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社
分享到: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专家访谈、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国际与比较教育、教育管理、学科教育、道德教育、走进中小学等。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 国际刊号:1009-9670
  • 国内刊号:31-1842/G4
  • 出版地方:上海
  • 邮发代号:4-358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2.24
  • 综合影响因子:1.329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全球教育展望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特约稿

日本形成性评价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被介绍到日本以来,由于其具有改进教学、有助于保障全体学生学力的功能而受到关注,对相对评价占支配地位的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性评价通过与注重教学研究、巧妙利用学生"出错"等日本本土化实践与理论思想的结合在日本得到发展并扎根。进入90年代,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形成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从日本传统教学思想的视角对日本形成性评价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并通过形成性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案例分析了形成性评价发展的特征。
3-6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专家访谈

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Peter Mclaren教授

摘要:"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于二战以来的各种社会变革思潮,旨在促进跨越种族、宗教、国家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宽容,其概念被广泛地使用于各个学术领域,包括历史的、政治的、教育的等等。Peter Mclaren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和信息研究学院的教授,他被誉为批判教育学的领军人物之一。近年来,Mclaren教授主要运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说,并与诸多学者和社会人士合作,积极致力于美国以及拉美地区的多元文化教育运动。Mclaren教授访问我所之际,笔者有幸与其主要就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批判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内容进行探讨和交流。
7-1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学业考试为主课程评价制度的古典遗产与现代转型

摘要:我国古代课程评价制度是以学业考试为主导而建立起来的课程评价系统,历经三代时期“小
12-18

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

摘要:当代课堂教学正悄然步入花样时代,繁琐的教学环节、中转式的教学过程就是这一教学时代
19-24

课堂教学概念重建

摘要: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从教学组织的层面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了规范。虽然随后从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可以看出,人们从各种视角和立场深入研究了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发生了迥然变化。但是,毋容置疑在当下学校教育场域的日常课堂教学中,以"同步教学"为主导范型的课堂教学行为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本文运用概念史的分析视角,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布鲁纳、佐藤学的教育思想体系为背景,围绕"目标、内容、方法"等课堂教学元素,运用批判反思的方法论视角,检视五大课堂教学模型从自然主义、观念主义、实验主义、结构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演进历史进程中,如何在课堂理论模型的分析框架中阐释教育"成"人这一大问题的课程教学意义。
25-3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育政策与管理

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的微观分析

摘要: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教育委员会(1954)一案中宣告学校中的种族隔离制度违宪。该案重塑了教育平等权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这一举世闻名的案件事实上是发生在四个不同州的法律诉讼的集合。借助当年的史料,本文对发生在弗吉尼亚州的案件的缘起、发展、以及在实施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和阻力进行微观分析。该分析显示,布朗案仅是美国教育种族合校的开始,远非胜利。
39-45

教育问责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责任观

摘要:责任是专业的必要之维和教师专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承载着教师的道德承诺。基于责任的身份是教师专业身份建构的重要向度。教育问责是教师无可逃避的现实工作情境,影响着教师的价值理念和道德信念,挑战着教师的专业责任。在结构与能动性的张力相持中,问责压力下教师专业责任被赋予殊异的内涵,主要表现为三种样式:迷失、本真和撕裂。培植教师个人的道德信念、增强教师的道德能力、赋权予教师,是问责背景下提升教师专业责任的有效路径。
46-50

美国TVAAS的解读及其对我国教育评价的启示

摘要:教育公平是当今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田纳西州增值评价系统(TVAAS)是当今世界最成熟和完整的增值评价系统之一,它具有全州所有3-12年级学生连续多年的成绩数据,以学生多年成绩的进步为评价的基础,采用先进的统计技术,追踪学生学业成绩的变化,估计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成绩进步的"净"效应,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较公平的评价,对我国教育评价的改进具有较高借鉴价值。因此,本文就TVAAS进行介绍,并提出关于我国教育评价改进的建议。
51-55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认同:从专业角色走向身份认同

摘要:后现代情境中教师专业角色面对悖论,症结则在于现代主义对教师声音的剥夺,教师只是成为角色面具下的工具,因此彰显教师自我意识的身份认同概念成为主流。但其走向身份认同过程中,权力、文化和社群的力量会制造出"认同假象",背后仍然是对教师自主的宰制。因此要支持教师自主建构专业身份认同,则必然从权力、文化和社群三种空间的赋予入手,特别是通过专业学习社群的建构来实现。
56-62

论教师的“他者”意识及其提升

摘要:教师的"他者"意识,主要表现为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性、外在性的尊重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道德主体的建构、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以及关切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师"他者"意识的生成和提升至少应考虑如下方面:省思自我强权意识的危机、审视学生"他者"性的价值、体认"相遇"伦理学的意蕴、强调与"他者"交往的实践。
63-67

教师课程理解:意蕴与转向

摘要: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68-72

论教师同情心的养成——以苏霍姆林斯基的言行为分析对象

摘要:呼吁成为一名具有同情心的教师,不仅因为教师的同情心在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还在于在教导孩子学会同情的事务上,再没有比教师的同情心更为重要的因素。本文特以苏霍姆林斯基为分析对象,尝试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言行进行分析,为如何成为一名具有同情心的教师提供了一种思考。
73-78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学科教育

以科学素养为视角的“正式课程”分析模型

摘要:科学素养是当代科学教育的中心概念。科学素养理念在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落实情况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笔者整理出当下以科学素养为视角对"正式课程"分析的两种理论模型:"课程重点"和"课程平衡"。本文对两种理论模型及相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了介绍、评述与比较,希望为我国科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理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提供参考与借鉴。
79-82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艺术设计学科为例

摘要:交互式教学模式将学习建立在师生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需求的基础之上,师生、生生互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艺术设计学科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既要体现艺术设计的典型特点,也要融合交互式教学的思想与方法;"倒装式研讨性教学"、"抛锚式情境性教学"和"竞赛式激励性教学"是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可以应用的教学模式。
83-86

探究质量守恒——一堂学科课程的案例研究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科课程的学习已经不再是人们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唯一渠道,也不再是人们谋求生存和工作所必需。学科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品质,如何体会学科课程之于个体成长的内在价值,如何在学科课程中领略学习的乐趣乃是学科课程之于学生成长的价值诉求。本文以上海浦东新区某中学一位具有20多年教龄的高级教师执教的化学课为例,分析了教学现状,介绍了教学设计思路,详细描述了教学过程,进而得出相应的研究发现,充分挖掘了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与现实意义。
87-92

中西科学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

摘要:我国科技协会2010年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公民的科学素养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本文通过对中西科学教育的比较分析,发现中西科学教育在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科学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当前教育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借鉴、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以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为旨归。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