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 43-1132/S 国内刊号
  • 1000-0275 国际刊号
  • 2.6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农业现代化研究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农业现代化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治理专栏、农业面源污染专栏、农村污水处理与环境质量专栏、湿地生态与污染修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肉类消费结构、饲料安全和粮食安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参照系737-745

摘要:我国肉类消费总量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加剧了饲料粮供求矛盾,准确测算和预测饲料粮需求将是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长期内满足粮食安全的政策基础。本文通过对居民肉类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的研究与调整,结合饲料转化率估计肉类消费对粮食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收入弹性、经济增长、人口变动、城镇化与老龄化的影响,预测未来肉类生产耗粮规模的变化以及对我国粮食供求造成的冲击。结果显示,肉类生产耗粮量将由2014年的近2亿t增长至2050年的3.95亿t;而肉类生产耗粮率则会由2014年的32.52%上升至2050年的58.79%;肉类生产耗粮率的上升会进一步导致粮食自给率的下滑和粮食贸易依存度的上升,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表现为“饲料安全”。这样的分析结果为我国农业长期内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市场结构变动与产业发展绩效研究746-754

摘要:本文选取进入壁垒、市场主体构成、利润率、规模经济、产能利用率、研发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对2008-2014年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市场结构变动与产业发展绩效进行研究,并通过相关系数分析粮食加工业市场结构与产业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改革和外资进入背景下,进入壁垒经历了从降低到提高的演变过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趋于下降,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上升;2)中国粮食加工业发展绩效正逐步改善,但是整体水平偏低;3)粮食加工业市场结构的优化改善了产业发展绩效,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继续推进粮食加工业市场化改革;促进国内粮食企业整合重组;加大规模性粮食企业创新研发的建议。

信息源信任对消费者食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可追溯猪肉为例755-763

摘要:基于北京市、西安市消费者实地调查数据,以可追溯猪肉为例,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和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信息源信任对消费者食品购买行为,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度整体不高,只有32.68%的人知道可追溯食品,购买过可追溯猪肉的比例更低,只有12.53%的人购买过;电视、网络、食品标签是消费者了解可追溯食品相关信息的3种主要渠道。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消费信心整体较高,但对猪肉追溯信息方的整体信任度不高;信息源信任变量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消费信心,消费信心变量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行为,信息源信任通过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消费信心起到间接影响消费者可追溯猪肉购买行为的效果;收入水平、购买成员、购买场所、职业、地区等变量显著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行为。因此,提出加大猪肉可追溯体系宣传力度并提高消费者追溯查询意识和习惯、规范追溯信息查询渠道并由政府追溯信息等相关对策建议。

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764-771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质量评价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评价工具所应包含的维度尚不清楚,且缺少有效的评价模型。遵循规范的量表开发方法,开发基于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质量评价量表(CFRCQ),并运用该量表评价当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质量现状。量表开发过程共包含三个阶段:阶段1运用文献研究法、焦点小组访谈和专家咨询法以获得初始量表;阶段2调查学生样本,通过信度检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初始量表进行提纯和初步的可靠性检验;阶段3调查普通消费者样本,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专家咨询等方法对量表进一步提纯,并检验了量表的建构效度及推广效度。最终量表共包含及时性、易理解性、专业性、诚实性、响应性等5个维度。基于该量表对当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质量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下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质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尤其表现在易理解性和诚实性方面的欠缺;消费者个体特征会影响其对各质量维度的评价。

禽流感风险感知情景下冰鲜鸡消费者决策研究——基于认知和情感机制的作用分析772-782

摘要:推广冰鲜鸡是有效预防禽流感、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策略,然而,当前冰鲜鸡面临市场推广难的困境。基于广东省6个市392位消费者的调查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对冰鲜鸡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理及风险感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消费者购买冰鲜鸡的动机受质量安全性、保鲜度、口感和创新性的积极影响,其中口感的影响最大。习惯会负面影响冰鲜鸡的购买动机,而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冰鲜鸡与溢价没有显著的关系。个体特征因素中收入和学历会对消费者购买冰鲜鸡的动机有积极作用,但年龄对购买动机有消极的作用。当消费者风险感知高时,保鲜度、口感、质量安全性和创新性对冰鲜鸡购买动机的正向作用会增强,而习惯对购买动机的负向作用会减弱。因此,亟须加强冰鲜鸡冷链冷藏体系建设,提高冰鲜鸡的保鲜度;规范冰鲜鸡生产加工流程,加强冰鲜鸡质量安全监管;提高消费者对冰鲜鸡口感的认可度,培养冰鲜鸡消费者习惯;拓展冰鲜鸡销售渠道,推进冰鲜鸡营销宣传。

