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 41-1386/P 国内刊号
  • 1673-7148 国际刊号
  • 2.1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气象与环境科学是河南省气象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8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河南省气象局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气象与环境科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简讯、应用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研究论文
T213与AREM模式分级降水预报对比检验1-4

摘要:为检验T213与AREM模式的降水预报效果,将2004-2005连续两年两个模式的预报结果与河南省117站逐日降水实况进行分级嬲评分检验,结果发现:两个模式对小雨以上量级的预报能力基本相当,夏秋季节的预报效果好于冬春季节;中雨以上量级预报均无季节特征;大雨以上量级的预报评分夏季T213高于AREM模式;大暴雨预报AREM模式好于T213。对3例不同性质降水过程落区的预报检验表明:AREM对一般稳定性降水和暴雨以上量级降水的预报能力较强。

河南省最高、最低气温与NINO3区海表温度的时频相关5-11

摘要: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NINO3区(150-90°W、5°N-5°S)海表温度(简称SST)和河南省最高、最低气温的多时间尺度特征,讨论了河南省最高、最低气温与NINO3区SST的时频域相关关系。结果表明,NINO3区SST和河南省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序列都存在着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并且各周期分量的强度不同,时域中的分布存在阶段性特征.NINO3区SST影响河南省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时频结构,尤其是对最低气温的影响更为明显。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评估指标初探12-14

摘要:利用3次多项式对河南省100多个县(市)历史冬小麦产量资料进行分解处理,求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然后用相对气象产量与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冬小麦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发育阶段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相对气象产量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回归方程,并与农业干旱划分标准相结合,确定了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干旱等级的干旱指标。

平衡施肥对棉麦套作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15-19

摘要:根据田间区试结果,分析了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棉麦套作中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构成因素、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且以中肥最为适宜;增施氮磷钾肥能提高小麦各生育期养分含量和吸收积累量,并且还能增加旗叶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小麦营养生殖并重时期(拔节至孕穗期),对养分的需求量大,此时土壤中足够的养分,可为小麦高产优质奠定营养基础,此期也是小麦平衡施肥的关键时期。

中国1470-2006年夏季旱涝前兆研究20-23

摘要:利用中国1961-1991年探空资料,分16层计算了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垂直分布,并用此分布模型“回套”1470-2006年共537年逐年夏季主雨带(按涝与不涝、旱与不旱两个标准),结果535年被“套中”,1778及1902年两年错误,成功率99.6%。这表明:冬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垂直分布的特征,反映了4个月后夏季副热带高压北上西伸降水分布方式。

遥感影像分类方法在水体面积估算中的比较研究24-28

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水体信息为水文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目前进行水体提取所使用的遥感数据分辨率较低,影响了水体提取的精度。Landsat TM遥感影像主要依据水体在7个波段上光谱的不同特征以及其他地物与水体的区别,通过分析水体及背景地物的光谱值,利用单个波段或多个波段组合来提取水体信息。以昭平台水库的TM数据为例,对其进行了几种提取水体信息方法的研究。通过总体精度及Kappa系数的对比,选择最优分类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水体面积的估算。

河南省小麦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模型研究29-32

摘要:根据1988--2005年河南省小麦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结合对应年旬气象资料、温雨系数,采用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关键旬光温水气象因子和温雨系数的相关系数,确定关键气象因子。根据关键气象因子和温雨系数的参与时间,建立了长期、中期和短期共8个预报模型。经过历史资料的回代检验,发现9月上旬和10月中旬两个模型预测面积准确度在80%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占72%和78%;12月上旬、2月下旬、4月下旬和5月上旬,模型预测面积准确度在80%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均在89%以上。对等级进行预测时发现历史完全符合率在70%左右,但总体趋势较好,其预报等级与实际等级差的绝对值最多为1,未发生偏轻预报为偏重或偏重预报为偏轻的现象。本模型能根据最新气象数据的参与时效,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滚动预报,且效果良好。

太阳总辐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33-37

摘要:利用全国27个气象站1971-2000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按照经验公式法、多因子综合法和Prescoff公式法等三种计算方法对太阳总辐射进行了计算,并与实际太阳总辐射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验公式法计算误差较小,但系数不易计算;多因子综合法易于计算,但误差相对较大;Prescoff公式法计算结果误差很大,不适用于太阳总辐射的计算。

