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709-716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现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旗帜和总抓手。深入探究实现乡村振兴应踏准的最优路径,对高效可持续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总结现有相关文献,从多个角度系统论述落实乡村振兴伟大构想应选择的最佳战略路径。研究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顺应新形势、化解新矛盾、应对新问题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应选择五个方面的关键性战略路径:走科学规划先行之路,包括系统谋划科学总蓝图,分类有序推进总蓝图;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包括构建三大体系保效率,实施质量兴农促持续,引导扶持小农奔富裕;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包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走要素充分涌流之路,包括激活人才要素,激活资本要素,激活土地要素;走市场持续支撑之路,包括营造适合“三农”发展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秩序与信息监测预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整体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717-724

摘要:乡村振兴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整体性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大意义。乡村治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助推器”、生态宜居的“保护器”、乡风文明的“粘合剂”、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生活富裕的“发酵剂”。乡村治理仍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乡村治理的作用被低估,乡村治理工作呈现碎片化,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现实需求相脱节,创新活力不足。因此,应当把乡村治理放在乡村振兴战略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整体性思维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弥补乡村治理短板,推动农村全面振兴。围绕“三农”现实需求,强化组织,增强乡村治理的针对性,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善治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发达国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验与启示725-733

摘要:农产品质量关系到我国乡村产业振兴,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消费者健康、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考,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例,从多个维度总结和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验和做法,探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应关注的主要内容。结果表明,美国凭借着科学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完善的管理和可追溯体系,保障了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日本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其监测与预警、分权管理等方面较为先进;欧盟则是采用补贴奖励与集中管理等手段保障其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表明,高效的农产品管理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石,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良好的可追溯体系和农产品质量风险预警体系等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据此,结合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提出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立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风险监管体系等,以进一步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

消费者在线上市场更愿意为有机生鲜买单吗?734-742

摘要:了解消费者对线上市场有机生鲜的购买行为有助于生鲜电商合理开展有机生鲜业务,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围绕“消费者在线上市场更愿意为有机生鲜买单吗?”这一问题,以网络调研所得的410个消费者调查数据为例,应用双边界二分式的测度方法和Biprobit实证模型,分析消费者对线上和线下市场有机生鲜的支付意愿差异。结果表明,消费者对线上有机生鲜的支付意愿低于线下市场,细分生鲜品类和消费者来看,消费者在线上市场更愿意为水果等食品安全感知风险相对较低的有机生鲜品类支付趋近于传统市场的溢价,而受教育程度高、家中有老人或小孩的年轻消费者对线上市场有机生鲜的支付意愿更高。为提高消费者在线上市场的支付意愿,生鲜电商应该严格把控有机生鲜的质量安全,降低消费者的在线食品安全感知风险;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生鲜电商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同时,生鲜电商制定初期营销策略时,应以食品安全感知风险较低的生鲜品类为营销重点,以受教育程度高、家中有老人或小孩的年轻消费者为重点目标群体。

创新型农产品的产品特质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以作物营养强化大米为例743-750

摘要: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产品,能够有效解决囚微量营养素缺乏而带来的“隐性饥饿”(Hidden Hunger)问题。提高消费者支付意愿是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关键环节。基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颜色特征和营养素类型的视角,建立消费者选择模型,运用准实验法,探讨颜色的改变和营养素类型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的改变会减少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大米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促进型营养素强化大米的支付意愿显著高于预防型作物营养素强化大米。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在颜色影响支付意愿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感知收益在营养素类型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基于此,为了让创新型农产品的推广产生更好的效果,建议开发过程中,赋予产品的特征要以消费者为导向;推广和宣传过程中,要基于消费者的认知规律,进行针对性的产品沟通;要防范消费者食品感知风险的泛化对创新型农产品的负面外溢。

禽流感疫情变动对畜禽产品价格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751-760

摘要:本文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构建公众禽流感关注度指数作为禽流感疫情变动的变量,选取2013年1月—-2017年3月畜禽产品周度价格数据,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9-3模型(TVP—VAR)实证分析了禽流感疫情变动对畜禽产品价格波动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禽流感疫情的变化会造成畜禽产品价格波动,其中,对鸡肉价格影响最大,其次为猪肉价格,牛羊肉价格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禽流感疫情的变动对鸡肉和牛羊肉价格以负向影响为主,而对猪肉价格的影响存在反转效应,即短期存在负向影响,中长期存在正向影响;不同时期、不同时点上禽流感疫情的变动对畜禽产品价格造成的影响不同,且具有明显的时变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路径研究——基于联合社的多案例分析761-769

