市出现持续低温、阴雪天气的根本原因。在中高纬度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经向度加大和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的环流背景下,濮阳市1月易出现气温偏低、降雪偏多的天气。乌拉尔山有阻塞高压存在,在贝加尔湖两侧(50__60。N之间)有东西向横槽形成,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较强,是濮阳市冬季出现低温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在“拉尼娜”事件负距平峰值出现时间最临近年的冬季,1月濮阳市出现低温多雪的气候概率较大。

中γ尺度大暴雨的生成与特征70-73

摘要:利用天气图、多普勒雷达回波图及FY-2C卫星云图资料对一次中γ尺度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天气背景、生成机制等方面分析,发现这次中γ尺度大暴雨具有如下特征:暴雨产生必须有充足的水汽源和输送路径;特定的地形有利于对流的生成和加深发展;稳定少动是孤立云团产生大暴雨的保证;地面辐合线、辐合区、逆风区的出现有利于暴雨定位和定量的精确预报;消散雷暴云的西侧或后部也能生成新的对流,并能形成强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