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

《农业现代化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农业发展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开发、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0-0275
  • 国内刊号:43-1132/S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42-46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8
  • 综合影响因子:1.99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玉米主产区深松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作为一项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农机深松整地对于改善耕地质量、提高作物产量意义重大。采用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实地调研等方法,系统梳理了深松的技术属性特征及其推广应用沿革,回顾和总结了国内深松补贴宏观政策的发展以及玉米主产区各省市和样本地区深松补贴政策的实施状况,并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评估了深松技术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研究表明,深松技术有助于改善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还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生态和经济效应明显;但在推广过程中也面临对技术认识不深、作业分散不经济、补贴机制不健全、部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储备和配套措施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等问题。为此,本文从思想认识、组织管理、补贴机制、推广队伍和监督机制等角度提出了未来有助于改善深松技术推广的政策建议。
1-8

我国农户贫困持续性及决定因素分析——基于相对和绝对贫困线的再审视

摘要:我国的扶贫战略自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农户贫困率降低十分显著,但随着扶贫的深入,消除剩余贫困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基于浙江、湖北、云南三省1 362户农户持续10年的微观调研面板数据,综合采用统计指标和计量模型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户贫困的持续性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虽然我国农户贫困主要是暂时性的,但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持续性贫困人口比例将显著增加,且区域分布不均衡,东西部在贫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农户个体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其脱离持续性贫困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减少社会排斥将促进弱势农户提高社会资源积累,有助于农户脱离长期贫困。分散收入风险,也有利于农户摆脱长期贫困。除了人力资本、社会排斥性、收入风险等对农户贫困持续性产生影响外,地区资源禀赋,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差异会对农户持续性贫困产生显著影响。当农户长期处于贫困,这表明其脱离贫困的难度更大,可行能力被剥夺的程度更深,应当是扶贫政策关注的重点。
9-16

农业范式视角下的农业多功能性研究——以陕西省关中地区小农生计问题为例

摘要:伴随城镇化、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正处在发展与变迁的转折点上。三农领域中,不同的学术主张大多是以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基于农业范式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陕西省关中地区农业多功能性,探讨农业范式选择以及小农生计问题。农业范式主要分为三类:生产主义范式、后生产主义范式、以及多功能范式。不同的农业范式中,农业发挥的主要功能存在差异。农业经济功能在生产主义范式中居于主要位置,而在后生产主义范式和多功能范式中居于最次要的位置。陕西省关中地区小农经济在农民生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了基本农产品、熟人社会的生活场所以及良好的生态场所。将农业范式、农业多功能性与陕西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相结合,倡导农业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相平衡,避免走上农业生产主义范式的道路。
23-28

对三峡库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对策思考

摘要: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部分,是全国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发展轴线。三峡库区位于长江上游,既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部级连片贫困地区。其如何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既关系到国家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实施和重庆市、湖北省城乡统筹发展,也关系到库区能否就此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从而实现经济腾飞。但由于库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较低、要素聚集能力不足、移民安稳致富压力较大,而且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其产业发展面临高于一般地区的生态环保要求,对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形成较大障碍。因此,应通过加强库区铁路、高速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库区重要节点城市建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积极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建立有效的库区区县协同发展机制等措施来促进库区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
29-34

基于扎根理论的豆农目标价格政策认知与行为研究

摘要:目标价格政策是优化我国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举措,我国于2014年开始对大豆进行目标价格政策试点。豆农如何认知并响应目标价格政策,是决定政策实施成效与完善政策试点工作的重要依据。本文利用扎根理论与相关资料,发现目标价格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豆农的种植积极性,但也诱发了市场低迷等问题,下一步需要统筹解决目标价格设定、国内外市场价格传导等难题,并配套推进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等组合政策,才可避免劣币驱逐良币,根本上提升国内大豆产业竞争力。
43-49

市场风险、价格预期与农户种植行为响应——基于粮食主产区的实证

摘要:在深化农村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市场在种植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分析农户对价格机制的行为响应是破题的关键。采用种植行为响应模型检验了价格预期、农产品市场风险对粮食主产区农户种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会根据粮食价格、油料价格和化肥价格调整其种植行为,粮食价格预期增加1%,粮食种植面积约增加0.13%;油料价格预期增加1%,粮食种植面积约增加0.16%,有效灌溉面积约增加0.30%,化肥投入量约增加0.29%;化肥价格增加1%,粮食种植面积约减少0.08%,化肥投入量约减少0.20%。另外,农户会对农产品市场风险做出响应,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投入量都会减少,而非农收入的增加会降低市场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为了保障主产区粮食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监测并引导农户的价格预期、推广粮油作物价格险和创新目标收入制度,以完善粮食主产区的价格支持体系和利益补偿机制。
50-56

