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7·13郑州大暴雨成因与可预报性分析1-7

摘要:2008年7月13--14日郑州市出现局地大暴雨,24h降雨量达174mm,为1951年以来第二高值。这次大暴雨主要由两个时段的强降水累计而成,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通过对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发现:第一时段的强降水由副热带高压内部产生的局地对流云团加强造成,对流层底层东风气流的加强提供的水汽输送和动力抬升作用,促进了对流发展;新生云团进入潮湿的大气环境中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针对降水具有的明显中尺度特征,综合分析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发现: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组合风廓线拼图可以很好地监测中尺度系统的演变趋势;区域自动站的10min极大风速场上显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郑州附近的气旋中心维持时段,与对流云团影响郑州及强降水时段对应。因此具有中尺度特征的局地强降水,可由雷达、自动站等信息作出短时临近预报。

早稻产量综合动态预报方法研究8-12

摘要:利用湖南省早稻产量与发育期、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和日日照时数等资料及早稻生理气象指标,在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动态预报方法的基础上,引进早稻生育期内对产量有较大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早稻产量综合动态预报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早稻产量增减趋势预报和定量预报上,正(准)确率都有所提高。

新疆阿勒泰地区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分析13-19

摘要:利用阿勒泰地Z7个气象站1963--2004年0cm地温和气温月平均资料,采用统计法、趋势和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地气温差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突变。研究表明:该地区地气温差6月最大,12月最小;暖季最大,冬季最小,常年存在随季节变化的高低值区域与海拔和地形有关。地气温差受大尺度气候异常的影响,第一载荷向量场反映全区一致的性质,第二、三载荷向量场具有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线性趋势分析表明,地气温差12月一次年2月呈显著下降趋势,4--9月和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过渡季节3月和10-11月趋势变化不显著。突变检验表明,10--11月、12月一次年2月该地区地气温差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的突变,与其他文献的结论不同;3月、4-9月和午均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发生了显著的突变,与其他文献的结论及新疆气候的突变较为一致。

保定市2009年冬季气温分析20-24

摘要:采用保定市1955--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保定市冬季(12月一次年2月)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并从温室效应和海洋温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冬季气温异常的原因。分析发现,保定市冬季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周期性和加速上升趋势。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是显著的,可见一元回归模型在气温统计分析预报应用上有相当的准确度。

河南省紫外线辐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25-28

摘要:利用2005年以来的河南省18个地市级气象台站的紫外线辐射监测数据,分析了河南省紫外线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定量分析了云量、能见度及相对湿度等因素对紫外线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省紫外线辐射年平均值总体表现为中部和南部较高;冬季西北地区紫外线辐射较高,夏季在西部、豫东南到豫北西部有两个高值带;季紫外线辐射均值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的特点。紫外线辐射强度与总云量、低云量及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能见度呈显著正相关。

河南省近年来遥感监测的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分析29-32

摘要:森林火灾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其发生原因不仅来自于自然因素,从众多的火灾调查中发现,更多地来自于人类活动因素,其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和规律,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对2003--2008年春、冬季(11月-次年4月)河南省森林防火期内遥感监测并已查明的森林火灾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河南省森林火灾近年来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冬、春之交的3月为森林火灾的高发月份;从火灾的日变化规律来看,12-15时为一天中森林火灾的高发时段;从火灾发生的空间分布来看,伏牛山南麓发生森林火灾的频率较高。

濮阳棉铃虫气象预报模式的建立与应用33-36

摘要:根据濮阳市气象条件的变化对棉铃虫特别是对棉铃虫虫源影响的特点,按照棉铃虫繁育规律,将棉铃虫周年活动期划分为秋季预蛹期、越冬期、春季羽化期、夏季危害期4个阶段;分阶段选取有昆虫学、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子,通过归一化处理和加权组合,组成棉铃虫气象指数,建立多时效、归一化棉铃虫气象预报模式和分析、评价指标。

小麦发育期对冬季积温变化的响应分析37-39

摘要:利用沁阳站1980--2007年冬季积温和小麦发育期资料,分析了冬季积温和小麦发育期的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和典型年份对比方法探讨了冬季积温对小麦发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07年冬季积温增加率为6.8(℃·d)/a,1995年以后小麦发育期基本持续提前;冬季积温与冬小麦各发育期呈负相关,最显著的是起身期,其次是抽穗、开花、返青期;冬季积温典型偏高年份作物平均发育期比典型偏低年份的早,最明显的是起身期,提前了26d,其次是返青期为21d,再次是全生育期为16d。

郑州市大雾气候特点及一次个例分析40-43

摘要:为了了解近20a郑州市大雾的时空变化特征,根据1980--2005年郑州市大雾观测记录,统计分析了这一时期郑州市大雾的变化特点及产生大雾时的气象要素特征;并利用河南省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从要素场、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对2007年12月25--27日郑州市大雾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年雾日数呈下降趋势,每月都可以出现大雾,但12月最多,6月最少。降水后较大的相对湿度、稳定的大气层结以及近地层较小风速等是大雾形成的必要条件。

