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年第B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芜湖地区“7·29”冰雹天气过程分析1-3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图资料和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29日出现在安徽芜湖地区的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外部抬升力、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等条件同时满足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此外,冰雹天气在雷达反射率、速度、VIL图上都有明显的特征,可充分利用雷达资料及时做出临近预报和预警服务。

河南省日照时数时空变化分析4-6

摘要:根据河南省60个测站1965-2006年的年、季日照时数资料,分析河南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并对气候突变进行滑动t检验,结果显示:河南省日照时数空间分布由南向北递增,日照时数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1981年为日照时数发生突变的开始年,空气污染是日照时数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郑州市近37年季节长短及极端气温变化分析7-10

摘要:利用郑州1971-2007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四季的长短及极端气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春、夏季开始日期明显提前,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提前更多,秋季的开始日期明显推迟,冬季变化趋势不显著;夏季持续时间增长,冬季缩短,春秋季节持续时间变化不大;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远远高于极端最高气温的增温幅度,“霜日”明显减少,“夏天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

河南省冷暖变化气候特征分析11-14

摘要:利用河南省107个观测站1961-2006年46a的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冷暖变化的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及其区域差异和季节差别。结果表明: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都呈现增温趋势,增温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全省7个气候分区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整体一致性,都呈现升温趋势,但各区域的增温幅度不一,增幅最大的区域是太行山气候区,最小的区域是豫西山地气候区,平均最高气温南阳盆地、淮北平原、豫北平原3个气候区呈略降趋势,其他4个气候区呈升温趋势,豫西山地气候区增幅最大;各季气温变化呈现春、秋季平均气温变化幅度相对比较平缓、冬季增温幅度最大的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初始,暖冬现象明显;在全球和中国气候将继续变暖的背景下,河南省平均气温按10a增加0.22℃计.估计未来50a升高1~2℃。

济源市强降水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15-17

摘要:利用济源1961-2006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济源市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0年,济源市日降水量≥25.0mm的大雨及≥50.0mm的暴雨目数呈逐渐减少趋势;进入2000年以后。日降水量〉25.0mm的大雨日数、≥50.0mm的暴雨日数频率波动较大,≥100.0mm的大暴雨日数有所增加。

天津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分析18-21

摘要:结合环境监测资料和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大气污染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气象条件和污染源排放综合作用下,天津市大气污染物的地面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上,冬强夏弱,早晚污染严重;年际上SO2趋势减弱,NO2呈增强趋势,TSP趋势基本趋于增强同时也存在波动。空间上,污染物浓度分布不均。

山东半岛冷流降雪过程的统计分析22-26

摘要:对威海地区2001-2006年1、2、11、12月所有冷流过程的温压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偏西北风有利于冷流过程的发生;冷流降水量与海气温差有着较强的正对应关系,而与大气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相关系数进一步表明了850hPa温度与海温之差直接决定了地面冷流降水量的大小。从探空指数和垂直湿位涡分布可以看出,尽管大气近于弱的对流稳定,但仍不影响对称不稳定的产生。

河南省冬季气温时空分布及其异常变化分析27-29

摘要:利用河南省分布均匀的60个测站1961-2006年近46年的冬季气温资料,采用倾向率、EOF、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等方法,对河南省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倾向率为0.39℃/10a,其中2月气温和夜间气温升温显著;冬季气温空间变化全省各地倾向率均为正值,其中豫北升幅大,豫西、西南升幅小;第一载荷向量显示全省冬季气温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006年6月28日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风垂直切变分析30-33

摘要:利用天气图资料和物理量场,分析了2006年6月28日河南省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风的垂直切变的形成和作用,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受前倾槽系统影响,伴随着对流层上部冷空气暴发,高空强风带向下扩伸,出现了明显的风的垂直切变。高层降温和高层冷平流,使大气层结趋向不稳定,不稳定能量聚集。当高空强风带高度下降,促使风的垂直切变加强,上层空气的动能向下迅速减小,失去的动能转化成使下层空气产生扰动的动能:下层扰动加强,有利于产生或增强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并引起流场绕水平轴的涡旋运动,从而导致强对流特别是雹暴的形成和发展.

