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从资源到资本: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成因分析

摘要:伴随奶业产业化和生产要素流动,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正在从资源富集区域向资本富集区域演化。纵观中国奶业过去20 a发展历史进程,总结了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学结合的视角,构建"资源—资本—市场—政策"的四维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奶业区域格局演化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呈东北、西北、大城市以及南方奶业比重明显下降而华北奶业大幅递增的时空特征;2)资源因素中的大豆产量以及资本因素中的乳品企业年产值促进区域奶牛存栏增长;3)奶业优势区域政策推动区域奶牛存栏递增;4)资本因素中的奶牛单产水平的提升,减少区域奶牛存栏量;5)区域乳制品消费和奶牛存栏滞后变量对奶业区域格局演化影响并不显著。
205-213

东北稻米全产业链的增值模式研究——以三江平原地区为例

摘要:我国东北稻米产业链环节众多且人为分割明显,依靠供应链整合,或照搬国外粮食供应链发展模式等传统研究思路很难推动稻米产业链转型升级。本研究以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发展为例,针对稻米产业链上游生产成本高、风险大,产业链中游加工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下游销售过度竞争、品牌管理混乱等问题,在深度理论分析和专家研讨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了稻米产业链不同环节、不同经济主体主导的上游基地建设、中游加工流通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稻米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并通过新旧模式对比,验证了以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等形式实现价值再分配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从营造行业环境、调优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东北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一般范式。
214-220

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划定及可提升潜力研究——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

摘要:为科学地划定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计算。基于卢龙县2012年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分析通过相应土地整治可以改善或消除耕地质量限制因子的程度,构建基于耕地整治可改善限制因子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指数组合模型与可提升潜力测算模型,进行县域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划定以及可提升潜力计算。通过研究,县域内耕地共划分为三个提升重点区域:以灌溉保证率为主导的提升重点区域1,整治面积为37 658.85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93.67%,区域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4个利用等;以有机质含量为主导的提升重点区域2,整治面积为403.6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00%,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83个利用等;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导的重点区域3,整治面积为2 139.5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2%,区内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0个利用等。卢龙县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69个利用等,县域内各乡镇分别提升0.47-0.86个利用等,并且呈现县域北部的提升潜力小于南部的提升潜力。研究结果可为丘陵山区整治规划、确定区域耕地可提升潜力、划定区域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区域提供技术支撑。
221-229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耦合协调分析

摘要:构建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河南省经济发展系统和粮食生产系统随时间耦合的关系,并对县域单元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划分。研究发现:河南省经济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胁迫作用和粮食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均较为明显。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耦合度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梯度分异特征。结合人均GDP把河南省109个县域划分为低水平耦合、拮抗、磨合、协调4种发展阶段类型:低水平耦合型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山地区域;拮抗型数量最多,河南省大部分县域处于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拮抗阶段;磨合型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周边,数量最少;协调型主要分布在河南省西北侧边界线和郑州、洛阳、许昌构成的"T"字形区域内。结合河南省县域耦合协调类型,提出粮食生产指标交易制度对策建议。
230-237

甘肃省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与时空演变分析

摘要: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甘肃省14个地级市(州)1997、2002、2007和2012年的农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分析,并结合不同时间断面上农业竞争力等级分布图和插值效果图,归纳总结了甘肃省农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变规律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地市(州)农业竞争力水平差异显著,地域分布呈现出由分散向集聚发展的态势,可以划分为河西走廊超强型、陇中陇东一般型和陇南临夏甘南偏弱型3种基本类型;农业空间扩展能力与其竞争力水平高度正相关,并呈现出由极点式到点轴式再到网络化的迹象;农业政策导向驱动、资源禀赋及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及成长驱动共同驱使农业竞争力在空间范畴上格局置换。
238-246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中国羊毛产量结构与竞争效益分析

摘要: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26个羊毛生产省市1991-2013年羊毛以及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的增长、结构、竞争方面的优势和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羊毛生产在增长、结构和竞争方面的优势和效益存在显著差异;细羊毛、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生产的优势区域有所不同,其中细羊毛主产省市的粗羊毛发展全面优势凸显,导致细羊毛生产形势越发严峻。为确保国内细羊毛产业稳定发展和缓解外国羊毛进口对国内羊毛市场冲击,我国必须充分正视羊毛生产省市的羊毛结构和竞争优势演变,重塑细羊毛结构和竞争效益,促进细羊毛生产发展。
255-261

