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10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特约稿
叩问“学力”3-8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产生“学力危机”的背景——“学力神话”的破灭,指出学力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从“东亚型教育”的藩篱中解脱出来,重新界定适应新型社会的学力,恢复“学力”的实质性价值。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专家访谈
体验英国的科学教育和教师教育——英国学者古德温先生访谈录9-12

摘要:艾伦·古德温(Alan John Coodwin)先生曾是英国曼彻斯特工艺学校科学教育系的主任,教育学院的副院长,1960年毕业于利兹大学化学专业,又在诺丁汉大学取得教师从业资格,后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利兹大学获得研究型硕士,1993年到2000年期间作为英国中学的注册督学,后又成为英国学习与教育研究所和高等教育学会的成员。在他40多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曾教授中小学的化学和物理以及高校的科学教育和教师教育。本人与古德温相识已6年有余,作为英国科学教育学者中普通的一员,古德温先生对教学和研究兢兢业业,他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这次访谈第一稿修改的时候正值古德温先生进行心脏手术,他在手术后的一周就将10多页的修改稿发于我,我再一次被他严谨的学术作风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所感动。希望本文的自传式介绍能够使我们从一个普通学者的视角体验和感受英国的科学教育和教师教育。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摒弃“双基”理论,树立儿童本位的课程观18-24

摘要:“双基”理论是将复杂的教育问题过度简化的原始“理论”。“双基”理论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双基”)看作教育教学的全部基础,未看到教育学中儿童身心发育的结构层次和儿童成长的时间维度,没有将儿童的世界、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成长纳入自身的理论系统。在其目标、任务和功能等方面,基础教育远远大于以“双基”为指向的教育或教学。如果抱住“双基”理论不放,中国的课程理论永远难以与现代课程理论接轨,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魔掌,难以走出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和困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建设儿童本位的课程理论。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区隔与连系之间的探讨25-30

摘要:课程和教学两者的关系,学者意见不一,有认为教学包含课程,有认为课程包含教学,有主张课程与教学并列,也有建议整合课程与教学。本文目的是分析学者的看法,并加以整合,最后提出个人的见解。笔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探讨的内容,也突显了两个概念的不同;课程与教学整体而言仍是密不可分;课程和教学相融合的概念要求把教学作为课程的一个过程去理解;学生学习是课程与教学两领域所关心的核心课题。最后,笔者强调,理清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助教育工作者掌握两者的关注焦点,改善实践效能。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知识形象及其教学图景31-35

摘要:东西方的两大文化巨人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宣称自己“无知”,但实际上,孔子和苏格拉底各自对“知”有不同的意指。通过对“知”和“无知”的解析,并透过对其对话教学实践的考察,我们会揭示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各具有不同的知识形象,并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学图景。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36-39

摘要:作为一种改进教师教学意识、态度和技能的有效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论文在阐述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的内涵及其在教学领域引发的变化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国际与比较教育
比较教育学的“移植”隐喻及其运用40-44

摘要:隐喻从语言现象、修辞手法发展为一种思维方式,在社会科学诸领域中有着自己的独特地位和作用。“移植”隐喻贯穿于比较教育学发展的各阶段,成为其范式转换的助产士。将概念隐喻引入比较教育学,分析比较教育学中的“移植”隐喻现象,无疑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英国教育系统变革的背景、现状与趋势——兼论教育在英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45-49

摘要:2009年6月5日,英国政府对成立不足两年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创新、大学与技能部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其并入了新成立的商业、技能与创新部。每一次与教育系统有关的变革,其背后都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某种连续性。通过对近年来英国教育系统变革的历程、背景、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理解英国教育系统变革的深层动力以及教育在“创新英国”的战略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英国的经验和启示50-54

摘要:英国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在时间安排和内容设计上的整合,二是在一门教师教育课程中既包含理论学习,也包含实践体验,实践体验是其中的一种学习方式。英国的做法可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育理论
现象学对研究教育情境中的自我的启发与借鉴55-58

摘要:现象学为研究教育情境中的自我、纠正科学主义对个体内在自我的漠视与遮蔽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供了重要的启发与借鉴,“生活世界”、“悬置”、“情境”等现象学概念为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的经验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使得用自传的方法来获得教育经验的本质成为可能。自传研究的过程是寻找真实的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思维的解放和理智的自由。

整体语言教学法与拼读教学法孰优孰劣:脑与认知科学的证据59-62

摘要:整体语言教学法是一种强调意义的英语阅读教学法,它从语言的整体意义出发,主张在上下文中分散地学习语音和单词的意义,认为阅读的关键是在上下文中理解词意,因此不重视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拼读教学法通过直接而系统的方法教儿童辨认字母与字母友音之间的关系。这两种方法孰优孰劣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从脑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这两种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比较,认为两者的平衡是最佳的英语阅读教学法。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材研究
教材观研究:类型、特点及前瞻63-69

摘要:教材观是对教材内容、结构、功能以及教学属性的基本看法与主张。本文以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材功能及教材教学为分析维度,通过对以往中外专家学者所探讨的教材观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圣经式、经验自然主义、科学取向、结构主义、范例式、人本取向以及建构主义共七种典型的教材观。这些教材观在每个维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在教材教学维度上的差异最大。这一发现对于课程实施中的教材开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语文教科书多样化探析70-75

摘要:语文教科书的多样化往往基于课程形态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的丰富性、着眼于言语活动的特色化。语文课程的变革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我国语文教科书在实现多样化的进程中,借助于编撰策略和技术的借鉴与改进,由教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移,从语言学习对象到言语活动凭借的定位变换。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科学教育
科学教学中模型/模型化方法的认知功能探究76-81

摘要:模型和模型化是现代科学教学中极为引人关注的课题。研究显示,模型和模型化方法对学生学习科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潜在的认知功能。各国研究者对该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他们对以模型/模型化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的认知特性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他们所探索的问题和采用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为改进我国科学教学策略和对策提供了一种方向和启示。

基于论证的科学教育82-86

摘要:基于论证的科学教育是当前国际科学教育及其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论证”的概念出发,解释了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活动,阐述了论证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其主要的功能。开展基于论证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深入发展,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与批判反思能力的成长。在考虑可供学生开展论证活动的题材时,适宜选取那些可能有多种解释的现象或理论,以有利于引发有效的论证,由此,当前科学教育中的论证活动主要包括应用具有多种替代性观念的科学理论于论证活动中以及应用社会性科学议题于论证活动中两大类。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走进中小学
完善的学校评价体系是普通高中可持续发展的保障87-90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普通高中经历过扩招、扩建学校、新课程改革等影响着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面前,学校领导集体必须由直觉型转向自觉型领导方式,果断地找到发展切入点。本文即是对宝坻一中在这一问题的做法上的总结和反思。

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条件分析91-93

摘要:教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主要环节。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研究课堂提问。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视和研究还远远不够。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必须关注三个方面: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思维,研究学情。

美国《变革的根源》教学课例解析——基于为何教、如何教的角度94-96

摘要:《21世纪的教学方法》中的美国课例——《变革的根源》课例,是美国在九十年代为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教学而创设的,其所传达的为何教,如何教的理念,对中国教育蕴含着“让教育为个人而存在;让教育为培养批判意识、独立人格而存在;教育是基于经验提升经验的过程;创设多元学习情境”等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