濮阳市深秋连阴雨天气过程成因分析34-37

摘要:利用高空天气图、地面加密观测、多种物理量场等资料,分析了2006年深秋发生在濮阳市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500hPa大尺度环流形势稳定,有利于中低层中尺度系统的形成,为本次降水过程提供了动力机制;500hPa横槽不断有冷空气扩散南下,在中纬度地区产生小波动,每一个小波动与暖湿气流在濮阳市交汇,配合700hPa低槽、切变线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造成了持续的阴雨天气;地面气压场上东南沿海气旋波北扩到35°N,既为降水过程提供了水汽和能量供应,也阻止了北方冷空气的快速南下,使冷、暖空气在濮阳市汇合;物理量场的变化,对这次连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漳州市0604号强热带风暴强降水天气学诊断分析38-41

摘要:从高低空环流场分析了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的移动路径及其登陆后造成的漳州市强降水成因,结果表明:在福建登陆后西行南折的强热带风暴,是造成漳州7月14日20时-16日20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为暴雨产生提供了稳定度条件;中高层正涡度平流的辐散抽吸作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来自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南侧的东南气流和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为漳州的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此外,台湾地形对台风的削弱作用不明显,也是“碧利斯”造成漳州市强降水的原因之一。

影响交通安全的气象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42-43

摘要:分析了降水、低温、低能见度、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对交通的影响和交通线路选址及建设时应考虑的气象因素,并提出了减少气象因素引起的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次秋季罕见强连阴雨过程分析44-47

摘要:分析了2007年9月27目-10月11日长治市出现的历史罕见的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灾害最严重的秋季连续阴雨天气的成因,给出了秋季连阴雨的预报着眼点:副高脊线位于25°N以北、西伸脊点位于110°E,北部冷空气南下受副高阻挡,在40-55°N形成平直西风带锋区,锋区南侧偏西西北气流与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交汇,切变系统频频建立,是山西中南部连阴雨天气的产生机制。降水落区在500hPa层以下温度露点差≤4℃的重叠湿区内。亚洲两槽一脊型建立,贝加尔湖高脊东移,副高脊线南撤至20°N附近,预示连阴雨天气结束。

1961—2005年鲁南地区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48-52

摘要:使用鲁南地区14个气象站1961—2005年汛期(6—9月)降水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M—K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了汛期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鲁南汛期降水可分为6种雨型和3个分区:东部区、南部区和西北部区。雨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各分区汛期降水极端最少年相同,极端最多年并不完全相同。汛期降水连续偏多(少)年多为2~3年,连续偏多(少)年最长为5年。汛期降水量第一主成分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其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76年发生由多雨期到少雨期的突变。1976年之前存在9a左右的周期,1976—1989年有6a左右的周期,1990年代以后为12a左右的周期。

濮阳气候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53-55

摘要:城市气候条件是影响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建设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气候规划为依据,才能为城市防灾减灾、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根据濮阳气候特点,工业区应选择风向最小频率西风的上风方向;增加城市绿化面积,适当引入水系,可减弱热岛效应,改善和美化居住环境。

2007年嵩县小麦晚霜冻害成因分析及防治研究56-57

摘要:小麦生长中后期易受晚霜冻害,造成小麦黄叶、干枯、矮化、不抽穗、穗畸形、不孕穗或穗粒少等多种症状,对产量影响极大。为减少产量损失,2007年4月3日嵩县小麦冻害发生后,对不同类型的冻麦田进行了6次连续监测和详细调查,在练合分析冻害成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闽南地区台湾软枝杨桃主要气象灾害分析58-60

摘要:分析了软枝杨桃在闽南地区栽培中低温霜冻、大风、干旱、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

濮阳地区辣椒疫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61-63

摘要:辣椒疫病发生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引起,一般7—8月土壤偏湿的粘质地块易发病,其主要原因一是与气象条件有关,若汛期降水严重偏多时,易造成田间大面积积水,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为病害发生、传播创造了条件:二是与不当的栽培技术有关,如定植早、垄低、重治轻防、施肥不均衡和重茬严重等。选用优质良种,实行配方施肥.科学栽培,加强管理,预防在先,防治结合,可避免或减轻辣椒疫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