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 51-1311/O4 国内刊号
  • 1001-4322 国际刊号
  • 0.4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强激光与粒子束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学会;四川核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9年创刊,目前已被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SA 科学文摘(英)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强激光与粒子束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激光大气传输技术专题、讯息、高功率微波技术、粒子束及加速器技术、脉冲功率技术、核科学与工程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4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高功率激光与光学
光纤锥耦合CCD相机图像的平场校正方法1361-1364

摘要:对于光纤锥或光纤面板耦合的CCD相机所获图像中存在的响应非均性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CCD相机输出信号的构成情况和图像传递间的响应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表达式.利用平场校正方法对存在较严重非均性的图像进行了处理,处理过程分为三步:首先获取系统的暗本底图像(包括了暗电流及系统偏置),所选择的积分时间与被用来校正的图像的积分时间相同;其次,获取均匀光场的图像,并将其作为平场校正的参考图像;最后扣除本底,用相对标定的方法对图像进行校正,从而获得图像各像素响应率的相对标定系数,再用它对原始图像进行平场校正即可获得很好的结果.校正后的图像更清晰,噪声更小,很多细节都能在灰度图像中直接看出,经过边界处理和伪彩显示后可清晰地看到小于0.1mm的细缝,达到了图像精密处理的效果.

化学反应与饱和模型对化学氧碘激光性能的影响1365-1369

摘要:将速率方程(RE)模型与化学动力学模型相结合,讨论了增益饱和模型与化学反应系统对COIL性能的影响.流动为预混的一维模型,考虑了10种成分和21个化学反应,分析计算了未分解碘分子,激发态氧产率,水含量以及温度等因素对COIL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碘流量过多,混合和反应过程中消耗大量能量;碘流量过低,导致粒子数反转和增益过低,对于能量的提取不利.

风对光束控制系统内热效应的抑制作用1370-1374

摘要:用光强沿x轴方向呈线性变化的方形环状光束模拟高功率激光,利用自编四维仿真程序对高功率激光在光束控制系统中的传输作了详细的数值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热效应使远场光束的峰值光强和可聚焦能力下降.入射光强的非均匀分布进一步降低峰值光强和可聚焦能力,导致远场光束重心和峰值光强位置移动,并产生像散.光束的非均匀程度越高,远场光束质量越差.横向风和轴向风对热效应均有抑制作用.然而,轴向风不会引起远场光束重心偏移和像散,但是轴向风比横向风建立稳态所用时间更长.

30J能量驱动类镍银X光激光的理论研究1375-1379

摘要:在1.2×1013W·cm-2低功率密度下,对基频激光预主短脉冲驱动类镍银X光激光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证实了在靶长23mm范围内X光激光都能获得有效放大,取得了和实验相符合的结果.考虑了单柱面镜线聚焦沿靶长度方向功率密度的非均匀性对X光激光放大的影响,采用弯曲靶能有效克服折射以及单柱面镜线聚焦功率密度非均匀带来的不利影响.理论模拟给出的类镍银X光激光的出光下限泵浦功率密度也与实验符合得很好.理论模拟还表明,采用1%左右的预脉冲强度并对预主脉冲时间间隔进行优化,X光激光的输出能量和能量转换效率将获得大幅度提高.

“烧蚀模式”激光推进的实验研究1380-1384

摘要:采用单脉冲激光进行了大气环境下激光烧蚀小钢珠实验,得到其推进效应参数,发现并分析了钢珠在不同放置位置(焦前与焦后)时不同的物理现象;为了得到一系列定量实验数据,采用自行研制的激光冲量靶仪进行了单脉冲激光烧蚀推进效应实验测试,得到了不同环境条件、不同靶材料的激光推进效应参数,并与国外的实验数据以及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靶材料和激光功率密度是影响冲量耦合系数的主要因素,冲量耦合系数随环境气压的降低而升高.

