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社
分享到: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家访谈、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国际与比较教育、教育管理、学科教育、道德教育、走进中小学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9-9670
  • 国内刊号:31-1842/G4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58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2.24
  • 综合影响因子:1.32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全球教育展望 2015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从领域一般到领域特殊:教学研究范式的重心转移

摘要:教学研究范式发生了从领域一般到领域特殊的重心转移,具体表现为研究的核心信念从普适性规律转向特殊性存在,研究重心从教学形式转向教学内容,研究路径从演绎逻辑转向归纳逻辑,研究旨趣从理论兴趣转向实践兴趣。导致这种转向的思想基础是哲学从现性主义转向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从观念心理学、机能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转向了认知心理学、情境学习理论。领域一般教学研究范式与领域特殊教学研究范式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路径相异、功能互补的关系。认识各自的价值与局限,修正自身的偏颇,彼此相向而行,是使两者有机融合,获得综合理论,发挥两种研究范式综合效用的关键。
3-12

课程研究的实践取向及其路径选择

摘要:课程研究的取向应更多地关注实践取向,实践取向是课程研究的最终目的。课程研究的实践取向并不意味着抛弃课程理论,而是以课程理论为基础,通过课程实践验证理论,最终服务于课程实践。课程研究的实践取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课程研究中却缺少实践取向的课程研究,主要表现为:课程研究价值取向的迷失;课程研究中的急功近利;课程研究问题的臆想与假定;课程实践思想的断裂。课程研究亟需对实践的关照。回归课程实践本身、在实践中生成研究问题、关注课程实践者的课程体验、倡导课程审议制度是课程研究实践取向的现实路径。
13-20

基于实证调查的幼儿园教材编制有效性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摘要:幼儿园教材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媒介,对其编制有效性的探讨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本文采用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教材文本与评价意见的分析、对教师与专家的访谈,全面掌握教材评价意见,着重从实证数据中归纳幼儿园教材编制的有效性问题,并尝试建构幼儿园教材编制有效性维度模型。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如何有效地编制幼儿园教材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从价值观视角定位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属性;从逻辑一致性视角组织教材,把握教材结构属性;从实践的视角呈现教材,把握教材教学属性。
21-30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育政策与管理

谁读职校——基于社会分层视角

摘要:通过对山东、甘肃和安徽三省12市县初中毕业生调查,考察高中阶段教育机会分配的结构特征及其职业教育阶层化机制。当前义务教育后的普教与职教分流逐步异化为一种体制化屏蔽机制,基于职业分工和个性化的自主选择的义务教育后普教和职教的分流,在现实中扮演的却是淘汰性分流机制的角色,不自觉地变成了"一流"和"二流"教育的分水岭,家长和学生升入职业学校的热情显然不高。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必须增强内驱力,促进弱势阶层向上流动。
31-37

学校持续改进的关键:能动者建构能量

摘要:学校改进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近年来更是受到学者关注。对学校持续改进内涵的探讨,彰显了学校在改进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改进的目标指向。在众多影响学校持续改进的因素中,以校长、中层领导、领袖教师等为代表的学校内部能动者是推动学校持续改进的核心力量。校内能动者的能量构成主要包括领导能量和专业能量。不断增强校内能动者的领导能量和专业能量,是实现学校持续改进的关键。
38-46

从“身”开始:具身认知对学校管理的启示

摘要:认知发展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具身认知理论将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关联起来,主张人的身体经验对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对学生的身体管理,本文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基于"身体"的角度探讨了学校管理的改进问题,提出了具身认知理论对学校管理的一些启示,包括在教学管理中克服反身性,理解学生身体自由;强化学校"身体-认知"功能,弱化"身体-规训"功能;重视学生生成理解,注重管理情境的生成性等。
47-54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儿童研究

传统童年观念的社会学研究——基于乡村民众的底层立场

摘要:乡村民众的传统童年观念在现性二分的思维方式下沦为被改造与弃绝的非理性的童年观念,传统童年观念的多元面向隐匿。文章基于底层乡村民众的立场,以质性访谈法探究1930年代生人至1960年代生人的童年观念,尝试呈现哑然无声的底层童年观念。首先,以家为本位是乡村民众传统童年观念的主要特征。家,是人们看待童年的根本基点。童年以是否成家为边界,而产生如此边界的区隔机制即是以家为中心扩展开来的人情网络。童年的意义与价值局限于家族的框架内。其次超越理性是传统童年观念的内在精神,体现为对儿童超能与脆弱的认识以及乡村民众童年的绵延性体验。传统童年观念的内涵为反思现代童年观提供新的启示。乡村民众童年的绵延体验消解了由儿童及成人的理性划分,体现出某种生长的力量。儿童与成人的这一模糊划分挑战了现代童年观念的进化论取向。童年观念现代化的过程并非是弃绝自身的过程,而是需要一份基于本土根基的坚守与澄明。
55-67

打破技术迷思: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视角

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诸多益处,我们欣然享受所得的同时,需要对可能的所失与风险保持同样的敏感。我们需要打破技术迷思,在无边界的媒介信息泛滥中珍视注意力的平衡,在娱乐至死的媒介生态中修炼自己的理性探询能力,进而在伪民主的媒介空间进行理性的沟通、确立自我的声音。
68-75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国际与比较教育

美国合作教学模式的背景、要素及框架

摘要:在特殊教育和全纳教育的历史背景下,相关规定和法律约束力的提升催生了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合作教学要求两位及两位以上教师共享教学空间和资源,其本质要素包括教师们设立共同目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频繁交流,进行多重角色转换和分担领导角色等。合作教学的实施框架有五种基本模式:主教加助教,平行教学,站台式教学,互补教学和团队教学。后来在此五种基本模式基础上又衍生出多种模式,包括主教加观察,交互式教学,补充教学等。
86-94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师教育

中国教研活动中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工作框架

摘要:本文采用J.Corbin、A.Strauss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我国教研活动的指导工作作了实证考量。结果表明,这类指导以教师的教学行动知能为主导内容,具有难以替代的实践功能;这样的行动知能集聚于分析、设计、测评与改进四个方面,效率特征十分显著。本文的研究还指出,专业指导者对新生问题、平等探讨的关注尚嫌不够,理性分析、基于实证的改进还需更上台阶。
104-114

教师流动的政策工具设计与反思

摘要:本文以上海市教师流动政策为例,通过梳理其发展脉络,发现其隐含的价值诉求为促进教育均衡,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围绕此,教师流动政策综合运用了财政型、权威型、组织型和信息型政策工具,且工具的强制性并不凸显,反映了政府的干预以"引导"为基础。为促进教师流动政策的有效实施,政府需完善区域治理结构,开发促进教师主动交流的治理工具;善用"能力建设"与"激励"的政策工具;改进柔性流动机制,促进教师互惠发展。
115-122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会议综述

西学东渐的影响与中国师资文化的特点——第三届上海课程圆桌论坛会议综述

摘要:不同于西方教育学理论,中国师资文化立足本土教育实践,以教师为本体,对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但因当前教育领域缺乏教育研究的自觉,而备受冷落。第三届上海课程圆桌论坛围绕"西学东渐的影响"和"中国师资文化"两大要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当下教育改革的进展和中国教育学的构筑有所助益。
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