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天地杂志社
分享到:

群文天地杂志

《群文天地》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1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感悟花儿、东方文化、文化纵横谈、文学天地、文学评析、史海钩沉、理论园地、法律视角等。
  • 主管单位:青海省文化馆
  • 主办单位:青海省文化馆
  • 国际刊号:1009-6302
  • 国内刊号:63-1027/G2
  • 出版地方:青海
  • 邮发代号:56-9
  • 创刊时间:1991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群文天地 2012年第A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高声各唱“花儿”曲 个个新花美“少年”

摘要:<正>"花儿",是流行在祖国大西北的一种口传民歌,也是整个西部极具代表性的以爱情为主的一种田野民歌。青海"花儿"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是西北"花儿"的主要流派。迄今为止,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明代万历年间任职河州的高洪的诗作《古鄯行吟》之二中"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所写地区就是今青海省民和、
4-5

湟源人物的光辉业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深远影响

摘要:<正>湟源人物,自清代以来人才济济,层出不穷,不论从事政治、商贸、军事、文教、宗教等等,有的成为左右青海地方事业乃至中国安危重大事变中的匡谋翼武,声腾极世的叱咤风云人物,有的在国难当头,民族危机中更是大智大勇,大仁大义,忠义撑天,力挽狂澜,彰显了湟源人物爱国主义精神。其辉煌业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开疆裂
6-12

羌地杂语(七)

摘要:<正>卷三文学批评之批评近年来,青海的文学事业虽经艰辛苦涩,却也起步见绩,果实硕结,形势喜人,已跻入全国的作家、诗人引人瞩目,以至于对至今尚没有认定的"西部文学"平添了不少色彩和光环。文学作品的层出不穷、文学新人的不断成长,迫使青海文艺界思考一个问
13-34

“弦”的遐想

摘要:<正>"弦"在青海汉族曲艺音乐领域中具有丰富而特殊的含义。它既有一般意义上的音、调、音高和音程关系的含义,又有定弦和曲种名称以及相互关系和伴奏的概念。它既是一种文化,又是一方艺术领域;既是一个体系,又是一种理论;既是一种口头说法,又是一种艺术概括。"弦"这种看似简单,实则有着丰富而深刻内涵的文化现象,需要多角度地去理解、去认识。
35-36

草根戏曲“皮鞋班”轶事——记哈拉直沟业余秦剧团

摘要:<正>其实对于秦腔最早的印象就是小时候,年迈的大伯经常拿着小收音机全神贯注、一脸痴迷听秦腔的样子,那时候怎么也搞不明白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一种魔力让他如此执迷?每次只要方圆十里有庙会,大伯都要兴高采烈用肩扛着年幼的我跑去听戏,听了秦腔,肉酒不香",也许就是老人家一生执着秦腔最深刻的体会了。大伯不会唱只是迷秦腔,只能称
37-41

乡村遗风:河湟岸畔的馒头会

摘要:<正>金色的七月,河湟岸畔瓜熟蒂落,金黄的小麦开始下镰收割,熟透的桃李采摘上市,这是个美好的丰收季节。忙碌的庄户人家,将种植的小麦全部打碾进仓,将树上的果实变为厚厚的人民币时,时序已到月底,此刻,正是金秋八月,他们为了感谢神佛的保佑,庆贺丰收的年景,以酬神佛庆丰年而举办的"八月初一馒头会"的序幕,在那充满欢庆气氛的乡村间缓缓
42-44

植物界的大熊猫——青海同德古柽柳林——救救古柽柳林

摘要:<正>旅游,对于我来说是使精神返老还童的秘方,我认为,人之所以要旅游,是可以在旅行的过程中能有许多的新鲜和惊喜,能见闻大开,能学到各种知识,开阔眼界,因此,我酷爱旅游。人们旅行的目的不是为了到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然而,在2012年的9月,我到海南藏族自治州旅
45-47

“吃肉饭”的人文意义

摘要:<正>乡下人好热闹,有事没事就要请客聚会,婚礼、葬礼、满月之类的人生大事自不必说,小孩考上大学、女孩长到十三岁之类的插曲也不容忽视。主人夫妇要提前十天半个月到亲朋好友家一一邀请,昆山锦溪地区谓之"告客人",而请客聚会本身则被称为"来客人"。从小生长在城里的人最初觉得很新鲜,参加过几次这样的"来客人",就会恍然大悟,不就是请客吃顿饭嘛。只不过城市里一般在饭店吃饭,乡下人则经
48-49

说长道短(二)

摘要:<正>第二辑哑弦醉挑吃硬——新俗语乱弹一说不清啥时候开始,人们把喝醉说成吃硬了。细想,如同在老虎吃鸡,鸡吃虫,虫吃杠子,杠子打老虎的酒令中加一句干部吃鸡,这"吃硬"也是一种现代幽默。毕竟,不时有吃硬的人,摇晃过市,把肮脏物倾倒
50-57