DC—SC光阴极注入器的束载实验的调试进展1385-1388

摘要:北京大学射频超导实验室设计了新型超导光电子枪--DC-SC光阴极注入器,目标是为自由电子激光平台提供能量在2~3MeV,脉宽小于10ps,脉冲重复频率为81.25MHz,平均流强约为1mA的低发射度电子束.现在已经建成了DC-SC光阴极注入器实验平台,包括激光驱动光阴极系统,Pierce直流高压加速结构,1.3GHz 1+1/2纯铌超导腔,恒温器低温系统,4.5kW连续波微波系统,1/16分频与同步控制系统,束流诊断系统和能量分析系统等.并且完成了超导腔的静态实验,直流加速结构也经过了100μA低电流测试.实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整体调试后即可以进行束载实验.

真空退火对355nm Al2O3/MgF2高反射薄膜性能的影响1389-1392

摘要:采用电子束蒸发沉积技术制备了355nm Al2O3/MgF2高反射薄膜,并在真空中进行不同温度梯度的退火,用X射线衍射(XRD)观察了薄膜微结构的变化,用355nm Nd:YAG脉冲激光测试了薄膜的激光损伤阚值,用Lambda 900光谱仪测试了薄膜的透过和反射光谱.结果表明在工艺条件相同的条件下真空退火过程对薄膜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退火温度梯度越小的样品,吸收越小,阈值越大,并且是非晶结构.选择合适的真空退火过程可以减少355nm Al2O3/MgF2高反射膜的膜层吸收,提高薄膜的激光损伤阈值.

COIL腔镜高反射率精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分析1393-1396

摘要:利用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建立了氧碘化学激光器腔镜高反射率的精密测量系统.对用直型衰荡光腔时可能影响测量系统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采用直型和折叠型衰荡光腔,检测了氧碘化学激光器高反腔镜在1.315μm的反射率.实验测得COIL凹面高反腔镜反射率为99.770%;平面高反镜反射率为99.917%,测量精度约为10-5.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精密测量氧碘化学激光器腔镜的高反射率,测量结果精确可靠.

激光辐照热障涂层中平面应变问题的热弹性变分分析1397-1402

摘要:针对激光辐照热障涂层材料的平面应变问题,提出热障涂层热弹性分析的基本方程,对定常温度场给出级数形式解析解,并用最小余能原理和变分法分析了结构的热弹性应力场,研究了最大应力和界面应力的分布特征,并就一些物理参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热障涂层的主要破坏因素为表面拉伸应力,界面应力相对较小,但在自由边界有集中现象,剥落应力大于剪切应力,是导致涂层破坏的重要原因.涂层厚度增加会改变厚度方向上的应力分布,界面应力向中心集中.

用于锁模Nd:YAG激光器的单脉冲开关1403-1405

摘要:锁模Nd:YAG激光器选取单脉冲时,通常采用KD*P普克尔盒.波长1.06μm的激光半波电压为6,6kV.应用冷阴极闸流管KN-22作为开关线路比较广泛,但近年来我们改用MOS场效应管线路代替KN-22,该线路性能稳定可靠,输出脉冲幅度为-6.6~-8kV,脉冲宽度5~10ns可调,触发晃动小于0.5ns,触发延时30~40ns,单脉冲选出率为100%.经长时间使用未发现异常,此线路也可在削波器及脉冲剪切等技术中应用.

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ICF与激光等离子体
超短超强激光与Cu靶相互作用中质子背向发射的实验测量1406-1408

摘要:在20TW激光器上进行了超短超强激光与金属Cu膜靶的相互作用实验,当靶厚度不同时,采用CR39核径迹探测器测量了质子发射的空间分布和产额;使用Thomson磁谱仪测量了靶背法线方向质子束的能量分布.测量结果表明:质子产额为105~106每发;质子束沿靶背法线方向发射,与入射激光方向无关,并且存在较小的发射立体角,在一定能量处出现截止,截止能量的大小与靶厚度有关.

