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展357-365

摘要:作为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粮食安全的重要纽带,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逐渐成为国际生态学、地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保障耕地生态功能的稳定持续供给,是解决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多元化、市场化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厘定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概念内涵,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利益主体、补偿标准、区域协调内在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耕地生态系统具有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等4个方面的服务功能,功能决定价值。然而,耕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主要存在有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理论基础体系尚未完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研究方法较传统,缺乏模型创新;区域补偿协调度较低等问题。基于此,今后研究中应注重构建“功能识别一供需分析一区域调剂一区内补偿一长效政策”理论分析框架;加强对耕地保护生态补偿的研究方法及其模型的创新性研究;构建“省一市一县”三个层级的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区域协调机制等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从个体化确权到多样化确权--农地产权正规化五种模式的比较分析366-376

摘要:个体化确权是发展中国家土地确权的主导方式,近年来则逐渐形成从个体化确权向多样化确权转变的趋势.本文对个体化确权和多样化确权进行比较分析,提炼总结多样化确权的典型模式,探讨如何选择最适合的确权制度问题.研究表明,个体化确权具有强制性、系统性、确定性等优势,赋予个人完全的剩余索取权,有效规避公地悲剧;同时具有耗时长、成本高、见效慢等劣势,易忽视弱势群体利益,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经济现实。多样化确权弥合了地方与国家、传统习俗与正式规则之间的差距和鸿沟,是一种保留传统地权和个体化确权两种路径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可以根据土地共有产权强度和国家分权程度的高低,将多样化确权划分为国家主导集体确权、地方主导个体确权、集体土地管理地方自治、基层社区治理和公社产权登记等5种典型模式,不同模式契合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私有、集体、公共等多种农地产权安排的异质性诉求,在确权实施的统一性、有效性、灵活性、适应性等方面各具优势因此,根据多样化确权的经验做法,结合理论探讨和中国实践,建议事前评估当地条件以辅助确权决策;提高地方政府、基层社区的自主权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可度;并鼓励多元确权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实践规律的总结。

刍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问题挑战及发展应对377-386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与总结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经验,对于研判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认为,改革开放迄今,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改善。然而,既有改革经验已不足以支撐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国内农产品安全受国际市场冲击大,农村面临人力资本匮乏危机,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难度大,城乡要素单向流动格局较为固化,导致现阶段农业农村发展从多维角度渐显疲态。据此,亟需更深层次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将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协调好农业勢营主体间关系、积极推进绿色兴农和促进城乡深度融合这四个方面作为改革的重要举措,着力破解“三农”发展瓶颈,助力乡村振兴。

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及政策建议387-394

摘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基于乡村振兴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战略需求,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实地调研,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关键问题,探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案与对策。结果表明,2017年全省生活污水排放量达10亿t左右,氨氮排放量5.94万t。全省农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庄不足5%,日处理能力普遍在100 t以下。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繁多。建成运行较为正常的主要是日处理规模50~200 t的一体化设备。尽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1)缺乏顶层设计;2)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缺乏多元化投入和市场化运营机制;3)责任主体不明确;4)标准缺位,技术选择偏离实际需求。因此,提出: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长效的财政投入和管理机制;2)引入市场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重视运行维护和管理;3)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设定责任边界和绩效考核体系;4)重视规划设计,因地制宜选择处理工艺等政策建议。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研究--以湖北省为例395-402

摘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探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对于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13-2017年湖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主要评价指标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效应。结果显示: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评价指标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其中,注册登记家庭农场数、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占比、农业机械化程度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户入社率、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规模经营面积、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农业企业数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次之,土地生产率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最小。为促进湖北省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出着力培育多元规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多元高效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与流转机制创新;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运营高效的体制机制等政策建议。

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基于内生转换模型的实证403-411

摘要: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近年来在地域生产集中度高的地区,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利用环渤海设施蔬菜主产区的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对设施蔬菜种植户收入的影响,探讨其增收效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总体使用比例不高,其中农户使用劳务服务、农机服务和技术服务分别仅有53.79%、39.90%和37.12%。受教育程度越高、种植规模越大、服务信息渠道数量越多将会提升农户使用生产性服务的概率,年龄越大、风险厌恶、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则有抑制作用;种植规模越大、有本地蔬菜品牌的农户,使用劳务、农机或技术服务的增收效果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使用技术服务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年龄越大不利于劳务服务使用农户的收入提高。研究表明,农户使用农机服务带来的收入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技术服务和劳务服务。因此,提出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体系、拓展农户生产性服务信息获取渠道和做大做强本地农产品品牌等政策建议。

专业种植大户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什么?--基于对黑龙江省的调查412-420