跨世纪的情结与坚守——记我省平弦戏曲音乐家周娟姑同志

摘要:<正>一个人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对人民的事业有所贡献。能够勤于追求,创意思考,百折不挠,无怨无悔。就青海平弦戏的创建与发展来说,跻身音乐和戏剧两个艺术类别的专家周娟姑同志,可以说就具有这样的品格,建树良多,功不可没。周娟姑1933年2月出生于西宁市一个书香门弟。她的祖父周希武是我省著名的爱国进步人士,有多篇论著传世。当时由于去兰州迎接冯玉祥将军来
58-60

梦中故乡一美景——忆化隆名胜娘娘庙

摘要:<正>近观互助县城古建筑鼓楼十分风光,记忆之库门大开,故乡巴燕城南娘娘庙之美姿秀态及庙会之时,"成群佳丽盖地来,满山满哇山花开"的热闹景象呈现眼前,令人感慨不已,不禁命笔吊之。马出东门临荒郊,南行一箭娘娘庙。
61-61

献了青春献子孙

摘要:<正>翻开尘封已久的相集,见到一张我和妻子的黑白结婚照,不禁浮想联翩,激情满怀。那是1953年,我所在的部队驻防在青海省民和县享堂镇,未婚妻余昌桂,从陕西安康市来到部队驻地和我结婚,在享堂镇上的一个小照相馆,照了这张结婚照。我们结婚八天,因为她工作的学校要提前开学,她就匆匆离开青海回陕南了。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们鸿雁
62-62

泼烦(十八、十九)

摘要:泼烦,在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相关的词条,但在中国北方方言里使用率极高,在青海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烦恼、烦心、煎熬",是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和折磨。长篇小说《泼烦》写的就是青海河湟地区农民阶层生存和生命状态中的那些泼烦事儿。是一部河湟谷地的《秦腔》。桃花乡的千户台村只是当今中国农村的一个截面和缩影,小说里的一些场面和境遇,在当下中国绝对不是偶然的,其真实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泼烦》,没有宏大的乡土叙事,是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是十分琐碎和片断的。但集中在深秋和严冬里的一个个故事和细节的背后是一股股的凉气——生存的困境、心灵的寂寞、精神的虚无和颓废、生命的迷茫和失落、价值的无序和混乱,无不透露着以往经典乡土生活的衰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包括农村知识分子)的流失,农村、农民遭遇的迷茫和冷落是何等的触目惊心,看似热闹而丰实多彩的物质背后,是精神的颓废、文化的缺失和价值的混乱。《泼烦》是"转型期"河湟地区农村、农民人文动荡和心理变迁史、小说中农民的迷惘、困惑、犹豫和彷徨,甚至心灵上的疼痛是刻骨铭心的。在人的肉体被现代文明和象牙塔娇惯得一天天脆弱,人的灵魂在利益的追逐中也日益卑琐时,《泼烦》以良知更多地给了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以博大、宽容、无畏的人格力量,营造着理想中的乡土和精神家园。
63-76

走下神坛的诸葛亮

摘要:<正>诸葛亮有着过人的智慧,但却被罗贯中神化了,被当成了妖魔和神灵。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诸葛亮一度成了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里笼罩在他头顶的光环,把他神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贤相",罗贯中不仅赋予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济世救民再造盛世的雄心壮志,还赋予他呼
77-80

孙权早年英明 晚年糊涂

摘要:<正>孙权兄弟五人,孙策、孙权、孙翊、孙匡。还有一位弟弟孙朗,不见于《三国志》的本传,而见于虞喜所著的《志林》,是孙坚姨太太所生之子。孙家五兄弟,数孙权的相貌最好,史书上说他"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孙权一向最受孙策喜欢,打仗时带在身边。孙策打下了江东各郡不久,就任命孙权当阳羡县(江苏
81-84

李世民:弱旅何以胜强师

摘要:<正>李世民自太原起兵以来,身先士卒,轻骑深入敌阵,虽然屡次濒临绝境,但从来没有被刀箭伤过,太宗曾说过:我从小南征北战,东略西讨,颇知用兵之道。每次观察敌军阵势,即知道它的强弱,并常以我军弱旅寻抵挡其强旅,而以强师击其弱旅。敌军追击我方弱旅不过走数百步,我军攻其弱旅,一定
85-87

武则天:从驯服烈马到君临天下

摘要:<正>我能制服它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公元624年正月出生于长安城一个官宦之家。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元月,长孙皇后去世。次年,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端庄漂亮,操行方正,就把她召入宫中,立为才人,并赐名曰"武媚"。召她入宫之时,武则天年仅14岁,一般说来,这种年龄的女子都不愿离开家族,况且
88-92

赵匡胤:英雄一世 糊涂一时

摘要:<正>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7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
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