超市参与“农超对接”供应链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783-791

摘要:“农超对接”是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超市作为“农超对接”供应链的核心,充分了解其参与意愿对“农超对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依据山东、湖南、甘肃等省超市的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有序Probit模型,分析超市参与“农超对接”供应链的意愿,探讨其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超市参与“农超对接”的意愿总体较强烈,31.9%的超市表示非常愿意参与“农超对接”供应链,49.8%的超市表示愿意参与“农超对接”供应链。“农超对接”的外部拉力、“农”与“超”的中间合力、超市的内部能力及关键压力对超市参与“农超对接”供应链有显著正向影响,超市经营的惯性推力对其参与意愿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农超对接”的利益点越明显,支持资源越多,现实约束越小,主观规范越强,则超市参与“农超对接”供应链的意愿越强烈。因此,应提升“农超对接”的外部拉力、增强超市内部经营能力、增加“农超对接”的中间合力、精准定位“农超对接”的目标超市群体,以进一步提高超市参与“农超对接”供应链的意愿。

我国农药使用强度的演进特征与省际收敛——基于1991-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792-800

摘要:推进农药减量使用和科学使用,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分析1991-2014年我国农药使用强度演进特征的基础上,分别对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药使用强度的省际收敛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及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均显著提高,东、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总体上依次递减;各地区农药使用强度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的绝对差距均进一步扩大,且东部地区省份的绝对差距显著大于中部地区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σ收敛趋势不具有一致性,全国各省份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绝对差距未显著缩小,中部地区省份显著缩小,东部地区省份则显著扩大;全国及各地区省际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具有一致性,初期农药使用强度较低省份的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更快,离自身稳态值越远的省份农药使用强度增长速度也越快;与东、西部地区省份相比,中部地区省份农药使用强度的收敛速度要更快。最后,提出开展区域性综合防治、推行可持续防控、加强监测预警等科学有效控制农药使用的政策建议。

我国农机产业存在产能过剩吗?——基于中国农机产业数据的实证分析801-808

摘要:经过十年的“黄金”发展期,中国已成为农机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农机内部的问题却日渐突出,产能过剩成为主要矛盾。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13年的数据,利用“边界法”测算出中国农机产业细分行业生产端的产能利用率,同时结合销售端工业产值与销售产值之比加以修正,分析农机产能过剩指数,探讨农机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农机各细分产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均低于美联储标准79%,平均产能过剩指数在0.3-0.9之间,农机产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且产能过剩程度表现出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性。影响农机产业产能过剩的主要因素为农机产业投资、工业劳动生产率、行业竞争程度和出口,且前三者的提高均会加剧产能过剩,而出口比重的上升则会缓解产能过剩。因此,提出完善和优化企业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推动行业兼并重组;开拓海外市场,转移部分过剩产能;加强宏观政策引导,提升农机产业技术水平的政策建议。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研究809-817

摘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积极的工作状态对于提升农技推广绩效,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湖北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调查数据,从工作意愿、学习主动性和指导服务等三方面综合测量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了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整体上介于“一般”与“比较积极”之间。工作“积极”和“非常积极”的人员之和占比为28.64%,约20%的人员工作“不积极”或“非常不积极”。不同个体特征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明显异质性。46岁及以上年龄段的男性、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的高级职称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高。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会显著影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且程度依次降低。研究表明,待遇满意度、工作认可度及自我成就感与工作积极性正相关;单位同事示范作用以及农户信任对工作积极性具有显著正影响;而地方政府重视不足和技术设施条件落后则会显著抑制其工作积极性。据此,可通过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强化政策扶持,经济激励与制度激励相结合;加强信任机制与组织文化建设等提高基层农技推广员的工作积极性。