基于宏观数据的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影响及归因分析

摘要:乳制品是人类膳食结构中营养成分较高的食物之一,乳制品质量安全对保证人类身体健康、提升身体素质以及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背景,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分析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乳业发展的影响,采用国家质检总局和食药监局近15年的抽检数据,探究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的根源。结果表明,"三聚氰胺"事件导致牛奶产量增加滞缓、乳制品加工企业发展速度缓慢、乳制品贸易逆差加大、乳制品消费大幅波动,该事件发生前后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归因也存在差异。事件发生前,导致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主要以卫生指标、理化指标、食品添加剂指标和食品标签规范指标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主;事件发生后,经过政府及供应链相关主体的治理,目前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卫生指标方面,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乳制品加工企业疏于对供应链的安全管控。因此,从完善政府监管平台、强化原料乳供应主体的科学管理、推进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加强乳制品销售的过程质量控制、推进社会共治等角度提出规避乳制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思路,促进行业发展。
64-70

环境管制下规模养猪户绿色养殖模式演化机理——基于湖北省规模养猪户的实证分析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面源污染和猪肉质量安全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规模养猪户绿色养殖模式。通过规模养猪户绿色养殖模式驱动机理的分析,建立了政府环境管制下规模养猪户绿色养殖模式演化博弈模型。在分析政府和规模养猪户不同策略下各自的成本和收益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政府管制与规模养猪户绿色养殖模式选择的博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完全市场机制作用下,规模养猪户难以实现绿色运营模式的自我演化,政府规制对规模养猪户绿色养殖模式的演化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而且演化博弈结果受到消费者绿色消费偏好,猪肉产品的绿色度,养猪户环保投资,政府的监管成本、环境排污收费和绿色补贴等参数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政府层面提出了加大环境管制、政策扶持、绿色产品的宣传和绿色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指导等规制措施。
71-78

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预算方法研究——以仙桃市张沟镇高效种养基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

摘要:后期管护资金缺乏是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滞后的重要原因,后期管护资金预算是落实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的前提条件。本文将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内容分解为工程设施管护、项目运行过程中纠纷调处两部分,进而提出了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的测算方法,并以湖北省仙桃市一个农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无管护组织的情况下,研究区域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投入使用后开始两年的管护总费用约占项目建设投资的3.27%;在后期管护缺失的情况下,农地整理项目工程设施损坏情况远远超出工程设施的自然折旧;工程设施使用中的损坏比例和损坏程度决定了工程施工费的大小,而损坏比例与损坏程度与投入使用年限成正比,与施工质量成反比,后期管护中其他费用与管护措施单价、发生频次、项目区村组数目成正比。因此,管护组织可通过提高管护措施支出来降低工程设施的损坏比例与损坏程度,从而降低后期管护费用中的工程施工费,延长工程设施使用寿命。
87-95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与探索——基于宁波市的分析

摘要: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现象在我国农村大量存在。基于宁波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现状的调研,分析宁波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实践中的有益做法、存在问题,剖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影响因素,探讨促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结果表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形式多样化,推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采用多种形式建设农村住房、实行宅基地管理信息化等做法对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具有推动作用。然而,实践中仍存在"一户多宅"、违法违规用地建房和非法流转交易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客观需求,法律对宅基地流转的限制造成了宅基地使用权的隐性流转,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监管缺位以及与宅基地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据此,提出了改革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完善宅基地相关立法、建立健全宅基地交易市场等对策。
96-101

就近务工提升了农民工城镇化意愿吗——基于贵阳市的调查

摘要:"三个1亿人"提倡的就近城镇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否可行取决于农民工是否具备就近城镇化意愿。本文基于务工距离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并以欠发达地区贵州省贵阳市1 026份农民工调查数据为依据,使用Oprobit模型和PSM模型,分析了务工距离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务工距离显著影响个体的留城意愿,当务工距离越远时,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相应越低,这一结论在克服选择性偏差后依然成立。务工距离也对农民工的家庭迁移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务工距离越远农民工越不大可能实现家庭式迁移和城市稳定定居。研究阐明了支持就近城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尊重农民工主观留城意愿、重点关注原户籍地与打工城市较近的农民工和吸引劳动力就近务工的政策建议。
102-109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大型农机需求的影响分析——基于农机作业服务供给者的视角

摘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其政策的效果值得特别关注。基于农机作业服务供给者的视角,构建了大型农机需求的理论模型,运用双对数模型和13个粮食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效果,探讨大型农机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机作业服务供给者对大型农机的需求;然而,对大型农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最为强烈的是农机作业收入,这与农机作业服务供给者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农机价格和农民购买农机的个人投入并没有显著影响大型农机需求。此外,大型农机的需求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华北、华中、华东、东北对大型农机需求都显著高于西南地区。基于培养农机作业服务供给主体、促进农机作业服务供给的目的,提出:一是农机购置补贴向农机服务供给主体倾斜,更加注重向大型农机调整,同时要注意中央补贴和地方补贴的联合配套使用;二是提供农机作业补贴及相关优惠政策。
110-116

农村小微企业融资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湘潭农村小微企业的调查

摘要:农村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其属于经济体系中的弱势群体,尤其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始终制约着农村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对湘潭农村小微企业的问卷调查与座谈访问,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企业融资行为,探讨农村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企业多偏好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但随着企业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的不同,其融资偏好也呈现差异性。企业成立时间越长、拥有有效抵押品、认为银行借贷利率费用低以及有银行信贷政策支持时,企业越倾向于选择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经营者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偏好于选择民间借贷,农业企业则倾向于选择内部融资作为其主要融资渠道,而其它因素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因此,针对农村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提出应加强企业自身建设,规范企业管理;政府应建立和完善农村小微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以及针对农业企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加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提高对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理念与水平;积极促进民间金融市场的有序、良性发展等措施。
117-122

