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 51-1311/O4 国内刊号
  • 1001-4322 国际刊号
  • 0.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强激光与粒子束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学会;四川核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SA 科学文摘(英)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强激光与粒子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激光大气传输技术专题、讯息、高功率微波技术、粒子束及加速器技术、脉冲功率技术、核科学与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7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高功率激光与光学
板条射频放电产生单重态氧实验研究1937-1941

摘要:通过考察各种放电状态及气流条件下发生器内外物种的自发辐射谱,发现光谱峰值强度与对应物种浓度成正比。分析了主要的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了解了单重态氧及其它物种的浓度变化规律。考察了α放电和γ放电两种不同的放电方式。发现在α放电状态下,体系中有较少氧原子等淬灭性粒子,更有利于O2(^1△)产生。加入He,有效地降低了气体体系的离子化阈能和约化场强,约化场强最小时,产生的O2(^1△)浓度最大,相较于纯氧放电,O2(^1△)浓度提高一倍以上。考察了腔外各物种浓度的变化,O2(^1△)离开放电腔后浓度稳定,沿距离减少较慢,有益于出光。优化了本系统的放电极间距,极间距太大或太小,都不利于单重态氧的产生。

多光束合成场远场特征的傅里叶分析1942-1946

摘要:由傅里叶光学原理给出了多光束合成场的远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求出了分布在园环上的相干光源合束后的远场解析式。对光源按角度均匀分布在环上的情况,重点讨论了光源数目为2,3,4情况下远场光强睹环(线)。研究表明,在光源数目为2的情况下,远场图上只有暗线没有暗环;在光源数目为3,4的情况下,远场图上的暗环并非圆形环。由于傅里叶方法运算简单,而且还可用于激光器输出并非严格高斯光束(如光纤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情况,因而对分析相干合束有其独特优势和实际意义。

1维部分相干光束的Z扫描理论分析1947-1950

摘要:对使用高斯-谢尔模型光束的Z扫描做了理论分析,研究了光阑半径和空间相干度变化对Z扫描曲线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光阑半径的变大,Z扫描峰谷透过率之差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其作用效果与完全相干光一致;随着空间相干度的增加,峰谷透过率之差也逐渐增大,当空间相干度大于某一定值后,峰谷透过率之差达到饱和不变。部分相干光束的Z扫描实验为测量其空间相干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采用多波长光束组合改善二极管激光阵列的光束质量1951-1954

摘要:基于多波长光束组合技术,利用光栅的衍射和外腔的反馈,将二极管阵列的发光单元锁定在不同的波长上,相邻单元的出射光波长有微小的差异。从外腔耦合镜输出近似平行的光束,其光束质量等同于单个发光单元的光束质量,而组合光束亮度随着组合光束个数定标放大。实验中采用发光单元宽度为100μm、填充因子为0.5、由49个单元构成的1cm阵列获得功率为2.39w的输出光束,其光谱宽度为27nm,远场光斑的直径为0.08mm,对应的远场发散角为1.2mrad,其光束质量因子约为28,与单个发光单元的光束质量相当。

掺杂比对CdGe(As1-xPx)2倍频与参量振荡的影响1955-1958

摘要:在相位匹配和可接受掺杂比理论的基础上,针对CdGe(As1-xPx)2晶体。研究了掺杂比对频率转换的影响。依据Sellmeier方程得到了倍频和Ho^3+YLF与Cr:Er:YSGG激光器泵浦光学参量振荡的相位匹配调谐曲线,并给出了不同掺杂下的可接受掺杂比。结果表明:掺杂晶体可实现2~9vm范围内非临界相位匹配的倍频和2~18μm的参量光产生;随着掺杂比的增大,可接受掺杂比近似线性减小。并随着波长改变展现出了不同变化趋势。

