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11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专家访谈
教师的文化知识:创造教学的当下意义及其改进的无限可能——密西根大学Kathryn M.Anderson—Levitt教授访谈3-11

摘要:凯瑟琳M.安德森-莱维特教授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研究教师知识及其教学。她将教师的文化知识定义为教师所具有的知识、信念、态度,以及教师用以完成教学的实践中的知识;它包括教师从教育学院和实际工作中获得的专业知识,也包含了对课堂、儿童和教学的常识性理解和想当然的知识。她通过人类学的田野研究,得出教师文化知识的五个类别:安排学年课程的知识、组织教学活动的知识、评价学生学习的知识,解释并补救学业失败的知识,以及实践中的知识。她发现,存在着一种对学校教育的跨国理解,或者说,存在着全球化的共同的教育话语,但是在本土层面,学校教学和改革却存在深刻的文化差异。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分解课程标准的意涵和取向12-16

摘要:课程标准是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并非课堂教学的直接、具体目标。将课程标准分解为学习目标,并转化为评价方式、教学内容和活动,是实施基于标准的课程与教学不容忽略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讨论“分解课程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分析课程标准分解的含义、历程、要素、本质和特性,阐释分解课程标准的意义,并讨论实践中分解课程标准的观点以及宜采用的取向。

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倾听17-21

摘要:在我国当前的对话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因为不愿敞开自己去倾听学生,导致对语教学退变为“问答教学”。教师倾听是对话教学的应有之义,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倾听并非是一种教学技术或方法,而是一种实践智慧。教师倾听智慧的生成并非易事,它需要教师的前见反思、敏感性、换位思考以及倾心投入等。

课堂环境与学生学习表现的因果关系研究——一个基于数学课堂的前实验研究22-29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单组前后测的方法,对吉林省长春市某小学的两个数学课堂进行了前实验研究。研究者将课堂环境量表以及课堂观察的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师,并与实验教师一起讨论每个班级数学课堂环境的干预方案。经过将近一年的干预实验,研究者对比了课堂环境的改变前后,学生的数学学习表现的变化。结果发现,数学课堂环境的改变能够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数学观、数学学习取向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积极变化。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育理论
变革的陷阱——教育改革的误区30-36

摘要:教育改革是促进教育恰切与合理状态实现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什么样的改革都能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不当的改革不仅不利于原有问题的解决,而且还会引发种种新的问题。在现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由改革引发新问题现象十分普遍与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改革的性质、立场、方法的偏失。定位不准确、立场不鲜明、方法不得当是教育改革失败的症结所在。规范、明确、理顺教育改革的定位、立场与方法,不仅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而且也是教育改革走出的误区的必然选择。

人的“可塑性”与教育——从赫尔巴特到本纳37-42

摘要: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同情与理解的二重协奏——论教育视域中的同情性理解及其现实意义43-47

摘要:同情性理解是一种开放性的、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是将他者、它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把自己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理解以同情作为约束条件,它往往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种兴趣,一种助益意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与行动偏离往往导致三种困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困境、教师规定性角色与日常生活角色的协调困境以及受限的教育与多元、不确定的环境的顺应困境。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其态度、思维和方法的转变。同情性理解则在其中显现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师教育
美国教师教育中的证据:现状、问题与改进54-60

摘要:美国教师教育领域强调提供证据证明绩效和回应问责,并提供改进依据。相关机构和研究已经提供了大量讧据,但仍存在证据有效性与教师教育复杂性的矛盾以及证据本身无法决定政策与实践的局限。复杂的教师教育系统要求收集和使用多样、有效的证据,建立全国性框架和共享数据库,重视证据背后的价值问题。

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61-65

摘要:教育叙事研究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具有自己的特征:它以经验性的故事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是量化的数据;它以意义的阐释作为研究目的,并不追求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叙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教师从事叙事研究有助于构建反思性实践共同体;叙事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叙事研究有助于通过经验反思而积累实践知识。

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性别结构失衡问题66-7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的比例逐年增长,男女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日趋突出。本文分析了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教师性别结构失衡时学生发展的影响等,并就解决途径提出了相应建议。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育评价
美国教师效能增值评价研究与应用进展72-78

摘要:教育公平已成为众多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增值评价由于其较好地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正日益成为国际教育评价的热点。美国是教师效能增值评价使用最为广泛的国家之一,本文围绕美国教师增值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展现美国教师效能增值评价所取得的显著教育成果,为我国教育评价的改进提供参考建议。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韦伯模式之研究79-85

摘要:学业成就评价必须基于课程标准,这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整体质量卓越的诉求。韦伯博士是美国“基于标准的评价”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学业成就评价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性的分析维度、分析程序、分析方法等一整套一致性框架,并开发了基于网络的评价与标准一致性工具。全面深入研究韦伯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走进中小学
思想品德课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课例研究86-88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旨在对中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尤其是品德教育方面,力图改变以往单纯重视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注重体现实践性和行为引导。案例教学法符合思想品德课注重实践性和对学生导行的需要,在缓解思想品德课枯燥、乏味、远离社会现实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习惯传统知识性教学的教师,经常把案例教学异化为将知识点讲深讲透的工具,把其作为知识传授后的深化理解环节,

《season》一课中课堂观察的应用88-91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教师则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关注课堂,源于教师的使命在于课堂教学、在于促进学生成长,没有了课堂,教师与学生成长就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在过去很多年中,听评课作为关注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可否认,如今的听评课轻专业性真实性、重程式化过场化,缺少研究一技术一合作的传统听评课正在“变味”,

农民工子女在数学学习中前概念问题的课例研究91-94

摘要: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学习困难。研究者便围绕这些困难开展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课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