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19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教学基本理论
“流动”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效应——基于倾向分数配对模型的估计3-18

摘要:为了真实了解"流动"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准实验的研究设计思想,在鲁宾(Rubin)提出的因果推断概念模型基础上,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建立倾向分数配对模型(1∶1),利用在S市三所中学采集的调查数据,在控制了样本选择性偏差问题后,对"流动"因素对儿童学业成绩影响的因果效应进行了估计。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来自个人、家庭、学校方面的混淆因素后,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在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三科总分上并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

课程研究的未来想象19-31

摘要:站在课程研究的百年之巅,回望历史,展望未来,是极具课程意味的有意义的活动。百年课程研究史几乎可以看作是课程改革史或课程重建史。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出现,向课程研究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也进一步突显了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预见,未来的课程研究将进一步向宏观扩展,“关于课程的研究”将成为“课程研究”的一部分,微观研究则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实证的方法将越来越受重视,而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也将真正显现。

学术性课程知识结构的社会关系与文化再生产之关联性:再脉络化的机制32-45

摘要:文化再生产关注不公平教育结果的产生过程,延续此种路径,本文探索伯因斯坦的再脉络化概念,以剖析文本知识的重组过程与作用。关于此种知识再生产,一些学者认定新自由主义强化政府权威,所以能透过官方再脉络化场域主导教育论述,进而掌控知识再生产。然而,本文指出,这种论点仅说明权力与文本知识重组的关联性,并未探究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型态,此种型态是权力的产物,所以知识文本内建特定的结构规则,因此习得此种知识需求特定认识规则。此种关联性彰显出的原则是,影响学习表现并非知识本身,而是知识结构中的社会关系。由此而言,要改善文化再生产的问题,便应弱化权力结构的社会关系。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国际教育改革前沿
高中阶段入学率国际比较、隐形负面效应与反思46-57

摘要:2015年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平均高中毛入学率已经达到了62.9%,从收入水平来看,高收入的国家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最高,达到了92.9%;其次是中高收入国家达到了78.4%;中低收入国家的高中阶段毛入学也达到了半数以上,即53.2%,低收入的国家仅为37.6%,处于最低水平。高中阶段的男性与女性入学率的差距开始缩小。根据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95%的发达国家在高中普及率达到70—80%以上的时候人口生育率不可避免跌破更替水平(2.1),其后果是减少未来的劳动力,造成大中小学生源的萎缩,因而对于我国来说,高中教育作为义务后教育和选择性教育比较合适,教育改革要关注少子化问题。

论美国批判性服务学习58-71

摘要:批判性服务学习是美国服务学习的新发展,代表着服务学习的未来发展方向。批判性服务学习是在与传统服务学习的相对比较中形成的,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批判性服务学习能够为参与者赋权增能,追求社会正义,指向社会变革,并蕴含批判性。“关注社会变革”、“质疑权力分配”、“创建真实的合作关系”是批判性服务学习的三大基本目标。批判性服务学习的潜在价值端赖于高质量的实施。引导学生对自我身份进行反思与澄清,鼓励学生对社会正义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学生所提供服务为社区增能是实施批判性服务学习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改革的中国经验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的推进策略与演进逻辑72-86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围绕基础教育公平出台的各类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成效显著。从政策数量、政策主题词、政策类型和政策功能四个方面进行回顾,可以发现中国基础教育公平政策40年的推进策略主要有:以教育“起点公平”为主要着力点、以全面均衡为发展方向、以师资队伍提升为第一抓手、以信息技术为重要突破口;其演进逻辑主要有:从“保底”式公平到“均衡发展”式公平、从“物质关怀型”公平到“人文关怀型”公平、从单一方法促进公平到多元工具维护公平、从单一主体推动公平到协同攻坚保障公平。

台湾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研究的审视与想象87-96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研究的审视与课程改革想象展望,并作为参与"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大会主题"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之专文。作者对亲身参与台湾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研究的经验进行了审视并勾勒出未来课程改革想象展望,论述台湾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核心素养改革之影响。本文首先审视回顾了台湾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研究之重要沿革,探讨《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中小学课程相关之课程、教学、认知发展等学理基础与理论趋向》、《K-12中小学一贯课程纲要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连贯体系研究》、《K-12各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与各领域课程统整研究》、《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发展指引草案拟议研究》等台湾学生核心素养"八年研究",进而想象展望其对台湾《十二年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改革的功能,指出基础教育的学生都需具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能培育健全终身学习者,强调不同学科都有责任合作培养核心素养,可由各学科共同实践,而且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所有学科之核心,可作为各学科垂直连贯与水平统整课程设计的核心,因此被誉为课程改革的关键DNA。

香港面对“世界改变”的挑战:共通能力的培养97-110

摘要:近年,全球探讨教育和课程改革,而核心素养则成为探讨的焦点。2001年,香港以"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为主题开展全面的课程改革,其中改革的主导原则是要"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强调发展学生的共通能力。香港教育工作者在探讨培养学生共通能力时,常谈及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可分为"充实的学识、全面的素养及健康的价值"三方面。本文尝试探讨香港如何审视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以及能力与全球各地之核心素养的关系。首先,作者会探讨核心素养和共通能力的区别;其次,分析香港培养香港学生共通能力的成效;最后,检视培养学生共通能力的挑战。整体而言,香港经过十多年课程改革,部分学校确为学生提供培养共通能力的学习经验,而且校长及教师都认为学生在沟通能力、批判思考能力、创造力、自学能力及习惯等方面都有进步。然而,香港培育学生之共通能力仍有一定限制,包括如何系统地在学科或跨学科中培养学生共通能力以及如何评量学生在共通能力方面的学习成果。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考试与评价研究
高考复读有用吗?——基于断点回归的因果推断111-128

摘要:高考复读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每年平均有10%—20%的高考学生选择复读。然而现有文献里缺少对高考复读的严格定量研究。本文使用来自宁夏的高考数据,发现理科、男性、农村、高考总分较低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复读;高考复读收益具有异质性,高分学生复读不易有效。我们利用高考录取批次线的外生条件,采用断点回归设计估计高考复读的因果效果,发现二本线下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复读,且能取得积极效果。我们的实证发现与来自一线教师的观察是一致的。本文对高考复读的文献、个人决策以及政策讨论都提供了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