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受激拉曼散射与热应力1959-1964

摘要:建立了高功率掺镱双包层光纤激光器的速率方程模型与热应力模型,对影响受激拉曼散射效应和热应力效应的关键参数(如纤芯半径、光纤长度、泵浦波长、泵浦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较小的纤芯半径,光纤内的斯托克斯光功率较大且增长迅速,因此增加纤芯半径能有效减弱受激拉曼散射效应;减小光纤长度能提高受激拉曼散射的阈值,而纤芯的热应力也增大,因此在不出现热应力引起光纤断裂的情况下,可以减小光纤长度以提高输出功率;采用976nm波段泵浦源能提高输出功率,降低热应力的影响;两端均匀泵浦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纤芯热应力,同时维持高功率输出。

氟化氘激光大气传输的定标规律1965-1969

摘要:利用激光大气传输4维程序,结合均方和半径分析方法,对氟化氘(DF)激光大气传输的定标规律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焦平面处63.2%环围能量半径的光斑扩展规律以及在焦平面上不同环围能量半径内的平均功率密度定标关系式。此定标关系不仅适用于大菲涅耳数、弱传输效应条件下,同时也适用于小菲涅耳数、强传输效应条件下DF高能激光大气传输,从而能够对激光大气传输的效果做出快速地预测和有效地评估。

本刊主编杜祥琬当选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1969-1969

摘要:编辑部近日获悉,本刊主编及编委会主任杜祥琬当选为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2007年9月10日,在莫斯科俄联邦工程科学院,古利亚耶夫院长代表该院为我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和杜祥琬副院长颁发了俄联邦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和徽章。古利亚耶夫院长指出,鉴于两位教授在各自学术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中俄科技合作与交流中的突出作用,

基于分数泰伯效应的激光损伤阈值测量1970-1974

摘要:介绍了一种基于分数泰伯效应的单脉冲激光损伤阈值测量方法。该方法是根据六角相位光栅的分数泰伯效应.将激光光束整形成许多不同能量密度的高斯形状光斑,通过比较光斑分布图和损伤分布图即可统计计算得到各个能量密度区间的损伤概率。根据角谱传输理论数值模拟得到了六角相位光栅的分数泰伯像并得到实验验证。用该方法和传统的1-on-1测得HfO2/SiO2高反介质膜的激光零损伤阈值分别为7.9和8.0J/cm^2,并进行了误差分析。

基于本征正交分解函数的波前动态高分辨率重构1975-1978

摘要:应用Hartmann波前传感器测量了准直平行光通过低速热射流后的畸变波前时间序列,对该时间序列进行本征正交分解得到系列本征函数和时间系数,对本征函数进行双线性插值处理得到未布置探测器处的本征函数值,新本征函数与时间系数相乘从而获得未布置探测器处的波前数据。在时域和频域比较了波前预测值与实际值,结果表明了该插值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对波前的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测量。

吸收性海水中气泡光散射特性的理论研究1979-1982

摘要:给出了一种适合于吸收性介质内粒子散射的Mie级数新的表示形式。利用Mie理论研究了吸收性海水中气泡的单散射特性和气泡群的相位函数。与非吸收性海水中气泡的光散射特性相比,分析了海水折射率虚部对气泡光散射的影响。结果表明:180°后向散射的增强是气泡固有的光学性质,与所处介质无关,可以利用后向散射的增强来探测气泡。

光斑尺寸对光学薄膜元件温升的影响1983-1986

摘要:实验测量了波长1064nm,10kHz高重复频率激光辐照下在白宝石、石英玻璃、K9基片上制备的Ta2O5/SiO2高反膜的温度变化,有限元分析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一致。用ANSYS程序计算了不同光斑直径、相同功率激光和相同功率密度激光辐照下薄膜元件温升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功率激光辐照光学薄膜元件时,光斑大小只影响激光辐照点的温升,对基板温升没有影响。基板温升只与激光功率有关,激光功率越大,基板温升越大。相同功率密度激光辐照光学薄膜元件时,光斑越大,激光辐照点温度及基板温度均越高。从激光损伤的热效应考虑,小光斑激光辐照时,光学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较高。