摘要:伴随农业生产向专业分工、社会化协作方式转变,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生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掌握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需求性,并系统分析影响需求的决定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鉴于此,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理论,以黑龙江省专业种植大户为研究对象,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专业种植大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探讨其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专业种植大户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意愿较为强烈,且最迫切需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分别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和农业技术服务3项,需求率分别为56.88%、56.61%和54.76%。性别、受教育程度、务农劳动力规模、农地规模、土地细碎化程度、种植收入占比、对现有服务的评价、是否担任村干部、是否加入合作社、是否参加过农业培训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有正向影响,年龄、务农劳动力是否兼业对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有负向影响。因此,提出要创新服务供给形式、注重契合主体需要,统筹各类农户主体特征、兼顾不同主体需求满意度,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地位、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功能等政策建议。

马铃薯主粮化背景下农户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421-430

摘要:测算了2001-2015年马铃薯价格波动的农户生产福利效应、消费福利效应和总福利效应,并构建TVPSV-VAR模型来探究马铃薯种植农户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马铃薯生产价格、产量对农户生产福利的影响有结构性突变,货币流动性和马铃薯贸易对农户生产福利产生正影响,农产品期货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农户生产福利产生负影响;货币流动性对农户消费福利的影响具有结构性突变,马铃薯产量、人均消费支出和农产品期货对农户消费福利表现为正影响,马铃薯销售价格和马铃薯贸易对农户消费福利产生负影响;马铃薯产量、货币流动性、农产品期货及贸易对农户总福利影响的时变性显著,生产价格、产量和销售价格对农户总福利的影响都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突变,货币流动性、人均消费支出和马铃薯贸易对农户总福利表现为正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产品期货对农户总福利表现为负影响。因此,提出加大产业扶植力度,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发展马铃薯期货等政策建议。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中国粮食生产效率评价分析431-440

摘要:2004-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粮食生产效率并未呈现显著正向增长,反而出现了较大波动。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但粮食生产效率反而有所提高。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三大区域和31个省级行政区的粮食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粮食生产存在效率较低、生产要素投入冗余或不足、粮食生产要素配置未能达到最优配置等问题。超效率DEA投影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投入严重不足,耕地红线问题需要被高度关注。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需要,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粮食平衡区”横向协调机制;除经济直补外适当考虑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和补偿,探讨实施粮食虚拟水战略;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实现对农业劳动力不足的补充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升;优化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促进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基于DTPB理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441-449

摘要:本文基于解构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利用武汉城市圈483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的主观决策因素。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意向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其次是感知行为控制,而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控制力较弱;2)经济收益是农户农地转出的最大动力,而就业保障程度则是农户农地转出的最大阻力,感知风险对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具有负向影响;3)农户对同伴的信任度明显高于对村集体的信任度;4)受制于村集体的统一流转,农户的自我决策能力较弱,对行为意向的作用不明显。因此,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本文建议建设因地制宜的租金制度,促进农地信息交易平台的建立,同时优化务工环境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

养殖户生产规模变化、安全生产行为和绩效研究--基于生鲜乳质量安全视角450-458

摘要: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政府积极推行规模化养殖政策,试图通过转变小规模散养的生产方式来实现生鲜乳质量安全的有效提升。根据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分析范式,本研究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对生鲜乳生产结构、养殖户安全生产行为和生产绩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约55%的养殖户从家庭散养转变为养殖小区;2007-2016年之间,约50%的奶农扩大了奶牛养殖总规模;同时约80%的奶农在2007-2016年缩小了成年母牛养殖规模。大规模养殖户和家庭牧场采纳了更多的质量安全标准措施,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更高。奶农的净收益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增加;家庭牧场比养殖小区和散养户的净收益高。基于此,本研究为政策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和转变生产方式提供了实证支撑。

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影响的研究459-469

摘要:为探究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新路径,基于2004-2016年生猪养殖的省级宏观数据,通过计量实证方法,测算了我国生猪养殖的产业集聚度和环境效率,然后系统考察了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的环境效率均值依次为0.911、0.951、0.900。小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环境效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中规模生猪养殖环境效率相对稳定。2)2004-2016年我国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度由0.93增长为0.96,呈现出略微上升趋势。中南、华东、西南等生猪主产区的产业集聚度要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3)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度和环境效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小规模、中规模、大规模生猪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改善作用的拐点分别在产业集聚度等于0.80、0.77、0.73处。4)产业集聚度、养殖技术水平、地区生产结构、耕地面积数量、政府环境治理支出等会显著影响生猪养殖环境效率。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减缓我国生猪养殖污染。

基于Copula方法的花生收入保险费率厘定研究--以河南省主产市为例470-477

摘要:收入保险具有防范产量与价格双重风险的功能,推行花生收入保险对于宏观上提高我国食用油安全水平和微观上保障种植户持久稳定收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以河南省南阳市、开封市、驻马店市等三大花生主产市为例,利用1993-2016年各市花生单产数据和全省花生市场收购价格数据,在说明花生具备实施收入保险的基本条件后,采用Copula函数和蒙特卡洛方法,分别厘定了各市花生收入保险费率。结果表明:花生单产与价格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南阳市、开封市、驻马店市花生收入保险的费率存在显著差异,在40%~100%的保障水平下分别为2.1%~17.8%、1.6%~12.5%和3.8%~16.9%,各地费率都随保障水平的下降而显著地下降;在相同的保障水平下,花生收入保险的费率与保费均低于成本保险,且能够为农户提供更高的风险保障水平。据此,提出未来要加快构建区域性花生收入保险体系,设定差异化且合理的风险保障水平。