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划分及减贫对策研究818-826

摘要: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2年最新确定的国家扶贫重点县名单中涉及西南地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的267个贫困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西南地区贫困县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叠加分析,揭示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高程、坡度、人均GDP、少数民族占比、距省府距离等因素的分级和聚类分析,划分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地域类型,针对各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减贫脱贫措施。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贫困乡村的分异表现为:地势较低,坡度相对较缓的地区,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的密度相对较低;而地势较高、坡度变化较大的地区,贫困县的分布较为集中;少数民族比重较高、距省府较远的区域,贫困的发生率及贫困乡村分布越广泛;2)通过综合聚类分析,西南地区贫困乡村共划分成九类;3)针对九类贫困乡村的关键致贫因子提出相应减贫对策:深化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并延长产业链;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共进与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短贫困乡村与经济中心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改善其通达状况。

种植业多灾种综合险与区域产量指数保险中的大灾风险比较研究827-833

摘要:大灾风险分散制度是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而大灾风险是否可以作为指数农业保险相对于传统农业保险的优势之一,在文献中仍存在争论。采用种植业保险定价中的大灾风险附加费率以及大灾风险安全系数为关键指标,以湖南省常德市为实证案例,依托农户级别的抽样调查历史单产数据和县级历史单产统计数据,对多灾种综合险和区域产量指数保险的大灾风险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指数农业保险在大灾风险上是否也比传统农业保险具有相对的优势。结果表明,当使用大灾风险附加费率衡量大灾风险时,多数县域的区域产量指数保险高于多灾种综合险,不同重现期水平下的绝对离差可达1.36%。当使用大灾风险安全系数衡量时,所有县域的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均高于多灾种综合险,安全系数的绝对离差可达0.6。因此,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可能较多灾种综合险拥有更高的大灾风险,在指数产品创新与实践的过程中,应在大灾风险转移制度上给予更高度的重视。

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变动的门限效应分析834-842

摘要:中国农业保险实施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以来,市场供给侧结构发生较大程度改变,探究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的演变趋势和其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农业保险市场机制的完善。基于2007-2015年省际数据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分析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变动与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之间的非线性特征,探讨供给侧结构变动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对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非线性的双重门限效应,门限值将各个省份按市场结构类别划分为三种:市场集中度水平较低区域(≤0.784 1)、中等区域(0.784 1-0.982 7)、较高区域(≥0.982 7),其农业保险密度的增长系数分别为-0.448 4、-1.777 4、-32.142 9。而大部分省份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侧结构整体上呈现市场集中度由高向低的变化趋势,表明市场供给侧结构变动即市场集中度下降促进了农业保险市场发展。因此,适度开放农业保险市场,增强经营主体的效率;开发满足不同类型农户保险需求的农业保险产品,促进农业保险业务多元化发展;加强农业保险市场的监管,促进有序竞争将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方向。

公平与安全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基于生活满意和经济收入的作用843-851

摘要:作为城市的新移民,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基于社会比较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阶层理论,以河北省秦皇岛、唐山、保定和石家庄4个城市的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公平感和安全感对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间生活满意的中介效应和经济收入的调节效应,探讨其整个过程的心理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在公平感对社会融入的影响过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生活满意在安全感对社会融入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经济收入负向调节公平感和安全感与生活满意的关系,即经济收入越高,上述关系越弱。可见,公平感和安全感会影响农民工的社会融入程度,其影响多是通过心理评价活动来间接产生的。因此,政府应着重关注社会公平和安全体系的建设,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关注其心理健康,使之以一个积极的心态融入城市生活。

中国奶业地理集中演化模式及其成因分析852-861

摘要:本文利用1990-2015年中国奶业省际面板数据,借助相对熵值法考察了中国奶业空间分布特征,并引入动态面板模型实证了中国奶业空间分布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1990年以来,中国奶业地理集中演化模式总体呈现“横向扩散”特征;2)区域层面看,华北和西北奶业呈现“横向扩散”模式,而大城市、东北和南方奶业凸显内部扩大模式;3)2011年中国奶业首现衰退恶化迹象,但华北、大城市和南方表现为横向扩散;4)从区域之间地理集中模式演化看,中国奶业消耗缩减模式存在区域之间梯度转移现象,其转移路径依次为“大城市、华北、东北、西北”;而南方奶业表现出奶牛存栏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5)计量模型结果表明,地区饲料供给,奶牛存栏一期滞后以及经济增长促进奶业集聚,而奶牛单产和人口规模递增驱使奶业扩散。