摘要: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逐渐凸显,识别其联合路径对联合社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系统理论框架,以“苏合”销售合作联社、“邓村绿茶”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黑龙江“龙联”联合社为案例,分析基于合作社服务功能系统的合作社联合路径,并探讨各联合路径的差异性和共性。结果表明,合作社之间的“二次合作”有助于激活组织间的互补和协同作用,打破原有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的禀赋约束,增加农民合作经济的效用;合作社的联合有同服务区位联合,服务系统内联合和跨服务系统联合3条联合路径;各路径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但联合效用的充分发挥需要联合社对自身有清晰的定位,还需与成员能力相匹配,并且以完善的运营模式为保障。研究表明,不同的联合路径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合作社。因此,对已具规模的合作社鼓励其结成战略联盟,对初具规模的合作社鼓励其进行同类产品的联合,对规模较小的合作社鼓励其进行专业性联合。

家庭农场经营风险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770-779

摘要: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基于黑龙江省家庭农场的实际调研数据,构建家庭农场经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似不相关回归模型,测度家庭农场经营风险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农场经营风险的关键性程度排序为: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融资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家庭农场的自然资源禀赋、经营规模等土地生产能力因素对自然风险存在显著影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业组织化程度、外部监督机制等其他经营主体的直接支持因素对社会风险的作用明显,而农场主的决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风险会产生影响。因此,应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场主经营水平,推动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好发展。

制度环境三维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家庭农场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780-788

摘要:家庭农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动力,其创业绩效与制度环境关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选取浙江省的111个家庭农场作为样本数据,使用层次回归模型,分析制度环境的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三维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家庭农场创业绩效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仅有认知性要素对家庭农场创业绩效具有直接显著的影响效果,而规制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对家庭农场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效果不显著;虽然规制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无法直接促进家庭农场创业绩效显著提升,但它们均在认知性要素与家庭农场创业绩效之间扮演正向调节的角色。研究表明,有效提升家庭农场创业绩效需要协调发挥认知性要素的直接作用,规制性要素和规范性要素的调节作用。因此,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重点加强家庭农场主的职业培训,不断完善家庭农场的政策框架。

非农就业、农地流转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基于固定观察点农户层面的微观实证789-797

摘要:本文基于农业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微观调查大样本数据,探讨了家庭非农就业行为和农地流转行为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1)随着家庭非农就业涉入程度的加深,农户越倾向于提高粮食种植比例,即非农就业带来了“趋粮化”而不是“非粮化”。2)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也有显著影响,表现为农地转入有助于提升粮食种植比例,而农地转出则会降低粮食种植比例。3)非农就业与农地流转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表现为非农就业负向调节农地流转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农地流转也负向调节非农就业对粮食种植结构的影响。本文意味着无需警惕非农就业和农地转入导致的“非粮化”,而是应该关注农户转出农地之后的“非粮化”趋向。并且,在引导农户进行种植调整时,需要联动考虑“人走”和“地动”的影响。

市场主导型增减挂钩项目区农户福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798-807

摘要:从农户福利视角研究市场主导模式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对于理清增减挂钩政策实施成效、促进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论,选取湖北省3个典型的市场主导型增减挂钩项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项目区农户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市场主导型增减挂钩项目区农户福利的变化特征及其内在机理。结果表明:项目实施前,彭墩村、郭店村和白云人家三个项目区农户的总福利指数偏小,分别为0.4680、0.3734、0.3604,项目实施后,三个项目区农户的总福利指数分别增加了0.0625、0.1743、0.2031,市场主导型增减挂钩项目对农户福利改进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效果有待加强。户主年龄、家庭非农劳动力比重、还建区面积、项目对公平的重视程度和区域经济水平对农户福利变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被抚养人口比重对农户福利变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研究表明,市场主导模式的增减挂钩项目具有较大优势,适宜在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推广,保护农户权益、尊重农户异质性是改进农户福利的关键点。基于此,提出完善农户权益保障机制;增强政府的政策制定和监督引导职能;优先在经济发达地区推行市场主导的增减挂钩模式;制定差异化补偿方案等政策建议。

农户生计资本对其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河南滑县的473个农户样本808-816

摘要:文章以河南滑县为例,基于生计资本对耕地保护行为影响的理论框架,运用2016年调研的473份农户问卷,通过界定和测算农户生计资本和耕地保护行为水平,定量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对其耕地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区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处于较低水平。2)农户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较为丰富,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较为匮乏。3)粮食主产区农户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心理资本对其耕地保护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来看,‘耕地质量等级、家中是否有人为村干部、幸福度指数、流转地比例和农户耕地保护政策认知均对耕地保护行为程度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细碎化程度、农户家庭年收入、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对耕地保护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和技术的培训、鼓励农户采用耕地保护性耕作方式以及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等建议。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强了农机企业盈利能力吗?——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817-827

摘要:在政府大力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背景下,农机企业作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盈利能力受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影响如何意义重大。在分析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企业盈利能力影响机理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并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农机工业10个子行业的微观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后,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个数猛增,尤其从2006年的125家增长到2007年的1859家且常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给农机市场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政策对农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确有正向效果且这种正向效果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倒“U”型变化;在拖拉机制造、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制造这两个购机补贴主要投入去向的子行业表现出补贴效果随时间递减的倾向。基于此,提出充分肯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机企业的提振作用和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效果;调整资金在子行业间的分配,逐步减少在拖拉机制造和机械化农业及园艺机具制造行业的补贴资金;适当调整补贴方式,鼓励农机企业技术创新等政策建议。