浙江城乡发展转型程度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

摘要:城乡发展转型可以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均衡配置与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通过构建人口、土地、产业和社会为主的城乡发展转型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1、2002和2013年的转型程度,并用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判别转型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城乡发展转型的程度测度中,高水平区域整体集聚在浙北地区,逐渐增大与浙西南、浙东南地区的差距;省内城乡发展转型程度的区际差异显著,高高值集聚区为环杭州湾块状地区,低低值集聚区为浙东南、浙西南交界处的条带状地区;驱动力判别表明转型程度较高的浙北地区受资金、市场和区位的综合影响,转型程度中等的浙东南地区受资金和区位的双重影响,转型程度最低的浙西南地区仅受市场要素影响。
262-269

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多维贫困分析——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

摘要:我国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农户贫困多元化现象普遍,从多维视角分析贫困问题对科学制定民族地区扶贫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en的能力贫困理论,以新疆南疆三地州为例,构建农户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利用A-F法对农户的多维贫困程度和各维度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度进行测算和分析,探讨致贫原因。结果表明,南疆三地州农户家庭不仅在收入维度存在贫困现象,在受教育程度、健康、卫生设施、做饭燃料、安全用水等指标上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贫困状态。三个及以上维度存在剥夺的人口达到了89.1%,多维贫困程度达到了39.8%,多维贫困比收入贫困更为严重。虽然随着维度的增加,多维贫困覆盖率不断下降,但是贫困强度在逐渐加大;教育、收入和健康贫困对多维贫困的贡献分别达到了35.73%、19.37%和11.19%,是多维贫困产生的重要源头。未来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是大力投资教育,促进农牧民增收,加强医疗卫生保障事业的投入,改变并扭转贫困人口落后的思想观念,建立多维贫困精准瞄准机制。
270-276

非正规借贷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规模估算

摘要: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所获取的正规借贷严重匮乏,非正规借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运用主体需求法,分析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及组织)从事农业产业活动获取非正规借贷情况,探讨农业产业单位借贷资金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非正规借贷融资总量以及占其正规贷款规模比值逐年上升,2012年融资总量已达2万亿元以上,约为其正规贷款的71%,发展速度超过10%;农户非正规借贷量虽占绝大比重,但农业企业非正规贷款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产业单位借贷资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在逐年下滑,要想维持农业的稳定增长,农业信贷资金必须有一个更加快速的增加。为进一步提高融资水平,建议政府要规范农业产业非正规借贷发展,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采取引导与完善相结合的政策,大力增加以财政资金为拉动力量的信贷资金供给,在信贷资金支持主体方面适当向农村中小企业倾斜。
277-283

基于DEA模型的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评价

摘要:准确评价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有助于了解财政支农支出的实际效果,发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绩效。以2008-2013年湖南省14个市(州)财政支农支出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模型分析全省和市(州)层面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探讨各地区提升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有效途径。结果表明,湖南省财政支农支出效率整体较高,6年综合技术效率均值都在0.8以上,且逐年略有提升。从市(州)层面看区域间差异较大,综合技术效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相差0.637,且大部分地区纯技术效率较高而规模效率较低,这在湘中和湘东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尤为突出,需要在维持现有支出规模的基础上调整支出结构和整合支农资金;还有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湘中和湘西地区财政支农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不高,规模报酬均呈现递增趋势,这些地区既需加强资金管理,更需加大财政支农规模,以提升综合效率水平。
284-289

湖南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对策

摘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融资机制、政府支持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的协同效应,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湖南是传统农业大省,拥有实力雄厚的现代农业科技龙头企业。近年来,农业科技发展较快,多元化融资需求呈增长趋势。区域金融对湖南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依然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机制未充分发挥、社会参与机制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农业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低、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农业科技保险缺失、农业科技金融政策协同不足、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滞后等方面。因此,针对湖南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建立农业科技与农业金融的协调机制、鼓励与现代特色农业科技和科技园区农业项目相结合的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现代农业科技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培育和建设农业科技金融人才队伍等相关对策建议。
290-297