高功率脉冲激光对阶跃折射率多模光纤损伤机理1987-1991

摘要:理论分析和模拟仿真研究了激光点火系统中光纤端面损伤、光纤初始输入段损伤和光纤内部损伤机理。结果显示:端面损伤主要是由光纤端面的杂质和缺陷引起;光纤初始输入段损伤是由光束的初次反射造成光纤局部激光能量密度增大引起的;光纤内部体损伤主要由于激光自聚焦效应引起损伤和光纤受到的意外应力产生微小碎片,吸收激光能量,引起光纤局部损伤。给出了激光点火系统中提高光纤损伤阈值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光纤端面处理、设计合理的激光注入耦合装置。

衍射和干涉理论对Bessel光传输的描述1992-1996

摘要:采用衍射积分理论和干涉理论分别对轴棱锥产生的Bessel光的传输特性进行描述,并讨论了其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数值模拟了光传输的3维强度分布,同时进行相关参数的实验测定。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最大无衍射距离内,衍射理论能很好地描述Bessel光的轴上光强分布,当接近或超出最大无衍射距离时,干涉理论也能较好地描述Bessel光的强度分布,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距离选通技术对后向散射抑制作用的理论分析1997-2000

摘要:从辐射度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建立了单CCD像元的距离选通激光主动成像模型。而后考虑成像质量,借助单CCD像元信噪比和图像均方差误差两个指标,阐明了距离选通技术是抑制后向散射、增大成像距离、提高图像质量的有效手段。最后从模型出发,导出了距离选通技术在激光主动成像中应用时一些关键参数的选取原则:(1)尽可能减小激光脉冲宽度,以克服后向散射的影响;(2)要能够达到尽可能远的观测距离,在激光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激光占空比越大越好;(3)在激光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脉冲频率越高越好。

单轴晶体的光程差和Lyot型滤光器的视场2001-2006

摘要:建立了以光线入射方向和晶体光轴方向为基准的入射坐标系,利用波法线反曲面方程和电磁场在晶体折射界面处切向分量连续性的边界条件,得到了晶体中波法线方向、射线方向、波法线折射率和射线折射率的表达式。从非常光的射线方向和射线折射率出发,得到了在任意的晶体光轴方向和入射角条件下,光通过单轴晶体后寻常光、非常光的光程差表达式。对Lyot型滤光单元的透射率和视场进行了计算分析后发现,滤光单元的透射率随光线入射角的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视场随光轴倾角的增大而减小。得出了透射率和视场随光轴倾角(光轴与晶体表面的夹角)和光线入射角(光线在晶体表面的入射角)的变化规律。讨论了通过改变晶体倾角实现滤光器调谐和补偿晶体厚度加工误差等技术问题。

两路光纤激光器自组织相干合成实验研究2007-2010

摘要:建立了两路光纤激光器自组织相干合成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踢,通过能量的相互注入,可以实现光纤激光器的自组织相干合成,合成效率达到92%。当外界基本没有干扰时,远场光斑为稳定、高对比度的干涉条纹.激光器阵列输出模式为异相模,与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当外界环境存在轻微干扰时,实验出现条纹移动现象,输出模式也不再是恒定的异相模。对外界干扰对自组织相干合成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外界干扰的幅度与频率越大,两柬激光的相位差的变化幅度与频率也就越大;当外界干扰超过一定程度,两柬激光之间的相位差将不能被锁定,始终处于变化状态。

基于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空中扩展目标检测2011-2016

摘要:对单位链接脉冲耦合神经网络模型中的线性调制、动态阈值衰减方式及步长、迭代次数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改进,进一步简化了网络模型,使其更适合于图像处理。并针对低对比度、背景连续变化环境下的空中扩展目标检测问题,应用反色处理,并采用最大直线轮廓点数方法,确定其最佳迭代次数和分割结果,实现目标的自动检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清晰完整地保留目标轮廓,有效检测出复杂背景下的空中扩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