沙澧河流域防汛气象预报服务效益评估方法44-46

摘要:为了便于沙澧河流域防汛气象预报服务效果的比较和评判,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从预报准确率、预报服务覆盖率、预报服务时效率、可能预防能力等4个方面对气象服务效益进行评估,给出了定量评估的方法。其中,预报服务时效和预报准确率是决定防汛气象预报服务效益大小的因子,这两个因子具有可提高的潜力,是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和防汛效益的研究重点。预报服务时效和预报准确率同时提高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忽视的。

草温、0cm地温、气温间变化规律分析47-50

摘要:利用2008年信阳、郑州、南阳、商丘4个国家基本(准)站草温、0em地温和气温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冬、夏)、不同天气条件下草温、0cm地温、气温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冬季无积雪和夏季的晴天,草温变化的振幅最大,位相靠前,0cm地温居中,气温变幅最小;冬季有积雪时,0cm地温在0℃左右变动,草温和气温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幅度。从全年月平均值变化来看,0cm地温〉草温〉气温;逐月极端最高值,0cm地温〉草温〉气温;逐月极端最低值,草温〈0cm地温〈气温。用草温比用0cm地温和气温能更好地判定霜的出现。

焦作市旅游景区最低气温预报方法51-54

摘要:利用2007年10月--2008年9月ECMWF资料和设立在4个景区(修武县的云台山、青龙峡,博爱县的青天河,沁阳市的神农山)的四要素气象站采集的气温数据,以及焦作市、修武县、博爱县、沁阳市4个观测站的气温数据,应用温度方程理论,建立焦作市、修武县、博爱县和沁阳市的站点最低气温预报方程,再根据景透内最低气温与所在县(市)局观测站的逐月气温距平,利用二次迭代法修正最低气温预报方程,从而得出4个景区的最低气温预报方法。方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值误差绝对值都在3.0℃以内,平均误差为0.9℃。

2008年6—8月河南空中云水资源分布特征55-59

摘要:利用FY2号卫星观测的2008年6—8月OLR资料和T213提供的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2008年夏季(6—8月)河南空中云系特征和水汽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实时OLR产品图像可以作为一幅天气图,进行数值化分析和处理。OLR值可以反映中高纬地区对流活动的强弱。2008年夏季,OLR的月平均分布与夏季月总降水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相对湿度月平均分布与河南省月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

河南省冬小麦灌溉需水量及年型特征60-64

摘要:本文以麦田水分平衡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冬小麦需水量、生育期降水量和底墒水储藏量3个分量的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的影响。不同气候年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和前一年夏季降水量对冬小麦灌溉需水量有很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灌溉需水量等值线基本上呈纬向分布,自南向北逐渐增大。正常年零值线大体位于卢氏、嵩县、许昌、鄢陵、柘城至永城一线。在此线以北必须进行灌溉,其灌溉量愈向北愈大,从50--100mm到100--200mm;零值线以南,不需要灌溉。丰水年零值线大约向北移动0.5~0.8个纬距,全省灌溉面积和灌溉量明显减小,零值线以北灌溉量约为50--150mm;歉水年零值线南移,与正常年相比,大约向南移动1.0~1.5个纬距,灌溉面积和灌溉量明显增大,自零值线向北,灌溉量分别为50--100、100--200和200mm以上。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综合评述
我国沙尘灾害遥感监测研究与展望65-68

摘要:沙尘暴是一种强自然灾害,目益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重要问题。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遥感数据的大量出现,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沙尘灾害不仅弥补了传统监测手段时空分辨率的不足,同时也是沙尘灾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卫星遥感监测沙尘灾害的原理,从沙尘移动路径变化、下垫面状况、遥感信息定量获取和强度监测等四个方面总结了遥感监测沙尘灾害的主要内容,并介绍了利用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遥感监测沙尘的主要方法,最后从新型遥感数据应用、多种遥感方式结合和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研究等三个方面展望了卫星遥感监测沙尘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69-73

摘要:全球变暖是19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的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的现象。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气温、降水、气候转型以及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等,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气温、降水、气候转型以及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回波强度测量的误差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法74-79

摘要:回波强度测量误差主要由雷达本身的参数(如发射功率、波束宽度、天线增益、系统损耗等)、气象因子(如折射指数、衰减系数、充塞系数等)、信号处理方法等误差引起。通过对相关雷达参数的相对误差和回波强度绝对误差曲线分析得出,雷达参数天线增益优于0.1dB、发射峰值功率优于10%、发射频率优于0.1%、脉冲宽度优于1%、波束宽度优于0.01°时,反射率因子测量误差将〈0.8dBz,可满足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测量误差范围在±1dB内的技术要求.

模糊优选神经网络模型在城市防洪规划方案优选中的应用80-83

摘要:城市防洪规划方案的综合优选是一个涉及到政治、社会、经济、环境等多准则、多因素的复杂多目标决策问题。针对目前各种常用的综合优选模型应用中存在的指标权重选择及转换问题,利用模糊优选神经网络模型,构造了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将模型应用于某城市的防洪规划方案综合优选中。实例结果表明,此模型不仅避免了对指标权重的处理问题,而且明显加快了BP网络的收敛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