奉新县耕地经营规模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862-868

摘要:在奉新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调查资料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引入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对奉新县农户的耕地经营规模在不同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奉新县全县49 891户农户的平均耕地规模为6.31块/户和0.66 hm^2/户,80%以上的农户为小规模经营。2)农户耕地经营规模受地形因素影响显著,两者呈负相关性关系。3)耕地承包地块数在10块以上或者耕地承包面积在1 hm^2以上的农户,其耕地的分布指数都在地形位指数等级1的区域达到最大值,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加,主体地位迅速被农户耕地经营规模较小的所取代。4)不同等级的农户耕地承包地块数和承包面积在不同的地形上有着不同的优势分布区间。这些都为新形势下的农村土地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与借鉴。

刺参制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设计与实现869-876

摘要:针对目前市场上刺参制品价格较高,但质量却良莠不齐的现象,保证刺参制品的质量安全尤为重要。以刺参制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养殖加工的全流程,确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关键点,进行HACCP计划一览表分析;对各环节进行了编码设计,并基于GS1编码框架对产品最终追溯码进行统一编码;采用B/S模式结构体系、使用C#语言编程,设计并实现了刺参制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在加工最后环节生成统一追溯码和二维码,并连接控件实现标签打印功能。系统可以通过编码对产品各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实现精准定位;并且为消费者提供了产品追溯查询平台。消费者能够直接通过浏览器输入追溯码或扫描二维码查询到产品的全流程信息,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有现实意义。

村镇土地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以山东省新泰市羊流镇为例877-884

摘要:针对羊流镇土地管理现状与需求,借鉴城市网格化管理成功的经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信等技术,构建羊流镇土地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平台。该系统采用以村镇行政区划为基础的不规则网格划分方法,将羊流镇土地划分成不规则等级空间网格体系,并设计了15位的划分网格标识码;以网格化管理手段对村镇土地管理流程进行再造,研究并设计了4层框架体系:基础设施层、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应用层。研发的羊流镇土地网格化管理与服务平台能提供羊流镇土地单元网格划分、网格数据信息采集、网格监督事件处理以及基本农田管理的功能。通过在羊流镇的示范应用表明,平台对羊流镇土地的执法巡查、流转监管、基本农田保护等业务进行了精准监控,落实了层层管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的管理体制,为土地全方位、高效精准的管理提供了数据与技术支撑。

基于水源热泵的日光温室夏季夜间降温试验885-892

摘要:周年高效、优质生产是日光温室的发展方向。针对日光温室夏季夜温过高、昼夜温差小且降温方法欠缺的问题,以设施园区地表水为冷源,以热泵作为能量提升、转换手段,对日光温室进行夜间降温,分析该方法的降温、除湿效果,对CO_2浓度累积的影响及系统能耗、冷凝水回收量等,探讨水源热泵用于日光温室夏季夜间降温的环境调控能力及节能节水效果。结果表明,在夏季高温夜间(20:00-06:00),水源热泵系统可有效降低试验温室内气温,平均温度比自然通风的对照温室低2.6-2.9℃;同时,试验温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平均温差为1.6-1.7℃。试验温室内夜间平均相对湿度为74.3%-78.6%,比对照温室降低了8.9%-12.6%。在06:00时试验温室内CO_2浓度可达1 430-1 660μL/L,约为对照温室的1.3-1.9倍,可在日出后一段时间内提升试验温室内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水源热泵系统运行稳定,日均制冷耗电量为19.3-19.9 W/m^2,日均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值可达4.1-4.4。系统制冷耗电量及COP受进风温度、含湿量的影响,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系统降温过程冷凝水回收量实测值为0.37-0.45 kg/(m^2·d),可节约18%-21%的灌溉用水量。研究表明,水源热泵系统可有效用于日光温室夏季夜间降温、除湿,有助于CO_2浓度累积,并具备良好的节能、节水效果。该研究为日光温室安全越夏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环境调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