双预脉冲驱动X射线激光实验研究1409-1412

摘要:在"星光-Ⅱ"激光装置上进行了双预脉冲驱动类氖铬X射线激光实验,介绍了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了简短讨论.由于目前"星光"装置输出能量较低,所进行的双预脉冲驱动未能显著提高X射线激光强度,改变预脉冲幅度时X射线激光强度也未有显著变化.利用MED103程序进行了模拟计算,其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

4×2片状放大器能源系统防电磁干扰研究1413-1416

摘要:对4×2片状放大器能源系统整个充放电过程中的几种电磁干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针对这些电磁干扰,采取储能电容器一端接地、整个能源模块单点接地、预电离屏蔽以及光纤隔离等防干扰措施,消除了4×2片状放大器能源系统的电磁干扰,使整个系统运行安全、稳定、可靠.

新型LD泵浦振荡器与多程放大系统联机实验1417-1420

摘要:新型LD泵浦振荡器采用环形结构,具有单纵模几率高、时间波形和幅度高度稳定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与多程放大器的联机非常方便,没有系统多脉冲注入破坏风险和能量不稳破坏风险.联机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输出能量达1.252kJ,是当前国内固体激光器单束输出最高能量,此时输出脉冲脉宽为1.26ns,光束口径为20cm×20cm,平均功率密度达2.5GW/cm2.

强激光与粒子束杂志高功率微波
一种新型同轴TEM—圆波导TE11模式变换器1421-1424

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同轴插板式模式变换器,可以实现同轴TEM到圆波导TE11模式的变换.介绍了这种模式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即通过在同轴波导中沿轴向插入金属板,将同轴TEM模变换成扇形截面波导TE11模,进而利用不同扇形截面波导中的相移改变电场分布的轴对称性,在同轴波导中形成同轴TE11模,最后将同轴TE11模转换为圆波导TE11模式.基于这一原理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为3.8GHz的同轴TEM-圆波导TE11模式变换器,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这种模式变换器可以承受高功率,中心频率上转换效率为98.5%,转换效率大于90%的带宽超过10%,在3.5~4.1GHz的频率范围内反射损耗低于0.3dB.

低反射低吸收高平均功率输出窗的设计1425-1428

摘要:对高平均功率微波、毫米波输出窗的反射和吸收功率进行了理论分析,以蓝宝石输出窗为例,给出了低反射、低吸收的高平均功率回旋速调管放大器输出窗的设计方案.该放大器输出窗厚度为1.35mm,半径为9mm,工作频率为34GHz,在加工误差小于2%的情况下,输出窗反射率小于1%,当平均输出功率为10kW时窗片的吸收功率为2.5W.

等离子体—腔混合模耦合腔行波管非线性注—波互作用分析1429-1433

摘要:用模式展开的方法分析了等离子体-腔混合模耦合腔行波管的非线性注-波互作用过程,导出了其考虑相对论效应的非线性注-波互作用自洽工作方程组.用格林函数法求解各向异性背景等离子体(介电常数张量)下的空间电荷场.编写了计算机模拟软件,用来分析等离子体-腔混合模耦合腔行波管的增益、效率、输出功率、瞬时带宽等重要的非线性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工作在等离子体-腔混合模式下的耦合腔行波管,瞬时带宽达到20%~30%,效率达到50%以上.

快前沿纳秒高压脉冲源的开发及实验研究1434-1436

摘要:针对国际电工委员会1996年制定的IEC61000-2-9和美国国防部1999年修定的MIL-STD-461E标准提出的高空核爆电磁脉冲波形,研制了一台新型纳秒高压脉冲源.其产生的双指数波脉冲前沿小于3ns,脉宽58ns,幅度可达4kV,此外还可产生前沿小于2ns、幅度最高为4kV的脉冲方波;两种脉冲均可实现单次和间歇可调输出.介绍了脉冲源的电路设计和调试结果,通过实验对比了MIL-STD-461E与MIL-STD-461D两种双指数波形条件下某测控系统模块的干扰耦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