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来自鲁皖渝的证据828-835

摘要: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是生态宜居的关键,研判当前农户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具有现实必然性。基于山东、安徽和重庆3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尝试构建包含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分析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探讨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的有效举措。结果表明:59.07%的样本农户的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愿意为10-20元/(人·a),农户生活垃圾治理支付意愿水平总体较低且存在区域差异,经济最不发达区域的农户倾向于支付10元/(人·a)以下的垃圾治理费用,占比达50.41%。家庭收支水平和农户环保认知均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的支付意愿,且环保认知与文化程度存在交互效应,早期儿童环保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女性相较于男性,支付意愿更高;固定垃圾点的供给对于农户支付意愿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基于此,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和因地施策,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儿童早期环保教育,提高女性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绩效,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稻谷商品化率与农药使用行为——基于湖北省主要稻区的探析836-844

摘要:伴随着农产品商品化率的提高,农户能够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高的经济附加值,但同时也催生了农业生产行为中的“一家两制”现象,即分别为市场交易与家庭需求满足采取差异化种植策略,这尤其体现在涉及人体和环境健康的农业投入品(如农药)决策上。本研究以商品化率为交易需求表征,利用湖北省稻农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分析稻谷商品化率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稻谷商品化率与农户的农药使用行为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以商品化率75.5%为拐点,当商品化率低于75.5%时,伴随着商品化率的提高,农户会更加规范其农药使用行为;但一旦超过75.5%,农户反而倾向于不规范地使用农药,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拐点前后行为改变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手段(即稻谷市场价格)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此,应该注重防范由商品化率过高而带来农药不规范使用行为,构建行之有效的农产品甄选机制,提高农户规范使用农药的意识。

涉农人员对智慧农业建设的支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例845-854

摘要:涉农人员对智慧农业建设的支持意愿将直接影响智慧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推广与普及。基于我国西部边陲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就不同认知水平的涉农人员对县域智慧农业建设的支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涉农人员对智慧农业越了解、信息获取能力越强、对当地农业发展现状越满意、地理效应认知度越高,则支持意愿越强;涉农人员的文化水平越高、工作类型与农业科技关联度越高者,对智慧农业的建设越支持,但年龄越大的涉农人员越不支持智慧农业的建设;而行为主体的创新意识与其支持意愿关联度不强,说明我国对新技术在农业中运用的宣传不到位,造成涉农人员的创新意愿与前沿创新技术没有严格相符,农户的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需求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加强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宣传、提高涉农人员的知识水平已迫在眉睫。

林业推广服务与技术应用的效率及协同度研究855-864

摘要:为探索制约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了解当前林业推广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二阶段DEA-HR模型和GIS对28个省(市、区)的林业推广效率及其参与主体的协调情况进行测算,分析林业推广服务效率与林业技术应用效率的时空变化,针对其协调情况进行了类别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林业推广服务效率为0.328-0.573,其中纯技术效率偏低;林业技术应用效率值在0.622以上,其中规模效率偏低。林业推广服务的高效率地区数量由7个增加到10个,林业技术应用的高效率地区数量由17个增加到2015年的25个。“协调且有效”的区域有13个,“协调且无效”的区域有3个,“不协调且有效”的区域有6个,“不协调且无效”的区域有6个。研究表明,林业推广服务效率低于林业技术应用效率,纯技术效率是制约林业推广服务效率的重要因素,规模效率是制约林业技术应用效率的重要因素;林业推广服务与林业技术应用两阶段效率在空间分布格局上呈现不同的变化,但高效率地区的数量均有所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林业推广参与主体的协调类别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且不协调的原因各异,其中“协调且有效”的区域偏多,且分布呈集聚效应。

湖北省地理标志产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865-874

摘要:自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地理标志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利用对于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指数等空间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湖北省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地理标志产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北省地市州(林区)地理标志数量的分布较均匀,但不同部门、不同类型地理标志的表现有所不同,质检地理标志以及中药材、水果与坚果、茶产品、禽畜制成品、水产品类地理标志的分布相对集中;不同类型工商地理标志点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模式:茶产品、豆制品与加工食品类地理标志点分散分布,具有双热点区域;蔬菜与菌类、水产品、畜禽制成品类地理标志点集聚分布,具有单热点区域;水果与坚果、中药材和粮食作物类地理标志点也呈集聚分布,但具有多个热点区域;区域的常住人口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该区域地理标志数量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地形、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和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控制着不同类型地理标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表明,湖北省各类地理标志产品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相当有限。因此,湖北省应加强地理标志的利用,发挥地理标志的品牌效应,帮助农民创收增收,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有意识、有计划地培育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