主体功能区农田生态补偿的农户受偿意愿分析——以重点开发、农产品主产和生态功能区为实证

摘要:以湖北省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为实证,基于Hicks需求理论,构建假想市场条件下的农田生态补偿政策,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维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受偿额度、影响因素及异质性,可为补偿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以促进功能区为导向的差别化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及机制的构建。结果表明,在经济发展程度越快的地区,农地发展权受规划管制的影响越明显,其农户参与农田生态补偿的受偿额度愈高,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平均受偿额度分别为7 821.45-9 421.05、6 936.30-8 608.05和3 017.10-3 775.65元/(hm^2·a)。受访农民的性别、教育程度及其关于农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提供休闲娱乐价值、文化价值、维持物种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程度,以及农户家庭的农田禀赋、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承包地流转状况等资源特征对受偿意愿普遍具有正向影响,而受访农民的年龄和月收入状况对农户受偿意愿具有负向影响。研究表明,农民对农田功能认知水平越强、家庭生计对农地的经济依赖性越强,其参与农田生态补偿政策的意愿愈强。
123-129

河西绿洲灌区农户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干旱缺水是影响河西走廊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水平是应对干旱的重要措施之一,研究河西农户节水技术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科学分析农户节水技术选择行为,可以为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水平和转变农户用水观念提供理论支持。依据对河西绿洲灌区武威的农户调查资料,应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对农户采取节水行为主动性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耕地面积、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水费占种植业支出比重、农户对新技术的态度对农户采纳节水行为主动性程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务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对农户采纳节水行为主动性程度有显著负向影响。最后,从促进农户对节水技术的理性认知、加快土地整合以形成规模经营、政府积极引导与扶持农户选择节水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户采取节水行为主动性的建议。
130-136

村民视角下村级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的效果分析——以成都市村民议事会制度为例

摘要:村民议事会制度是成都市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的创新举措。基于成都四个村落933位村民的问卷调查,从村民视角刻画村民议事会制度的实施效果,利用LOGIT二值响应模型和对数模型,分析村民个体特征对村民议事会知晓度以及理解和评价新制度带来的影响,探讨村民议事会制度的实施效果及改进措施。结论表明,超过3/4的村民知晓村民议事会制度,绝大多数村民认为新制度的实施在解决村级公共事务上发挥着积极作用,议事会成员的选举过程也体现出较好的公平性;村民文化水平和政治关注度对其是否知晓村民议事会制度有显著影响,文化水平越高、越关心政事的村民更了解新制度;村民年龄、文化水平和政治关注度对其评价新制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文化程度和政治关注度越高的人群,往往能更理性的判断制度改进带来的积极效果,从而愿意对新制度给予更高的评价。因此,应从强化制度宣传、提升村民民主治理意识、优化信息传递渠道和充分考虑村民个体特征影响等四个方面完善村民议事会制度。
137-142

西南丘陵山区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集成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摘要:针对当前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不完善、土地粗放利用严重、居民点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城乡差距持续扩大等问题,本文以科学规划村镇空间,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城乡统筹和提高村镇生活质量为目的,在对国内外乡村规划、发展建设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关键技术和技术集成示范两个层面对西南丘陵山区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进行集成研究。综合集成村镇区域空间规划信息调查、发展建设评价、规划布局、监测评估等技术体系,并在重庆市选取不同类型的典型示范区开展技术集成示范,构建"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村改社区+高端养老"、"工业带动+回乡创业"、"特色产业+高山扶贫"四类村镇发展模式,促进村镇区域空间规划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推广应用。
151-157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镇域村镇等级体系定量化研究

摘要: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以湖北省浠水县散花镇为研究对象,分析散花镇43个行政村的空间相互作用格局,依据村镇网络的潜力指数和节点度定量化划分村镇等级体系,探讨其发展策略。结果表明,散花镇形成西南区域、省道S201沿线和东部区域3个显著分异的区域。西南区域行政村综合实力为71.92、可达性为19.39 min,优于镇域均值,其潜力指数和节点度多为I等,村村联系紧密,是村镇网络的中心;省道S201沿线行政村综合实力为66.44,潜力指数略低,为II等,但受益于良好的交通区位,可达性为19.20 min、节点度多为I等,村村联系广泛;东部区域实力弱,行政村综合实力为54.06,交通落后,可达性仅为27.23 min,潜力指数和节点度多为III等,村村联系松散,处于村镇网络的边缘。据此,根据潜力指数和节点度并从村镇网络结构与功能优化的角度将散花镇村镇等级体系划分为城镇/集镇、中心村、发展村和一般村。其中,城镇和集镇应加强产业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体现辐射带动作用,优化村镇网络联系;中心村要合理规划工农业,强化与城镇和集镇等经济中心的空间联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展村要考虑到其区位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一般村着重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研究丰富了村镇等级体系规划的理论,对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58-165