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杜威研究
德语语境中的杜威教育学3-14

摘要:本文反对将杜威简单地作为改革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解读,而主张将他视为一位在对教育学思想问题史的梳理中形成了自身立场的现代教育理论家。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在杜威思想与西欧尤其是德国教育哲学的对接中从四个方面解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首先阐释杜威关于教育、学校的观点,然后解释杜威教育思想中关于经验消极性的论述,接着说明杜威对社会和共同体的概念区分,最后阐发杜威对民主作为生活方式和国家政体的区别,并推论出现代民主社会中教育和政治的非等级关系。

杜威探究理论质疑——西方学者的视角15-24

摘要: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影响大、评价多,西方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与批评。他们认为,从探究与科学的关系来看,杜威的探究理论存在科学主义倾向而忽视其他认识方式;从探究与经验的关系来看,存在常识性探究、形而上学立场和违反科学规范;从探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存在理性主义倾向、贬低权威和公众被边缘化。了解这些批评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杜威的探究思想,进而反思和改进我们自己的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

杜威研究与中国教育学25-30

摘要:胡适、陶行知等邀请杜威访华以来,杜威研究先后出现诸多意义不一的范式,这些范式多是围绕杜威教育理论本身展开分析,忽视了杜威这个人及其理论形成方式。这个人曾长期考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剧烈社会变迁,探索美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如果像杜威这个人学习,便应考察当代中国近三十年剧烈社会变迁,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急需何种“新教育”,进而生产中国教育学。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核心素养
国际“核心素养”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启示31-41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发展的DNA”,已跃升为当下教育理论界关注的焦点。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科学计量软件,对权威数据库Webof Science收录的712篇国外“核心素养”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合作互动稍显不足;国际研究已覆盖“核心素养”的构建、培养、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等多方面。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勇闯“深水区”的关键阶段,周密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需从融合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选择恰切推进方式、预设合理评估策略等层面予以立体观照,以确保这一重要举措能发挥最具实质意义的教育效用。

新西兰课程中的核心素养解析42-57

摘要:新西兰课程纲要确定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五条:思考,与他人互动,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自我管理,参与和贡献。五种核心素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紧密联系,需要综合应用。

坚守与创新:PIRLS阅读素养评价的回顾与启示58-66

摘要: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简称PIRL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全球性学生阅读素养跨国(地区)和历时比较评价研究,每五年举行一次,2016年进行了第四轮阅读素养评价。回顾PIRLS阅读素养评价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坚守与创新是其永恒的追求,通过梳理分析PIRLS阅读素养评价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做法,可以为我国的母语阅读素养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波斯纳基于预期学习结果的课程结构思想67-76

摘要: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波斯纳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对学科结构理论存在的不足、已有课程结构相关研究以及课程定义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了基于预期学习结果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课程结构的广度体现的是课程要素结构化的公有性和时间性;课程结构的深度主要解决的是课程结构的序列化原则问题。深入分析波斯纳基于预期学习结果的课程结构思想,对当前我国课程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清末民初小学教授案是如何撰写的?——对117份教授案的文本分析77-88

摘要:教案在中国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基于对当时117份教授案样本的文本分析,本研究发现:(1)教授案在“教”的立场上促进教学走向专业化;(2)教授案更凸显教与学意义与价值的传递;(3)当时教授案中缺乏课时目标意识,“教教材”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数学文化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89-98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从文化育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课程教学,倡导开展渗透文化的教学。数学文化是数学学科文化品质的集中体现,对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推进下一阶段数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对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数学文化论文从的年度数量、作者来源、关注的学段、研究的主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新课程改革以来有关数学文化的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高校研究者是研究的主力军,理论研究与实践者的合作程度较低;研究关注的学段不平衡,义务教育学段关注的不够;研究主题分布失衡,关于数学文化的教材、测评和其与学习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不足;非实证研究占主导,实证研究十分缺乏。此外,本研究基于以上发现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育基本理论
德国“教育学史”研究的历程99-110

摘要:为整体呈现德国教育学史研究的发展状况,本研究以1843年以来的55部德国《教育学史》著作为对象,考察其研究模式和陈述模式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德国“教育学史”研究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843-1870年,一批受兰克史学观影响的研究者创立了“教育学史”;1871-1933年,有多部《教育学史》出版,教育学史研究的“思想史模式”趋向成熟,研究视角多元化,陈述模式科学化;1948-1989年,教育学史研究模式迎来创新,出现了“精神科学模式”和“问题史模式”;1990年至今,虽新著出版量减少,但在研究模式上既有对“观念史模式”的借鉴,又有对“思想史模式”的复归和发展。

论恐惧的教育可能111-121

摘要:恐惧作为人类的基本情绪,在教育中广泛存在。通过纠正儿童习惯、发展好奇心、不予过分保护,在儿童“不适”、“干扰”的状态下引起其认知探究的兴趣,强化智力训练,可把“认知实践”中的恐惧转化为学习契机;通过重新认识交往实践的内涵,在实际人际互动中,明确交往边界来消融“交往实践”中的恐惧;通过在恐惧中重新认识自我、发展敬畏、促进反思,超越“自我实践”中的恐惧。最终,旨在开启恐惧的教育价值,实现儿童成长和社会愿景。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会议综述
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范式转型——第十四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综述122-128

摘要: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到了范式转型的时候了,要走向基于证据、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研究。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强调证据及其研究成果的情境性效用,它并不排斥理论思辨,同时注重价值指引。本次论坛呈现了基于证据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多个案例,突出强调了这些研究的实践改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