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改革40年
从整齐划一到多样选择: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课程改革之路3-18

摘要:课程领域的40年改革开放过程并不是等速的,也不是以同一个"加速度"在发展。而是存在着一些对推动课程改革起着关键性作用的里程碑事件,这些里程碑事件就把40年课程改革划分成了四个发展阶段。40年课程改革始终围绕着一条改革主线进行的,那就是从怎么开始的、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都是国家统一定制,到逐渐允许各地各校各老师根据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内容和进度的发展之路。简而言之,这40年课程改革就是从整齐划一逐渐走向多样选择的过程。这个成就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

在传承与变革中逐渐深化丰富对课程的认识19-30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对课程认识的拓展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对课程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日趋丰富。认识到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并树立了"大课程"观,以课程改革作为核心推动整个基础教育体系的变革。其次是对课程目标的认识不断升级。从重视"双基"到强化"三维目标"再到培育"核心素养",对课程所承载的教育使命以及价值追求有所发展。最后是对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认识愈趋清晰。认识到学校课程应该包括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地方和学校进行特色化的课程开发,进而真正赋予其课程决策权力。这些重大的课程理念突破为40年中国课程建设逐渐从整体划一走向多样选择提供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泾渭分明的课程壁垒逐渐淡化31-43

摘要:在40年的课程改革历程中,课程知识壁垒逐渐消融,学生生活经验越来越多地进入学校课程,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为地方性经验和个人经验等生活知识进入课程体系提供了合法的渠道;另外一方面是传统的学科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基础,源源不断吸纳学生个人经验,使得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不断融通对话。此外,学校内部的学科互通也越来越频繁,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开始打破,课程的整合程度不断提高。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控制逐渐放松44-56

摘要: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课程改革,其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国家逐渐放松对教师教学的控制。这至少体现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课程规划空间、政策舆论、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教科书由"一纲一本"走向"一纲多本";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成为课程实施指导文件;学校获得校本课程权、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生成课程;课程改革政策文本引领发挥教师教学创造性的舆论;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这五个方面共同指向一个主题,即中央对教学的控制日益放松,基层学校与教师参与课程、专业自主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育基本理论
重新认识学生违纪行为:基于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分析57-64

摘要:学生违纪行为是学校德育的常见问题,历来受到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社会认知领域理论通过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领域理论的分析框架,学生违纪行为依据内容性质可以划分到道德、习俗、个人三个领域,而三个领域往往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具体的违纪行为。对违纪行为成因的追溯表明,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失衡以及信息假设会导致学生出现违纪行为,但同时教师也应当反思既有规则本身是否合法。进而在对学生违纪行为进行回应时,教师既要注重领域适宜性,精确回应不同性质的行为,同时要通过建构道德氛围和合理使用发展性纪律从系统和建构的角度促进学生的"道德自我"的形成。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本土知识融入研究65-74

摘要:本土知识是一种具有明显的生活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知识形态。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关系密切:纵向来看,本土知识是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横向来看,本土知识是传统文化的现实主体。现阶段我国本土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存在一定缺陷,这使得本土知识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状态,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本土知识融入,必须按以下理论路径行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类型论,确立本土知识的合法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差异观,赋予本土知识应有的社会认同;在教学中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推动本土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改革当前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提高本土知识的融入效果。

早期儿童英语学习态度及倾向的隐喻认知研究75-88

摘要:本文针对早期儿童英语学习态度问题,依据隐喻认知理论,从儿童视角出发,采用诱导隐喻分析(EM A)早期儿童对英语学习态度及倾向。通过736条隐喻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早期儿童对英语学习持有积极态度倾向;早期儿童对英语学习的认知经验源于自身与环境的接触、互动而获得的感悟和体验,突显"近身远物"体验哲学思想;早期儿童英语学习受本土文化影响,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迁移效应。建议国家、幼儿园、家长支持早期儿童双语学习;明确早期双语教学目标,提升早期双语教学质量;培养早期儿童双语双文化思维,为国家未来安全做准备。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澳门《品德与公民》教科书设计研究:“自我发展”的视角89-97

摘要:澳门《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颁布后,澳门教育暨青年局联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发行了适用于小学至高中阶段的《品德与公民》(试行版)教科书,并在各学段均设计了"自我发展"的学习主题,培养学生认知自我、管理自我、追求健康生活以及合理规划人生的良好品行。本文以2015年出台的《初中品德与公民教育基本学力要求》为参照标准,以初中必修课程《品德与公民》教科书中"自我发展"的内容为分析文本,从教科书的选材与教学活动设计两个研究纬度对教科书(试行版)进行考量和审视,并为教科书修订提供适切的建议与参考。

因机施教:教学的时机98-111

摘要:教学是一门如何利用教学时机的艺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教学时机有一定的外显特征,它总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学生的某些表现反馈给教师。教师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懂得如何识别和创设教学时机。抓住了教学时机因机施教,则事半功倍;失去了教学时机费心耗力,则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智慧地运用教学时机实施"因机施教"是他的必然选择。是否具备"因机施教"的能力,是区分专家型教师和其他教师的根本标志之一。

美国汉语教学课堂中的协同教学分析:涌现理论的视角112-121

摘要:美国汉语协同教学体系是一种集本土汉语教师培训与汉语教学兼容于一体的课堂教学系统,是在新保守主义背景下推广海外汉语教学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文以涌现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构材"、"量积"、"质组"和"环境"四个系统涌现环节,对该协同教学机制进行梳理,总结相关规律,从而对推进协同教学,外语教学以及师资培养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会议纪要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122-128

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推进过程中,课程与教学领域正面临着新的瓶颈与挑战。第15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以"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构"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国际课程比较、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整合、教学与评价、学校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本次论坛集中展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策略架构和实施路径,反映了"素养时代"下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