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学家杂志社
分享到:

青年文学家杂志

杂志社要求删除
  • 主管单位: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齐齐哈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国际刊号:1002-2139
  • 国内刊号:23-1094/I
  • 出版地方:黑龙江
  • 邮发代号:14-26
  • 创刊时间:1956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2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青年文学家 2011年第1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彼岸花开

摘要:<正>总有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拥有着夸父逐日般的恒心,在只能看见自己倒影,在黑夜即将退去的时刻,匆匆许下新的承诺。等待着那朵花开,等待着阴靋散开,等待着光明的到来,始终用执著的信念孤独等待,像一束向日葵固执地面朝着太阳曾经升起的地方。你知道,我会始终固执地留在
1-1

北漂赶海

摘要:<正>天安门故宫向北,沿一条龙脉水系中海、北海向北走,最是后海。后海西通繁华的新街口,东傍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北临宋庆龄故居和醇亲王府。海边四合院和高楼大厦辉映,商业街和小胡同对接;有匆忙赶路的上班族,有悠闲遛弯的老者,有喊着哈喽打招呼的老外,还有高声吆喝的小贩……
2-2

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是保护创造——读《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有感

摘要:"文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时代的发展演变中,证明都是不断拓展着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在观念和眼界的扩展中,证明也是常态的、"匹夫有责"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扩展和与现代科学的关系,阐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质和意义。
3-3

论老舍《断魂枪》里的文化遗孑形象

摘要:老舍在著名短篇小说《断魂枪》中,塑造了一个封建文明末世里的文化遗孑形象:神枪沙子龙。这个枪术高超的武师,在新旧文明碰撞的历史关节点上,对自己心爱的枪术选择了"不传"。在这样一个人物的塑造过程中,老舍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复杂感情,正是这种情感的复杂性营造了《断魂枪》独特的审美基调。本文试图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分析小说中的文化遗孑形象,并由此展示老舍面对传统文化时的复杂心理。
4-5

浅析《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对比艺术

摘要:《一桶白葡萄酒》是美国作家爱伦.坡的一部佳作。笔者通过文本分析,发现坡运用了场景对比、事物对比和人物性格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达到了小说哥特式的恐怖气氛和复仇主题的统一体现。
6-6

曹禺剧作的意蕴营构

摘要:曹禺的剧作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结构的紧凑和精练,情节的紧张发展和矛盾的高度集中,构成他的剧作的显著特点。作者善于把各种戏剧冲突在作品里高度集中起来,使繁复的生活内容通过特定的场景和有限的画面精巧地表现出来,从而显示了作者提炼生活素材的卓越才能。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这种立意的多方辐射是通过作者观照生活的视角传递和位移来实现的。由此,曹禺的剧作内蕴呈现出双重层面。
7-7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远大前程》与《伟大的盖茨比》之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两本著作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展现狄更斯和菲茨杰拉德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对西方文明的追问;通过唤醒人类良知和重建精神文明来体现一种特有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这两部伟大的作品讲述的是两位"伟大的"梦想家在资本主义物质价值观的引导下,做梦、追梦,最后面对残酷的现实而梦想破灭的故事,旨在告诉人们理想应该符合现实。
8-8

扎迪·史密斯小说《论美》的互文性解读

摘要: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2005年出版的小说《论美》入围当年的英国布克奖,是一部向20世纪正典作家E.M.福斯特《霍华德庄园》致敬的佳作。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两部小说在情节、主题和人物三方面的互文关系,以此揭示作者如何有意识地使用互文性手法来构建自己的文本。
9-10

如何重返矛盾重重的《生死场》——关于《生死场》的几种不同解读的比较分析

摘要: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上,历来诉讼纷纭。早期鲁迅、胡风认为她的小说中,是民族救亡和启蒙为主;80年代后葛浩文、赵圆等强调个人的哲理认知;刘禾关于女性的身体与国家民族的视角;摩罗则有《生死场》的文本时断裂的认识等等。
11-11

略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无心”

摘要:对黛玉的"无心"与"多心"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多心"绝非黛玉单一的性格特征。曹雪芹用相对较少的笔墨刻画了林黛玉性格中的"无心",揭示了黛玉宽和真纯、善良可爱的本质,使并非完美的"多心"性格恰当定位,从一个侧面强调了"多心"的实质及其成因。
13-13

浅谈《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悲剧命运

摘要:本文以"女性强者"为视角,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指出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的特殊女性,她以自己的老练与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婚姻竞技场上的胜者。流苏是一个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男权社会、腐朽的白公馆和她自身的弱点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14-15

基督徒“排挤”困境中的“犹太商人”

摘要:作为一名犹太人,夏洛克具有与其他大多数犹太人一样的命运:在宗教上受迫害,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在法律上受尽刁难,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可除了忍耐他们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是没有任何地位的犹太人,这或许是夏洛克病态心理的根源之一。
16-16

终老的愁思——论《涉江采芙蓉》回环式的困局

摘要:从《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淳朴的文字出发,将全诗拆分为单句并以此为单位,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明其中所构成的回环式情意,述清渺渺不绝的情感形成脉络。
17-18

解读任碧莲小说《爱妻》中的中国形象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对华裔作家任碧莲的长篇小说《爱妻》中所描述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进而解读作者对于中国形象的理解以及由此而展现出的作者对于自我文化身份的理解与追寻。
19-19

地狱与光明——读萨拉·凯恩剧作有感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分析萨拉.凯恩的五部在内容上截然不同却有着一致精神内涵的作品,结合其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来分析萨拉.凯恩剧作的特点,总结其在内容、结构和语言上对传统的突破,并引出几点思考。
20-20

从《简·爱》看生命的尊严

摘要: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1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凌辱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这部作品吸引了无数读者,引人深思。
21-21

从《哈姆雷特》一剧看莎士比亚的罪恶观

摘要:本文对基督教文化和圣经与莎士比亚思想的关系,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性及人性善恶,罪与忏悔的部分做了进一步的探讨,针对此主题通过分析《哈姆雷特》一剧,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罪恶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2-22

从“山川之秀美,而发于咏叹”谈起——苏轼山水诗再探

摘要:苏轼的山水诗数量众多,特色鲜明。许多山水诗作品脍炙人口,深入人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以苏轼山水诗为研究对象,力图寻求不同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对他的山水诗进行观照,在此基础上分析苏轼山水诗的独创之处,展示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