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核心素养”研究
学科素养模型及其验证:别国的经验11-20

摘要:学科素养模型是对学科育人价值的一种理性回答,是学科课程标准编制的内在逻辑。国际经验考察表明,学科素养模型呈现出五种典型的实践样态,其构成涉及学科素养、学科主题、认知要求、表现水平、问题情境;在经验层面,需要通过实证研究以检验学科素养模型的合理性。结合本土实际,这些国际经验启示我国应明晰核心素养的内涵、本土化学科素养模型,加强认知与测量模型的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小学生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分析21-29

摘要: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除认知能力以外的非认知水平指标—主观幸福感。本研究基于Opdenakker和Damme[1]等人对在校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选取上海部分小学和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上海市初中和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状况。研究发现小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所有维度上的均值都显著高于初中生,初中教育在发展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国民族地区理科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构建探索30-39

摘要: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关系到教学质量监测的有效性,不同的评价目的决定了其不同的评价框架。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监测目的旨在了解民族地区理科教学现状,分析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监测民族地区的教学发展变化,为国家的教育决策提供参考等。基于对PISA、TIMSS、NAEP、NAEQ等评价体系的比较分析,依据国家理科课程标准,构建我国民族地区理科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分别从科学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横向维度,分别从任务复杂度和情境新颖度等方面对以上四个维度划分高、中、低三个纵向水平。在任务复杂度及情境新颖度中,可通过融入少数民族课程资源来体现监测体系的民族关注。

论基于证据的学业质量评价49-57

摘要:基于证据的学业质量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状况及学业质量水平进行评价时必须讲究证据、重视证据,必须在充分占有、分析与学生学业表现密切相关的证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论。学业质量评价中的证据应具有全面性、相关性和可信性的特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不同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因此,评价者既要收集有关学生学科知识、学科能力掌握的证据信息,又要收集学生价值观、学习品质发展方面的证据材料。而基于证据的学业质量评价的落实,需要评价者对证据作用和价值要有一种自觉的知晓和认同,形成证据意识。同时,在学业质量评价活动中不仅要善于收集和整理证据信息,而且还要学会对收集到的证据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和有效利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国际与比较教育
西方世界主义课程研究中的文化批判路径——以波克维茨为例58-67

摘要:针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有价值的知识体现在何处"、"知识是如何具有价值的"这三个不同的问题,西方世界主义课程研究主要遵循价值建构、意义解释与文化批判的路径。作为文化批判路径的代表人物,波克维茨的方法论"社会认识论"包括为对研究对象的再认识和方法体系的发展。在对研究对象的理论预设上,世界主义是具有"生命权力"的社会建构,而学校教育则被视为政治干预实践。以此为出发点,去常规化的"碎片式"思维方式和"关于现在的历史"的研究范式构成"社会认识论"的方法体系。从思维特征来看,突破二元对立的现代思维,显现教育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潜在联系是波氏带给教育和课程研究的独特启发。

将学术科学转变为经济引擎——美国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兴起68-76

摘要:本文以详实的个案和学术著作的研究,探讨了美国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内涵及其兴起,分析了"学术科学成为经济引擎"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探讨了近期不断被提及且日益为美国高等院校所接受的"技术商业化"和"研究商业化"概念。本文还通过简要介绍颇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和美国的未来:确保国家繁荣和安全的十大突破性行动》报告及其10项建议,在了解和确认"学术科学成为经济引擎"、"创新创业型大学"等观点的同时,能够更全面更充分地认识今日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政府和高等院校所能发挥的作用。

上薗联想测评法:一种便于教师应用的道德教育测评工具77-88

摘要:日本学者上薗恒太郎(Kohtaro Kamizono)自1990年代研究开发联想测验法,用于评价道德教育的效果,笔者将之称为"上薗联想测评法"。它通过在一个学习集体内让每个被试对特定的提示语进行自由联想,再通过特定的联想数据处理技术,呈现该集体在联想词数量、种类以及每个联想词和每一类联想词的词数、词频与联想人数等,由此读取该集体成员的意识、态度和情意状况及其变化。它包含了量化分析和质性分析,保证了测评的客观性,同时也使研究者和实践者能够分享对测验结果的丰富解读。实施联想测验、处理和呈现联想结果只需要很短时间,实践者自己就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联想测验法,了解自己教学的效果,反思并改进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关于“平均分”前概念的中美比较研究89-101

摘要:本研究调查了中美一年级小学生关于"平均分"的前概念。中美两所小学7个班级255名一年级小学生参与了该调查。结果表明:不论中国一年级学生,还是美国一年级学生,关于"平均分"前概念,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水平。不论是低难度"平均分",中等难度"平均分",还是高难度"平均分",中国一年级学生能将物体"等分且分光"的比例均优于同龄美国学生。在遇到高难度"平均分"时,中美一年级学生均有3种不同的表现;美国学生具有更强的问题质疑意识。该研究提供了一种严谨的、实证的方法来测量学生关于"平均分"前概念的一般情况,并且为中美一年级学生关于"平均分"前概念的分析和比较提供了统计学方面的证据。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师教育
实践共同体:迈向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新视野102-111

摘要: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而实现的,实践共同体(CoPs)为理解这种动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多元的实践共同体中,专家和新手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LPP)"成为充分的或边缘性参与者。实践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对教师专业发展及身份认同亦有新的启示。培育实践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减少基于成员背景的差异和偏见,使其成为专业知识工作者,同时利用科技将实践共同体转变为拥有良好知识管理机制的知识共同体。

专业发展视角下新教师的知识构成与生成112-123

摘要:新教师的知识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文聚焦新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等问题,基于国内外对教师知识认识的转变过程梳理,确立了新教师的知识构成。本文指出,教师知识从初始关注教师专业的知识基础逐渐转向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并进一步强化了实践性知识中的批判反思知识。根据教师知识内涵和外延的发展脉络,本文提出新教师的知识包括描述性的学科教学知识、对外调控的实践性知识和对内调控的实践性知识,并从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征等视角考察了新教师的知识要求。最后,本文提出了教师知识生成的行动中反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