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评价与比较研究——基于重庆29个区(县)的数据分析

摘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对于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在厘清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和比较,以科学认识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的水平,探寻影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县域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总体水平偏低,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对当地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首要影响;良好的农村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信用环境是促进区域内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保障,农村社会的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建议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效率,提升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丰富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健全农村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担保信用体系;加大政府多种补贴支持,提供良好公共环境等相关政策措施。
298-303

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影响因素及改善策略——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推广,对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因子评点法,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探讨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与财务人员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相关特性、财务管理系统的一些特征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情况等都是影响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主要因素;其中财务管理系统使用便捷及售后服务对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影响度最大,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对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的影响度最小。每个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水平受到合作社经营情况、财务人员和合作社负责人等7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不同,因此,针对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壮大经营规模以及加大资金投入等相关改善策略。
304-309

种稻大户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江苏两市的调查

摘要:研究和掌握种稻大户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合作化经营,稳定粮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江苏省两市种稻大户的抽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种稻大户人口变量、生产经营条件、技术信息因素、政策支持评价对种稻大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稻大户的种粮积极性不高;种稻大户户主年龄、务农年收入、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采用情况、参加培训频率、粮食补贴满意度6个变量对江苏省种稻大户种粮积极性产生了显著影响;其次是受教育水平和土地流转年限也是影响种稻大户的种粮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否参加保险、获取技术渠道与土地流转满意度三个变量对种稻大户的种粮积极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为提高种稻大户种粮积极性,提出了创新粮食补偿机制;重视农业技术培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保险立法进程。
310-317

浙江省海水养殖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海水养殖环节是海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源头,考察养殖户的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保证海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构建海水养殖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分析框架,采用来自宁波和台州养殖户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质量安全控制行为主要表现为参加专业合作社、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政府推广的生产技术培训;养殖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单位利润和养殖水域是否自有等经营状况对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养殖品种数量和户主年龄对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研究表明,政府管制、质量安全意识及经营特征等是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提出加强政府对海水养殖户的质量安全管制,提高养殖户的质量安全意识,并针对不同经营特征的养殖户采取差异化措施。
318-324

沿海地区渔业经济投入产出及地区异质性分析

摘要:海洋经济是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各地区海洋生产能力不尽相同,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异质性。本文基于构建的渔业经济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面板回归结合分位数与变系数回归的方法,分析了我国沿海渔业经济的地区差异性问题。结果表明,渔船等资本要素的投入对中国渔业经济发展有较强的贡献作用,渔业从业人员、水产养殖面积对中国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渔业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科技已经成为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沿海渔业各种资源目前还未达到最优配置,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渔业发展投入资源配置利用优于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各地区渔业经济发展呈现较大的异质性。
325-331

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的财政投入机制构建研究

摘要: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是渔业转型升级、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还要重视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本文力图从理论上深层次剖析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中财政投入的理论依据,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明确财政投入的重点和投入方式,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论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关乎食物安全保障、生态改善和文化传承,这些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转化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也是财政投入的重要方面。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和企业帮扶是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建设中财政投入的关键领域,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还要完善财政投入方式,不断提高财政投入的绩效,由此带动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
332-336

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探讨——基于东海与浙江省的实践

摘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东海与浙江省伏季休渔制度历次完善情况进行梳理和比较,探讨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结果表明,东海伏季休渔制度调整的特点是延长休渔时间、增加休渔作业类型及细化休渔海域,浙江省的特点是规定了"定置作业"和"帆式张网作业"伏季休渔时间、保护区休禁渔、针对特定生物资源的休禁渔及捕捞辅助船纳入休禁渔范围;与东海伏季休渔制度内容相比,浙江省在保护区休渔、保护特定生物资源休渔和捕捞辅助船实施休禁渔管理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并为从建设海洋生物保护区、延长休禁渔时间、管理捕捞辅助船等方面完善伏季休渔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常规性伏季休渔期基础上,提出设立终年渔业禁捕区、特殊鱼类资源休禁渔期、临时性休禁渔期等多元化海洋休禁渔制度的建议。
33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