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社
分享到: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家访谈、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国际与比较教育、教育管理、学科教育、道德教育、走进中小学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9-9670
  • 国内刊号:31-1842/G4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58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2.24
  • 综合影响因子:1.32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全球教育展望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从事实存在到实践生成:课程理解的转向

摘要:"事实存在"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既定的客观科学知识的文本事实,教师须忠实于课程知识授受;这一课程理解观尽管已遭到批判但依然影响制约着当下的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师的课程实践。"实践生成"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课程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活动与经验,是在实践智慧主导下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课程理解的"实践生成"转向,是超越"事实存在"课程理解观的偏狭桎梏,思考课程改革再出发的需要。
3-10

对中小学特色学校及其课程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摘要:本文尝试从教育社会学的概念和视角,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及其课程建设的改革进行审视与解读。在全球—本土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的脉络中,学校特色化改革的"呼之欲出"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然而这项改革自发起以来,在不少地方体现出鲜明的"政策驱动"色彩,同时又在日益勃兴的"消费主义"浪潮中,涂上了一层"商品化"的底色。在政府和市场双重机制的作用下,特色学校及其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多样化的同时,也显露出三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即教育管理中"绩效表现主义"的蔓延,弱势群体子女向上流动的教育功能受到阻滞、教育物品属性上公共性价值的流失。基于此,文章最后讨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畅想了特色创建的其他可能性。
11-25

泰德·奥奇的现象学课程理论及其启示

摘要:泰德·奥奇系日裔加拿大著名课程学者,他以现象学、社会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为理论来源,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课程本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研究方法对其现象学课程理论作了深刻的阐释,从而丰富了当代课程研究话语,同时也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与课程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26-36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国际与比较教育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校长专业标准:为何与何为

摘要:教育部于2013年初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这意味着中国校长工作的专业性得到了正式的认定并将有专业的标准来进行规范。在世界其他各国,校长专业标准的制定与推行也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本文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校长专业标准的制定、内容和实践进行综合分析,首先提炼并总结了各国校长标准的核心要素与不同模式。在对其专业标准实践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建立标准指导下的校长专业学习支持系统以及校长的专业认证与评估是专业标准实施的重要基石。最后本文将结合比较分析的结论,为中国校长专业标准的修订与后续的实践提出建议。
37-44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

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使高等教育在关系、影响或范围上成为国际性的活动或过程。一些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定义由于采用了规定性、描述性和纲领性的定义陈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概念的混用现象:引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过程说"、"趋势说"和"结果说"的争论;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国际(高等)教育";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等同于"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厘清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的内涵及其混用现象能够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奠定基础。
45-53

应对多元文化挑战的英国公民教育课程改革

摘要:2002年,公民教育作为国家法定学科正式在英国中学实施,同时,英国政府和社会组织不断跟进公民教育实施状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2007年的《课程检视:身份与多样性》报告就是对公民教育课程的一次修正。作为对多元文化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的回应,此次课程改革是在英国国内政治力量的推动下而进行的。新的课程修正案不仅拓展了公民教育内容,增加了身份与多样性教育,同时提出了整合多元文化社会和传授统一价值观的有效策略。自此之后,学校公民教育承担了通过多样性和统一价值观教育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任务,以促进更为和谐的英国社会生成。
54-62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师教育

挑战与应对:论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中的师徒式临床指导

摘要: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实践素养观的变迁影响了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中临床指导的目标指向,而教师专业学习方式的变革决定了临床指导新的任务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厘清师徒式临床指导的关键要素以明确其内涵,并通过改变指导模式重置临床指导的师徒关系。
63-69

教师问责:含义、类型、功能与启示

摘要:对教师的问责是教育质量保障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问责制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有效支持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使他们能为儿童和年轻人的教育目标而努力。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师问责的含义、类型、功能、问题及启示等。
70-76

我国近30年“教师流动”的主语演变与信心博弈

摘要:通过对我国近30年"教师流动"一词的语义及其主语演变分析,发现在宏观政治权力主语放权及其与知识分子双主语形成的过程中,微主语正开始显现。这种情况下,宏观政治权力主语与知识分子围绕"社会价值"及其与微主语围绕"治理成效"的信心博弈也开始加剧。因此,本文从合法"契约关系"及"流动科层制"两方面提出了主语间信心重建的建议。
77-86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堂教学评价

效度概念的演进与课堂评价的效度

摘要:效度观经历了一个从单一概念到多种概念并存,再到一体化概念的演进过程。效度是大规模评价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并不完全适用于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需要不同的效度观,课程效度和后果效度是最适合课堂评价的质量标准。这需要课堂评价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和促进学习的评价。
87-94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学科教育

“格物致知”的传统诠释及其现代意蕴——一种科学与科学教育的解读

摘要:"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具有借鉴作用。
111-121

能力测试点与试题之间的“张力”:国际阅读测评项目的经验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应试教学"现象之一是文本的品味被答题套路的训练所代替。引发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大规模考试中,对语文能力测试点的定位、理解偏于简单化,语文能力测试点与试题之间的对接过于模式化。综观PISA、PIRLS、NAEP等国际阅读测评项目,从设定测量目标到编制试题的过程,体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认知目标的立体阐释;二是认知目标与试题之间内在的准确对应;三是在显性层面,试题本身的表达与认知目标的表达没有固定的对应模式。三者合力保证了认知目标与试题之间的"张力",较有利于形成教学和考试之间的良性循环。因此,当前我国语文考试研究可能需要深入探讨语文测量目标的设定和呈现方式,以及这些测量目标可能的、弹性的测试途径和方式。
1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