连霍高速郑商段路旁土壤重金属积累初探38-42

摘要:以连霍高速郑州-商丘段路旁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公路交通对周围土壤中Ni、Pb、Cr、Cu、Zn和Cd6种重金属含量与分布的影响,计算了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元素积累速率与积累通量。结果表明:Cu、Pb和Cd是典型的交通源重金属,其含量在公路两侧随着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含量峰值出现在离路基25-50m之间。公路运营时间越长,交通源重金属含量就越高。两断面绝大部分样点Pb、Cu和Cd的积累速率和通量均为正值,且Cu〉Pb〉Cd,小王庄断面大于湾刘断面,Cu和Pb的通量远远超过国际上正常土壤标准。

黑河下游额济纳地区环境演变及其驱动机制43-47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本文分析了该地区环境演变的主要过程,即黑河水系不断溯源退缩和荒漠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地区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水环境的变化成为该地区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最后为保护和恢复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基于决策树的郑州市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研究48-53

摘要:以Landsat-7 ETM+1-7多波段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对郑州市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现状进行分类研究。在分析遥感影像波段载波信息量及野外样本选择、室内对比试验的基础上,制定节点上的分类规则,形成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色斑图,分类精度达到94%。结果表明:决策树方法优于传统的统计学分类方法,对数据并不要求正态分布,并且可以处理来自于遥感数据中的噪音和丢失数据。决策树分类法有诸如分类准确、高效,分类标准明确,分类结构直观、精度易于控制、分类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

2006年7月3日豫北区域性大暴雨数值模拟与诊断分析54-60

摘要:利用1°×1°NCEP再分析资料和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7月3日豫北区域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模式输出结果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在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的天气形势下,由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倒槽等影响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强不稳定的有利环境中;副高边缘西南急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豫北地区并在此汇集,造成豫北上空强降水期间稳定维持深厚的湿层;同一地区高低层出现的正负涡度柱、散度柱耦合结构和剧烈的上升运动,导致不稳定能量快速释放,产生大暴雨;垂直螺旋度的分布和强度变化对暴雨落区和强度变化有很好的指示性。

登封2007年春季大到暴雨的特征分析61-65

摘要:利用NCEP提供的再分析资料(Global Final Analyses),对2007年3月3日登封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从动力和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湿Q矢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水过程的两个主要降水时段都出现在次级环流的垂直运动上升区内;暴雨过程中登封上空中低层维持一高能区;温度平流值陡降,导致这次降水过程结束和强降温天气的发生;整个暴雨过程登封维持着通畅的水汽通道和较强的水汽辐合,水汽辐合中心区对应降水集中时段。

福建省2007年7月持续高温的环境特征66-71

摘要:利用高温天气期间的相关资料,分析了福建2007年7月高温天气过程的时空分布特点、环流背景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异常高温现象的直接成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于6月下旬西伸后对福建省全境的持续控制;而这又与南亚伊朗高压东段东进、北翘,极涡活动偏北偏东等因素有关。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综合评述
中国沙尘气溶胶研究新进展72-77

摘要: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沙尘气溶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地球环境问题。近10年来,中国学者对沙尘气溶胶物理化学特性和气候效应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前者偏重于对单次观测的研究,后者包括阳伞效应、冰核效应、铁肥料效应3个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开展了沙尘气溶胶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上述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沙尘气溶胶研究的极大不确定性,特别是缺乏对沙尘气溶胶长期、系统的观测,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发展研究78-81

摘要:气象经济与气象经济学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并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分析气象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阐述气象经济学的涵义及其特性,并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气象经济学的支撑体系,展望了气象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气象与环境科学杂志应用技术
GStar—Ⅰ型电容式土壤水分监测仪设计与应用82-85

摘要:介绍了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研制的GStar—Ⅰ型电容式土壤水分测量仪的测量原理、特性和设计思路,以及振荡电路、分频电路、嵌入式单片机、计算机通讯技术和软件系统设计,并对其标定方法进行了探讨。该仪器在河南、陕西等省进行了安装试用,能够实时连续自动采集土壤水分数据、记录各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应用实践表明,该传感器具有使用简单安全,定点连续,易于标定,精度较高等特点。

郑州市水环境预警系统研究86-89

摘要:针对郑州市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建立郑州市水环境预警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由基础信息层、专题应用层、决策支持层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组成的完整体系,具备对郑州市水质实时监控、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水资源优化调度和水环境综合管理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