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478-487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亟需农村人才、科学技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其中人才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新者,服务于农村建设和发展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基于三螺旋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从知识溢出视角出发,以江苏省农村经济组织和基层政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探讨知识溢出的主体、动机、过程和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是动态循环的过程,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知识的需求与匹配程度决定了三螺旋演化路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绩效受知识源因素、农村行政组织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吸收能力以及高校与农村之间溢出途径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加强面向乡村振兴的高校人力资本流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官产学合作、促进高校与农村组织的知识交流和人才共享等三条路径可以保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知识溢出效率,优化当前政策机制。因此,建议在知识源层面,注重提高知识的供需匹配度;在知识接收方层面,努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在溢出环境方面,构建合作平台与制度环境。

国际与国内棉花价格的非线性空间传导研究488-497

摘要:随着国内棉花市场开放程度增加,国内外棉花价格联动性增强,明晰国内外棉花价格传递机制尤为重要.采用2007年4月6日至2018年7月6日的周数据,运用MSIH(3)-VAR(P)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中国棉花期现货市场、国际期货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非线性空间传导关系匚实证结果表明,国际棉花期货市场、中国棉花期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存在三区制的非线性传导效应,需要重视棉花补贴政策对市场分区带来的影响。中国棉花期现货市场对国际棉花市场波动的响应相对较弱,存在削弱影响的因素,而且受国际棉花期货市场价格的引导;中国棉花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的价格有更强的响应,现货市场价格识别期货价格信息能力相对较弱,但趋向于引领期货市场的价格,中国棉花的期货市场仍有待进一步的开发与完善。这些研究结论与构建的非线性分析棉花价格波动模型,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和棉花产业相关利益群体提供决策参考。

基于GWR模型的长株潭地区县级乡村重构时空格局及城镇驱动力研究498-506

摘要:以长株潭地区县级行政区域为例,摒弃局限于乡村内部变量的常规研究思路,在构建乡村重构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WR)等方法研究乡村重构时空格局及其城镇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间,长株潭地区乡村重构度在研究期内县均增长7.55个百分点,呈现“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形分异发展结构;2)乡村重构度和城镇四项驱动因子均具有高水平类聚现象,乡村重构发展与受城镇驱动作用均存在较强的地域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3)研究区北部发达地区乡村重构格局受城镇化、生活水平驱动作用较强,南部远离城市核心地区受投资建设水平和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新时期,长株潭地区不同乡村格局的重构要基于城镇驱动力的差异程度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措施,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的乡村重构要更加重视乡村资源潜力和城镇发展实力的统筹推进。

1965-2015年海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507-517

摘要:基于海河流域1965-2015年月降水和气温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分析等方法,分析海河流域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就时间变化来看,年、春、夏季SPEI序列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呈湿润化趋势,仅夏季干旱变化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年、季干旱发生频率表明春旱显著,各年代干旱站次比表明近51年来干旱范围有所增加。2)就空间变化来看,中等干旱在年、夏季集中于永定河系的东部、大清河系及北三河系,春、秋季集中于滦河河系、大清河系及漳卫河系的西部;轻度干旱在年、春、夏季集中于滦河河系、北三河系、大清河系,秋季集中于永定河系、子牙河系及漳卫河系。年、春、夏季在流域范围内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在永定河系、大清河系、北三河系及滦河河系呈湿润化趋势。3)就空间模态来看,近51年来海河流域第一模态的年、季主要时空分布型为全流域一致型,第二模态的年、夏、秋季主要时空分布型为南部-北部反向分布型,春季呈西北部-东南部反向分布型。

植物塘人工湿地系统对灌溉水Cd的生态拦截效果518-526

摘要:为拦截灌溉水Cd,设计实施了水平潜流与表面流两种工艺组合的植物塘人工湿地系统,在水稻生育期净化处理灌溉水,结合田间水稻种植小区试验,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逐月采集水样,同时多次采集水稻和土壤样品,监测分析样品Cd含量,探讨人工湿地系统对灌溉水中Cd的净化效率及对米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两年监测,人工湿地系统进水Cd浓度范围为0.034~0.644μg/L,平均浓度为0.232μg/L,经过植物塘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出水Cd浓度范围为0.001~0.189μg/L,平均浓度为0.059μg/L。一级、二级和三级人工湿地系统对灌溉水中Cd的去除率分别为50.21%、14.06%和7.81%,人工湿地系统总去除率达72.06%;与未净化灌溉水相比,经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处理后灌溉的水稻糙米Cd含量下降了10.50%~24.51%。研究表明,植物塘人工湿地系统能有效拦截去除灌溉水中的Cd,减少该途径对稻田土壤Cd输入通量,并降低糙米中Cd累积量。本结果可为典型稻田重金属污染灌溉水的净化及湿地植物的选择、减少稻田重金属输入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