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Global Education

  • 31-1842/G4 国内刊号
  • 1009-9670 国际刊号
  • 2.2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全球教育展望是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全球教育展望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课程改革20周年、课程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教师教育研究

全球教育展望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特约稿
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与不安定时代的教育3-7

摘要: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曾经指出,西方的知识分子正经历着从“立法者”(lcgislators)到“阐释者”(interpreters)的转变。作为“立法者”,知识分子的角色是为社会立法,仲裁社会的终极价值观,“立法者”的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代表。而所谓“阐释者”,是指知识分子面对后现代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失去了价值理性守护者和仲裁人的作用和自信,而只能在沟通和理解中充当社会价值的调解人。于是,当今社会的很多学者都对价值判断避而不谈,而追求某种实效性。这在教育领域中也屡见不鲜。然而,在这样一个价值理性日渐黯淡的时代,《知识社会中的教学》一书的作者安迪·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仍然坚定地沿着“立法者”的道路走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为这样一个不安定时代的教育做出终极的价值判断,并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指出一条充满荆棘但又通往光明的道路。《知识社会中的教学》就是这样一本旷世巨著——立足于喧闹繁荣的知识社会之边缘,以严肃、审慎的目光反思着这个剧烈变动时代的教育状况,并以“立法者”的姿态做出理性的批判和建构,为未来的教学指出一条发展道路。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
论探究精神是一种教育人文精神8-12

摘要:探究精神既是一种人文精神,又是一种教育精神。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摧毁了人的精神自由,剥夺了人探究、创造的权利。因此教育重建的基本方向是让学生在学校过有意义的撂究生活;基本途径是“重建课堂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重建学校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研究型课程)的常态化”“重建学校文化:创造‘研究型学校文化'”。而这一切均需建立在新的教育信念的基础之上。

论教学的理性精神13-17

摘要:近代以来的工具理性导致了教学真正理性精神的缺失。教学的理性精神蕴含着师生在教学中的求是精神、主体精神、批判精神与探究精神,其旨在超越知识传递,而培养理性自由的人。重塑教学的理性精神需要审思主知主义的认识偏狭,回复到轴心时代的理性教化传统。

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兼谈新课程的理论基础18-22

摘要: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学说在新的世纪具有新的内涵,它汲取了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汇通、交融与创新而呈现与时俱进的特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使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的形态。只有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托多元化的理论基础,我国课程改革实践才能焕发其生命力。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道德教育
知识与道德教育23-27

摘要:道德是有理性相伴随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理性认知与选择的基础上,我们正是对人、物、事及其关系有所认知才形成特定的态度和情感,并采取相应的行为。知识是道德理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校道德教育要以知识教学为基础。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知识的教学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

情境与道德教育28-32

摘要: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当事人”情境与“旁观者”情境的交叉与混淆拾道德教育带来很多困惑,明确它们不同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教育情境和生活情境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前提。虚拟情境中的“不在场”与“不真实”向道德教育发出了警示,虚拟情境下的道德教育只是一种假设,它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只是一种可能;虚拟情境与生活情境的关联是有效道德教育的前提。旁观者情境是个体道德学习和道德意识对象化的主要情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德目与道德教育33-36

摘要:德目是人类道德经验的凝结点和传递道德经验的抓手。但是,传统的德目概念及其“美德袋”道德教育受到了挑战。作者提出德目是由概念、情境、动机构成的三维结构,德目教育就是德目三维要素的互动与整合。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课程与教学
制度性知识与课程——合理性批判与新课程观的构建37-41

摘要:制度性知识代表了特定社会对下一代进行文化教育和价值引导的基本规范,由此具备了进入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基础。然而,制度性知识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必须在课程设计中接受合理性的批判,即考察它是否与学生的经验建立关联从而使其对学生具有意义,这是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以“制度性知识与学习者的意义关系”为棱心构建一种新的课程观,在处理制度性知识与课程的关系时既考虑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传递——接受”的认知关系,也充分关注“对话——理解”的意义关系,在课程设计中彰显人的生命体验和存在意义。

教学策略的转型:从独白走向对话42-45

摘要:本文以对教学状况的反思为基础,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的重要意义,对促进师生对话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讨论。作者通过对教师行为风格、教师互动性决策和评价与教学关系这三个雏度的教学策略的探索,说明了这些教学策略对于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构建学习共同体是这些教学策略的核心内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从“独白”走向“对话”,反映了时展的要求,也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必然走向。

试论我国命题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途径46-49

摘要:命题是学业成就评价中的核心环节,专业化程度高的命题是科学客观地进行学业成就评价的前提与保障。在剖解我国命题现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在我国学业成就评价中实现命题专业化的策略与途径,并重点从技术侧面分析了保证命题质量的可能途径。

校长课程领导的境遇及解决策略50-55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校长课程领导提出诉求。在学校现实生活中,校长课程领导应然和实然状态存在一定矛盾:校长课程领导意识淡泊,课程领导权力缺失,缺少同行者以及不适应课程领导角色。这些都给校长课程领导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提出解决对策:1.校长课程领导专业化;2.寻找课程领导的同行者;3.明确校长课程领导角色;4.赋予校长课程领导的权力。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转型研究:“虚拟现场”与教师成长56-59

摘要:针对传统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高师课程改革与教师教育转型势在必行。在对传统教师教育问题综合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的教育实验与改革,我们提出了教师教育新模式:“虚拟现场”。研究表明这一模式能有效促进职前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走向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60-63

摘要:长期以来,支离的教师教育课程严重阻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时代呼唤教师教育课程走向融合。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各学科间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统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契合、课程参与主体间的合作,来理解融舍的教师教育课程。最后,作者对教师教育课程走向融合的外部条件进行了总结。

日本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东京学艺大学为例64-68

摘要:1997年日本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及据此修订的1998年教师资格证书法出台以后,以培养具有使命感、擅长领域和个性的,能够较好应对教育现场课题的、有力量的教师为目的,日本教师教育课程开始了扩大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重视与教育现场相结合的课程结构转换。本文试图通过对东京学艺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分析,考察日本教师教育课程的最新变化。

“教师喻像”——柯兰迪宁实践性知识观的概念诠释69-72

摘要:柯兰迪宁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集大成者,教师喻像是其倡导的表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概念之一,这一概念在柯兰迪宁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中具有独到的地位与内涵,它既是教师实践性知识表述的一种教育学隐喻,同时也是研究教师实战性知识的媒介,具有方法论的作用,对我国学者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走进中小学
谁在“简单化、误读和随意发挥”73-75

摘要:时下进行的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正处在由点到面的攻艰阶段。《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28日教育科学版刊登《谨防简单化、误读和随意发挥》一文。对我国新课程理论基础的评论不够客观。笔者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仰望教育理论星光灿烂的天穹,对该文谈了一些不同看法。期望我国课程改革排除各种干扰,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是谁发明了学校——一个小学生的责问和一个教育者的反思76-78

摘要:通过对一个小学生提问的现象学式的描述,本文对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情绪进行了反思,总结了其主要思想根源。本文进一步提出要打破旧的教学观,必须从课程与教学的概念重构开始,构建新的以人为本的学习哲学。

教育冷思考79-80

摘要:我国的教育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教育法则的现象。科举文化延续下的高考制度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标是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社会的真正活力采自于每个个体的活力,学校应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文化空间,教育者应具备宽广的教育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